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五期  > 正文

走进未来战争“实验室”

日期:2008-05-23 10:4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战争形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传统的军事训练模式面临挑战,各个发达国家军队纷纷对军事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做出改革与调整。其中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大力开展了更加突出实战需求、具有未来战争“实验室”性质的基地训练。在这个“实验室”里,利用模拟的作战环境,既可以进行战役试验,又可以锤炼谋略和过硬心理;既可以评估武器系统效能,还可以启发新的作战思想,从而在整体上实现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大型陆上训练基地投入使用起,到本世纪初年,解放军已建成了能适应不同战略方向、不同作战任务、不同作战样式和战场环境,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各具特色的训练基地体系;各大军区、军兵种均建成了合同战术训练基地;现在,解放军各级指战员对基地训练早已不再陌生,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计的官兵奔赴基地,或“加钢淬火”,或接受考评。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前夕,记者走进北京军区朱日和合同战术训练基地——这个磨砺精兵的未来战争“实验室”,探访这座正在蓬勃兴起的训练基地……

  这里曾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北某地”是它在媒体报道中的代名词。外军也只能在侦察卫星拍摄的图片上目睹它的风采。这里是亚洲最大的训练基地,占地1000多平方公里,与香港地区的面积大致相同;这里也是解放军惟一可展开集团军规模实兵战役演习的训练基地。作为解放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一位亲临基地观摩的美军军官将其与美国陆军最大的训练基地欧文堡相提并论,称其为“练兵的理想战场”。

  “战场没有天气选项”

  盛夏时节,大漠深处狂飙突起。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实兵对抗演练,在方圆上千平方公里的丘陵沟壑地带展开。草原戈壁深处,铁流滚滚,炮声隆隆。

  对抗一开始,“红军”就面临诸多“敌情”:炮兵阵地遭敌偷袭,远程机动“路”断“桥”塌,跌跌撞撞开进途中,又遭遇倾盆大雨和“蓝军”强电磁干扰,通信中断、指挥失灵,万人千车在大雨中等待。

  “红军”指挥员向基地导演部请示:风急雨大,可否暂停演练,部队休整后再战。

  导演部司令对“红军”指挥员答复了8个字:战场没有天气选项。

  被逼进实战环境的“红军”部队,奋起展开绝地反击。真正的战斗,在暴风雨中打响。

  这不是影视剧中的情节,而是发生在这个训练基地的真实故事。故事的意味深长在于,它折射出一些部队指挥员关于“演习”的另一种理解:信号弹一打,指挥员按“脚本”走程序,部队按照预定步骤“跑龙套”,红旗便插上“蓝军”阵地。这样“演戏”式的演习在以前并不鲜见。而更让人忧虑的是,一些指挥员已经习惯了这种自导自演、一厢情愿式的“演戏”。

  谈及这些,刚刚卸任的基地原司令谢勇,话语间透出深深的忧患意识:实战,是检验战斗力的惟一标准;在没有战争的时代,我们只能从演习中学习战争。但是,如果演习蜕变为“演戏”,部队的战斗力从何而来?

  “较真”和“逼真”

  关于基地训练,谢勇的理解是“两个必须”:基地训练必须以对抗演练为牵引,对抗演练必须最接近实战。“两个必须”的核心就是两个字:较真。

  从一个个“较真”的故事中,记者充分领略了“最接近实战”的内涵。

  ——一次实兵对抗中,“红军”部队按习惯战法行动,先在开阔地收拢部队,再召集各级指挥员到“中军帐”开会,明确战斗任务,然后部队分头开进。谁知,这边会议未完,那边导演部已发布战报:你部以密集队形滞留某地达半小时,遭敌空中和远程火力立体打击,三分之一兵力被裁出局。“红军”指挥员当即傻了眼。

  ——“红”、“蓝”双方鏖战正急,“红军”一名团长未带警卫,独自驾车到上级指挥部开会,途中被“蓝军”侦察兵俘虏。团长不服,指责对方违规。导演部断“官司”:演习场就是战场,俘虏行动成立。

