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古社会,一个姓是作为一个部族(或部落)的旗号(或标记)而存在的。之后,随着子孙繁衍的增多,一个部族(或部落)又分为若干个分支,每个分支又都散居各地。这样,每个分支就需要规定一定的名称做标志,于是出现了“氏”。氏是姓的支系,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而产生的。《通鉴·外纪》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意即姓是人类血缘关系的标志,是一祖之宗,是不可改变的。氏是同姓大族中的分支,是可以改变的。
但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中,姓与氏的这种区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已很难将其严格区别开来。以黄帝部落后来发展的二十五宗十二姓为例。这十二姓,其实也是从姬姓分化而来的“氏”。由于年代久远,子孙后代也有把“氏”的祖先,看作是一个“姓”的部落,并以此为姓,沿袭下来,如此往复,子孙繁衍。为便于生活行事,人们往往或记氏不记姓,或以氏为姓。随着社会制度、生活习俗的变化,“姓”与“氏”的界限越来越不清,乃至逐渐消失,合而为一。
自从盘古开天地,五千年来,中国人的姓氏究竟有多少呢?根据《中华姓府》的统计,仅单姓有3700多个;若把复姓、三字姓都计算在内,约有6363 个,也有人考据甚至多达9177个姓。在这数千个姓里面,绝大多数是难得一见的稀姓,常见的不过是“百家姓”而已。
台湾省居民姓氏,由于调查统计的困难,抽样统计几次,都难有正确的资料。直至1979年,杨绪贤先生因编撰《台湾地区姓氏堂号考》,承台北市及台湾省各县提供其所辖乡镇市区户政事务所1978年卡片资料,经逐张计算,当时台湾地区人口总数为 16951904人,得1694姓,其中单姓1611姓,复姓75姓,三字姓4姓,四字姓4姓。杨绪贤先生主持的这次调查,是台湾首次以全部户籍资料为据所从事的调查统计,就整体而言,其准确性自非局部或抽样调查可比。其中有几点在两岸血缘关系上具有指标意义,值得重视。
其一,台湾姓氏与祖国大陆姓氏的多寡程度相一致,说明两地同胞血缘关系的密切程度。台湾地区居民姓氏有1694个,其中稀姓多而所占人口比率极低;相反,常见姓氏不多而所占人口的比率却极高。这种情形与祖国大陆人口调查的结果相比较是一致的。据最新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大陆人口最多的前十大姓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合计超过5.5亿人,约占了全国人口的一半。
其二,台湾前十大姓,尤其是陈林二姓,在人口中所占比率与福建省十分雷同,这种情形与台湾移民以福建省为主完全相符。
其三,冠姓地名的普遍存在,可推知其所含地缘、拓垦及政治变迁等历史痕迹,深具历史与地理意义;就研究两岸血缘关系而言,仍不失为珍贵的历史佐证资料。
除姓氏外,堂号也是维系两岸血缘关系的一个标志。数千年来,不论是政治领域的扩张,天灾人祸的迁徒,还是经济环境的改变,每一个炎黄子孙,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都不会忘怀他们所来之地,所出之根。这种伦理精神的铸就,宗族观念的养成,无不依靠着一种若有若无的称谓在维系,这就是堂号。 堂号以郡号为基础。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一个姓氏发祥的本源,后世感于宗支源远流长,恐有所失,乃立堂号为信。堂号究竟有多少,已难确知。
四、血统证明:由族谱寻根
