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无锡寄畅园又名秦园。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由秦观(少游)十四世孙——当时的尚书秦金建造,初始起名“凤谷行窝”,至今已经五百余年了。以后秦金后人寄情山水,取王羲之“寄情山水阴”之意,易名“寄畅园”。
寄畅园原是无锡秦氏家族的族产。说到秦氏家族,不能不提宋代大词人秦观(秦少游)。“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秦少游传世名词。秦少游一生留下众多词作,如水龙吟,满庭芳,鹊桥仙等。这些词或歌颂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或描写青楼女子的不幸遭遇,或寄寓作者空怀壮志,报国无门,磋跎人生虚度光阴的激愤。其华丽流畅的字句可称之为中国诗词界的瑰宝。秦观字太虚,后字少游。生于1049年,卒于1100年。江苏高邮人。曾被封为龙图大学士,是北宋学者。身后柩葬于江苏无锡。
寄畅园虽占地仅十余亩,但却以小见大。园内有嘉树堂、清响斋、知鱼槛、清川华薄、涵碧亭等廿景。清初寄畅园改造时,造园专家模拟惠山连绵逶迤之状,并作为惠山余脉布局,使之与惠山雄浑自然的气势相捋。又利用流经的天下第二泉水伏流,伴随涧道引导到假山中创造出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水景。一踏进那宁静优雅的小园,便让人突然耳目一新,穿过青翠的竹林树丛便听到泉水的叮咚之声。由太湖石堆起的假山曲折通幽,引人入胜。循着东转西拐的鹅卵石小路向前探索,总觉得它是惠山山脉派生出的一条分支。峪谷窄得只可一人独行,脚边的沟涧里一股泉水潺潺流动,这泉水清彻极了,宛如一条可爱的小白龙在吟唱,能发出八种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八音涧。走出这小小峡谷便豁然开朗,只见一条南北狭长的水池横亘于前。左边岸上一棵三百年银杏树低垂得近于水面,直指对岸九脊飞檐的知鱼槛。池中百尾锦鲤争欢,那池边的小草与水中的惠泉山倒影相互依恋。水中的山影巍峨绿嶂,山顶的龙光塔犹如华盖映于水中。不知是寄畅园大了,还是惠泉山小了?
清代乾隆南巡时,曾七临寄畅园,并留下许多墨宝。乾隆廿七年,当他第二次南巡时因“雅爱秦园林壑闲”,又到秦园观景。他把自己在清漪园(今颐和园)仿造的小寄畅园(今谐趣园)与真寄畅园实地对比后,自叹不如。他感叹地说到:“一沼一亭皆曲肖,古柯终觉胜其间。”因为寄畅园天然环境好,有江南名山、名水及参天古木,这是小寄畅园望尘莫及的。“径从古树阴中度,泉向奇峰罅处潺”的寄畅园美景实在好极了。乾隆诗兴勃发,一连写了六首诗,赞扬园林美景。乾隆第六次南巡,他又歌颂寄畅园“境古而幽与理通”,现今园内尚存有七块御碑。
园内迥廊内还有宋、元、明代的秦少游、虞集、沈周、邵宝、唐寅、文征明、董其昌等50人的书碑60幅,实属珍贵。
综观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皇家园林还是苏州古典园林,能够被画家现场丹青描绘,留下动人风采的不过数十景而已。我们无法看到数百年前那些园林的动人风貌,这的确使人遗憾。而无锡的寄畅园不仅现在能看到实物,且能看到明代的五十景、清代的十六景。其林泉飞瀑、山色溪光,亭台楼榭,花木扶疏,空谷天籁,古朴自然,水流有序,和谐秀美,极尽山林之宁静禅意。古人音容笑貌,仿佛昨日。明清寄畅园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近年来,不断有台湾及海外黄埔同学组团来无锡参访,当客人们游览寄畅园时,笔者作为黄埔后代和秦氏家族后裔,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担当导游。寄畅园作为中国园林的一块瑰宝,给客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
著名学者杨通谊先生曾赋词一首,调寄“忆旧游”,词写得好,情真意切,录以为结语。
慨名园寄畅,数百年间,历经沧桑,美景真如画。奈青天粉本,代远烟荒。蹯叟幸耒摹取,留艺苑平章,羡几置湖山,袖携亭榭,咫尺倘佯。匆忙鬓丝改,把幽情付于彩笔,堂皇咏,懿芬先德。爱荆关点丢,不侈铺张。老眼抚摩宣幅,冷翠滴胸肠。却换了人间,园名益著,欣引觞。
(作者为无锡市黄埔后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