  ——一次演练,让某摩步师上上下下痛入骨髓。演习尚未开始,部队从千里之外的营区向训练基地开进。谁知,刚离开营区,基地“蓝军”航空兵便突然实施远程精确打击,该师几十辆坦克遭重创,部队当即乱了阵脚。师指挥员致电基地抗议:“怎么刚出营区就打起来了,完全违反了演习程序。”基地导演部答复:“未来战争没有前后方之分,开战即全时空、全方位。”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未知敌情,该师指挥员只好放弃“预案”,随机处置,以往开进、展开、攻击、转移的老套路,彻底成为“过去时”。一场演练下来,非对称性、非接触性、非线性等“三非”作战理念,深深烙印在全师每名官兵心里。

  从以往的开进预设战场摆好阵形再开战,到一出营区就进入危机四伏的战场。训练基地想方设法“刁难”部队,目的只有一个: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最新作战理念注入部队,把未来战场的挑战搬到今天的基地训练场上。基地政委刘心明说得更通俗:就是让训练基地更像逼真的未来战场。

  这种“逼真”,既有思想观念上的接轨,更有组训方式上的接轨。

  一次,训练基地组织网上作业,某师受领任务后,立即组织骨干力量,精心拟就一份作战计划。谁知,这份“得意之作”却被基地导演部亮了“红牌”:没有充分使用加强的两个航空兵团,联合作战意识不强。这一刺耳的评语,逼着这个师指挥员“脱胎换骨”,诸军种、兵种合同训练、联合作战的诸多战法浮出水面。

  训练基地领导的思维触角却伸得更远。纵观近年来几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他们敏锐地发现,美军营连一级已能展开协同作战,而解放军的协同作战训练还局限于战役规模。为此,他们经请示军区党委批准,协调军区空军在基地成立了联合训练指挥部。从此,这个基地师旅团规模的对抗演练中出现了战鹰的编队,旅团长的中军帐平添了“飞虎将”,联战联训从网上想定变为指挥作业。

  这种“逼真”,在“陆、海、空、天、电”五维战场同步铺开。

  某旅是一支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在与基地“蓝军”对抗中,无论是决心部署,还是战斗展开都无可挑剔。正当他们胜利在望时,却风云突变:“蓝军”派出的网络“黑客”,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该旅指挥网,并发出假指令,让“红军”部队“端”掉了自家的指挥所。一战失利,吹响了这个旅官兵研究网络攻防这一全新作战手段的号角。

  “逼真”的战场,逼出了“逼真”的训练。在朱日和基地,记者不止一次听到,面庞黝黑的指挥员们在训练场上向部属叮嘱:任何目标都可能遭受敌人攻击,任何方向都可能成为作战空间,任何时间都可能遇到火力打击,首战可能就是决战,所以训练就必须是面向未来战场的战斗。

  “蓝军”和数字化监控评估系统

  记者抵达训练基地时,又一场实兵对抗演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大漠荒原,战云密布,记者战前探营。抵近担负防守任务的“蓝军”阵地,只见战壕、堑壕纵横交错,明碉暗堡星罗棋布,密匝匝的雷群布满阵地前沿……极目望去,山水之间、云雾之下,一个血火交融的现代战场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实兵对抗演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场仿真的质量。在训练基地,以假乱真的战场模拟设施、智能化的激光交战模拟器材、形神兼备的模拟“蓝军”和“铁面无私”的数字化监控评估系统,构成一个现代化的战场仿真系统,让记者大开眼界。

  狡诈、凶残,强悍、善变;心狠手辣,不给对手任何喘息的机会。这是训练基地“蓝军”部队的作战原则。这支由装甲、陆航、炮兵、电子对抗和特种作战等精锐部队组成的合成“蓝军旅”,不仅在作战思想、战法运用上与扮演的对象相似,就连外观穿着也真假难分。

  一位与“蓝军”交过手的师级指挥员感慨地说:“那是一群真正的对手,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撕得体无完肤。”翻看“蓝军旅”的战绩表,以前“蓝军旅”胜多败少,近年来,已是败多胜少。“蓝军”这块“磨刀石”,让更多的“红军”锋芒更利。