(一)族谱的功能 由台湾家(族)谱可以发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以及两地的血缘关系。就国学文献馆藏台湾地区2333种族谱资料来看,其祖籍地最多的是泉州移民,共676种;漳州次之,共474种。出自粤东客家系统移民的,共606种。台湾地区的谱例,就是随这三籍人士,由大陆而来。其他各省的移民,除江西省有直接迁台的而外,多为指古代的地望,或因唐代南渡诸役而来。如以固始为祖籍的,多为随唐初陈元光、唐末王审知由河南固始南渡入闽的早期移民,至今不忘故土,故仍以固始为祖籍。其他则多为指地望,如刘氏望出彭城,彭城为今日徐州的古名,故标祖籍为徐州。曾姓多自称出周代曾子之后,曾子家于武城,故曾姓亦有标祖籍为武城的。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亦曾对其一万多种台湾家谱谱表中所登录的祖籍做过一个统计,发现闽粤两省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七八十,尤以福建最多。大致当时广东向台湾移民的,多集中在粤东各县,也就是清代的潮州、惠州二府和嘉应州所属地区。在福建省,除闽东北的福宁府和闽西北的建宁、邵武、延平等府没有明显地向台湾移民以外,其余各府县差不多都向台湾移民,而与之隔海相望的泉州、漳州两府,更是向台移民的集中地区。通过这些简单的统计,可以看出台湾与大陆、特别是与闽粤两省所存在的紧密联系。
(二)“唐山祖”与“开台祖” 宗族组织在人类学上为“世系群”之一特例。所谓“世系群”乃一群由同一祖先的后裔所组成的血缘团体。其范围下限至少应有三个世代,上限则不一定,可多至数十代。世系群通常可分为父系与母系两种,性别成为认定“群员”的依据。如为父系世系群,则凡同一男性祖先所出的男嗣均为此群的永久成员;女子则否,他们成长之后因外嫁而失去成员的身份。母系世系群的认定依据则刚好相反。所以这样的世系群又为外婚的单位,也就是说,同群的男女不论血缘关系的亲疏,均不能成为婚配的对象。至于台湾的宗族,是先民依照从大陆带来的组织宗族的文化蓝图,参以当年的实际情况而组织的。一般而言,台湾组织宗族的办法,与祖国大陆没有两样,所不同的主要在于聚居的型态及功能。
早期移居台湾的人民,大多以单身壮丁为主,较少举家迁徒,更没有举族迁徙的事。因此当时人际关系的结合,都是以原居地“祖籍”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后来,随着水利开发的需要,进一步促成同祖籍人的结合及其团体的扩大。垦首们招募垦丁开垦土地与建设水利,大都以同一乡里背景的人为招募对象,开垦之后,这些同祖籍的人便顺理成章地聚居在一起,一方面互助合作经营农业,另一方面团结成为村落以抵抗番害及其他人群的欺侮。于是泉州人组成泉州人的聚落,漳州人组成漳州人的聚落,客家人组成客家人的聚落。这就是早期台湾社会结构的特色,也就是以地缘关系作为凝聚人群的基础。
这种早期的地缘组织,有其相当的特色。其一是同籍的人即使聚居了数代,仍然以大陆原居地为取向,并与不同籍的其他群体纷争。引起纷争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争夺土地、灌溉用水、祖坟,或其他私人恩怨,并逐渐累积而扩大成大规模的分类械斗。其二是供奉一个从大陆携带赴台的地方神,作为团体凝聚整合的标志。在台湾,泉州人供奉的广泽尊王或保仪大夫、同安人供奉的保生大帝、安溪人供奉的清水祖师、漳州人供奉的开漳圣王、客家人供奉的三山国王等,都具有特殊的地域色彩。这种对祖居地神明的崇拜,为宗族团体提供了一种仪式的象征,并以此来划分“我群”与“他群”。其三是组织关系的阶梯性。比如,在台湾祖籍福建泉州府的人,可细分为三邑(靖江、南安及惠安三县)与下郊(同安、安溪)两个群,并有互相斗殴的情况发生。但当泉州人在遇到漳州人或客家人时,上述两群可以捐弃前嫌,联合对外。泉州人与漳州人的械斗甚为激烈,但遇到客家人时,也可以立即化解而联合起来。换句话说,这种认同于祖籍群体的单位,可以因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改变其单位的大小。