  演练打响,只见大漠“战场”上,携带卫星定位、战场电视系统等现代化侦察监控设施的各种导调车辆往来如织,追随采集传输战况、评判对抗效果。配置在各个战斗要素中的数十部远程卫星定位系统,也源源不断发回数据信息。“战场”上的蛛丝马迹,实时显示在导演大厅的大屏幕墙上,方圆千里的“战场”尽收眼底。

  这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监控评估系统,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可将导调监控系统采集到的文电信息、定位信息、图像信息和语言信息等进行自动化处理,对演习各阶段的情况进行伴随评估,对指挥员指挥决策或主要战斗行动进行重点评估,对演习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一次演练,系统量化分析自动产生的评估资料往往厚达数十页,精确到分秒的战场态势变化及战场录像可随时网上调阅。导演部根据客观资料讲评参演部队,讲问题一针见血,剖原因入木三分,很多部队指挥员从“不服气”变为“真解渴”。

  “黑脸司令”

  “黑脸司令”,是不少“红军”指挥员送给刚刚卸任的前任基地司令谢勇的雅号。

  “黑”在哪儿?那一年,基地先后驻进10个师旅与“蓝军旅”对抗。他专挑“红军”弱项,设置危局、难局、险局。结果10场对抗,“蓝军”全胜,没给参训的10个部队留半点面子。

  记者调阅了谢勇给一次演练做的总结,30页的讲评稿,28页讲问题。可以想象,讲评现场双方指挥员如坐针毡、额头冒汗的情形。像这样充满火药味的讲评,在基地已是家常便饭。

  “对抗演练,不是看部队哪儿做得好,而是找出哪儿还有差距。”基地现任司令员梅建华的话,代表了训练基地在评估基地训练效益时,独辟蹊径的理念。

  正是在这种“以发现问题为主”的求真理念牵引下,训练基地让一支支王牌部队、拳头部队吃尽苦头、丢尽面子,但也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战斗力。

  有一年,担负新大纲试训的某师参加基地对抗演练,师里期待着用一场演习的胜利,为试训划上圆满的句号。“平时保面子,战场上就会付出血的代价。”基地党委坚决按信息化作战要求,从难设计演习内容,导调“蓝军旅”专捡该师“软肋”下手,检验出该师新战法的诸多破绽。该师虽然落败,全师上下却很服气:通过演习,看到了存在的差距,促进该师更好地完成新大纲试训任务。

  翻看基地的演练讲评记录,犹如翻看一张张病情诊断书:某师战备转换中暴露出战备方案落后;某旅暴露出远程机动中防远程打击不力、隐蔽中对付高技术侦察手段办法少……如此等等,全部是指名道姓,一针见血。一段段败仗回放,一番番思想交锋,让屡受挫折的官兵们眼睛更亮、思路更清,一系列带着新思路的补“短”举措相继出台。

  一两年后,当这些部队重新踏入基地“应考”时,从战法应用到指挥手段,从行动方式到思想观念,都已发生了深刻变革。

  3年前惨败给“蓝军”电子战分队的某师,如今脱胎换骨。在一波接一波的电磁攻击中,该师超强的防侦抗毁能力,令“蓝军”和导演部刮目相看。他们打开野战指挥方舱才明白,“红军”仅通信手段就有多种,除了部队装备的器材,还有通过软件升级、嵌入信息技术改造后,防侦抗毁能力成倍增强的“秘密武器”。对此,“红军”指挥员毫不客气地说:“这都是让你们逼出来的!”

  

  硝烟散去,沸腾的演兵场渐渐安静下来,蓝天白云间,是一片片洁白的羊群。为了这片安宁祥和永驻大草原,不远处的训练基地大楼里,穿行着一个个步履匆匆的身影…….

  训练作风反映着军人的品质。所谓“制敌先治假,求胜先求实。”基地训练不仅检验着部队的训练水平,同时也在检验着部队的训练作风。逼真的战场环境再逼真,毕竟不是真的战场;形神兼备的“蓝军”再像敌人,毕竟也不是真正的敌人。“战场”、“蓝军”是一场成功演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务实的训练作风才是演习的灵魂所在。在解放军各个合同战术训练基地上,围绕着“实兵对抗性演习”这个中心环节,一股真抓实干、严训实练、较真求实的良好军事训练氛围正在逐步形成,蔚成风气……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