总起来看,台湾的宗族组织大致可分为“唐山祖”与“开台祖”两类。所谓“唐山祖”的宗族,通常是以一个在大陆的祖先为共同祭祀的对象,参与祭祀的成员相信都是出于这位共同的始祖,但是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却未必是真正可以在系谱上追溯得到的。参加这种以“唐山祖”为共同祭祀对象的成员在祭祀团体成立之初,经常会提供一部分田产作为祭祀的产业,一般称为“祭祀公业”。所谓“开台祖”的宗族,是以一位较早来台的祖先所繁衍的子孙所组成,因为开台的时间不长,所以“开台祖”宗族所包含的代数较少,通常是四五代至六七代而己,比起“唐山祖”宗族所包含的代数自然少得多。
在一些开发较晚的地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宗族形式的发展。在南投县以竹山为中心的“林圮埔”,有六个大宗族,成立年代都在1825年以前;另有六个小宗族,成立年代都在1854年以后。这种情况说明,大宗族是在较早时代为了抵抗外力的侵扰而经由合约字成立的;而小宗族是在较晚时代组成的,那时居民已经定居繁衍,经济逐渐繁荣,事业比较发达,甚而科举中式或授官职,才由一共同祖先的派下人员分出财产,建立祠堂,而后组成宗族的。但是,台湾宗族发展的历史短促,所以很少可以看到类似大陆华南各省一个宗族居于一个村落的所谓“单姓村”。今天,台湾仍有不少宗族组织存在,虽然它们大半已失去原有的功能,有的甚至变成了选举的网络,但它们和大陆宗族组织的渊源关系却是永远无法抹掉的。
(三)两岸血缘关系——以一个县为样本 1985年开始编纂的《南靖县向台湾移民志》,依据从民间所得50个姓氏的 107部世、宗、族、家谱资料发现,其中有101部记载着向台湾移民的资料。它们见证了明清年代祖国大陆向台湾移民的历史,也见证了两岸的血缘关系。据谱牒资料统计,明清两朝南靖县有48个姓氏向台湾移民,占其时67个常住人口姓氏的70%多。而陈、林、张、魏、简、萧、王、黄、李、丘等该县大姓的谱牒中,则全部都有关于向台湾移民的记载,并涉及迁台开基祖2289人。
南靖县移民台湾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据台湾历次人口调查资料分析,台湾总人口中,漳州府属移民的后裔占35.2%,据此则台湾约有700多万人祖籍是漳州。而在漳州府属各县之中,南靖县是向台湾移民最多的县之一。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经长期调查,在台湾民间搜集到谱牒20000余种,祖籍大陆的谱牒有10613 种,其中属福建的有4730多种,漳州府属的有1608种,漳属南靖县的有409 种。倘以一部谱至少可以肯定一个迁台开基祖计算,南靖县在明清年代向台湾移民的数量,几乎接近福建省向台湾移民总数的一成,占漳州向台湾移民的二成半左右。
从南靖谱牒可以看出,台湾同胞敬宗报本的情感是非常强烈而稳固的。不论是第一代台湾开基祖,还是几百年数十代之后的子孙后裔,族谱所记载的大量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一,南靖在台冠籍地名有数十处,成为两地血缘关系的活碑记。其二,南靖移民在台湾建造了许多宗祠家庙,但他们更看重祖家的本祠本庙及祖宗陵墓,他们不仅年年世世回南靖祭祖,也常捐资维修祖祠祖墓。其三,两地宗亲世世代代往来密切。族谱是联系两地宗亲的纽带。萧氏书山、斗山派与张氏、简氏等都有两地共编谱牒的事实;南靖梅林魏氏现有的三部谱牒,都是从台湾修撰或增订后带回来的;涌山派萧氏谱、埔顶陈氏谱等则曾经通过清末民初的邮路,往返经年之后又寄回祖家,所以现存许多南靖谱牒对台方宗亲都有详细记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