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六期  > 正文

团结 创新 奉献——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实录

日期:2008-06-24 09:52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洁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洁迅

凝聚人心  推进祖国统一工作

  2003年8月的一天,一位气质优雅、仪态雍容的女士拜访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她就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蒋经国先生的儿媳蒋方智怡女士。蒋方女士是以私人身份来拜访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缘由还得追溯到两年前,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李赣驹会长帮助她了解了奉化溪口蒋氏故里的情况,并将收集的大量翔实资料通过美国的周凌军先生带给了她。这次来拜访,蒋方女士就是想探望李赣驹会长并特意致谢。

  在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当蒋方女士看到墙上挂着的孙中山画像和“天下为公”的书法条幅时,她不无感慨地说:“中山先生当年创立国民党,既以‘三民主义’为其立党之本。在今天这也应该成为两岸共同尊重的主义。”虽然这次会面的时间不长,但是交谈间彼此流露出渴盼早日实现两岸统一的愿望是十分强烈而迫切的。

  这只是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对外交流联络的一个缩影。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台港澳及海外黄埔同学亲友往来频繁。仅接待来访方面,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建会以来接待海外和台港澳的黄埔同学及亲友就超过了4000人次。如,1990年接待了国民党中常委、黄埔一期同学、中华和平统一策进会会长邓文仪;此外,还有台湾原陆军总司令陈廷宠、黄幸强,副总司令叶竞荣、赵万富。联勤总司令王文燮。前陆军官校校长、装甲兵司令秦祖熙,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会长谢元熙等将级军官近百人。

  在接待过程中,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特别注意尽力为海内外来宾服务好,遇有困难尽力为之排忧解难。90年代初,蒋纬国将军托祝康彦先生来沪看望李赣驹会长时,表达了寻找其生父戴季陶遗骨的愿望,李会长便上书国务院台办,得到批准后,积极与上海、四川等地公安、涉台等部门协调,在成都市郊的一处小河塘边找到了戴季陶的遗骨;王嗣德理事多方奔走近一年,帮助台湾黄埔14期同学李泉寻找到了失散50年的儿子,当李老先生来沪父子相认的时候,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在纪念孙中山校总理逝世75周年前夕,台湾原陆军总司令陈庭宠将军托人辗转两岸三地赠送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一尊孙中山先生座像,当同志们打开座像外一层层小心翼翼包裹的棉布时,大家强烈地感受到两岸黄埔同学浓浓的草鞋情、校友谊,这种比同金玉的友谊正是两岸黄埔同学共同促进祖国早日统一的坚强纽带。

  打造品牌  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2005年3月7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会议室里来了一群特殊的黄埔同学,她们都是黄埔女兵。会议室里一片欢声笑语,因为市同学会为她们特意举办了一个庆祝“三八”妇女节的座谈会,邀请她们在一起欢聚一堂。

  风雨沧桑,岁月如歌。黄埔18期女兵俞慕贞满头的银发抿得一丝不乱,笑意荡漾在脸上的每一丝皱纹上,她感慨万千地说:“今天,我们这些老姐妹有生之年能够聚首在一起真是太不容易了。” 俞慕贞今年已经86岁了,身体硬朗,生活平静而又安逸。

  黄埔16期女兵吴吟琴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报考黄埔军校的情形:当年是看到了黄埔军校通过红十字会招生的通知,我瞒着妈妈偷偷报名参的军。当我从富裕的家中跑了后,妈妈急得不得了,整日以泪洗面,但我是什么也顾不上了,一心想到军队为全民抗战做一些事情。当年娇俏的小姐现如今已是年逾八旬的老妪了,当她讲述自己的故事时,目光淡定而从容,谁也不曾想到在她的身上竟然发生过这样的故事,有着这样坚毅的品格。

  在这次座谈会上,三位黄埔女兵的丈夫,同为黄埔会员的蒋术、吴中领和周良柏同学也应邀参加。蒋术同学还带来了当年他和妻子黄埔16期女兵黄碧涛同学的结婚证书和结婚照,照片虽然泛黄陈旧,但记忆清晰依旧,两人相守相伴了60余载,如今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中国新闻社的两位记者全程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次日,一篇题为《八旬黄埔军校女兵沪上欢聚庆“三八”》的专题报道在海内的媒体上刊载,在社会上取得了良好的反响。通过这篇报道,蒋术夫妇还与失散多年的海外好友取得了联系。

  为黄埔女兵过“三八”妇女节,已经成为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一个品牌活动。为了不断推陈出新,这两年通过会领导上门慰问、聚餐、根据每位女兵的体型购买羊毛套衫等各种形式,不断打造好这个品牌。

   除了“三八”妇女节这个品牌活动,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还拥有“8·13”淞沪抗战纪念活动、中秋慰问、夏令高温慰问和新春慰问等一系列的品牌活动。在这些活动的对外宣传中,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近年来还加大了与境内外新闻媒体的合作,积极邀请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上海电视台等媒体进行深度报道。其间,通过新华社、中新社等报道对海内外华文媒体的广泛发布,港澳、海外媒体香港《凤凰卫视》、《大公报》、澳门《新华澳报》、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等也纷纷给予转载。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所办活动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这些品牌的知名度。

夯实基础  凸显同学会服务功能

  2006年7月末的一天中午,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午休时分的宁静。徐国华秘书长接起电话,一个苍老的声音随即传来,“我是松江的叶伯康啊,我家的房子快塌了!”说罢,便呜咽不已。听到这里,徐国华秘书长马上安慰道:“您老不要激动,慢慢把事情说清楚!”

  原来,家住上海郊区松江区的叶伯康同学的房子属于危房,年久失修,每逢下雨,常常是屋外大雨倾盆,屋内小雨绵绵。87岁的叶伯康老人年老体弱,住在这样基础不稳且漏水严重的房屋内可以说是隐患重重。

  徐国华秘书长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派办公室的同志驱车40公里第一时间赶赴松江的小张泾村,实地了解情况。第二天,市同学会就向松江区的有关部门致电、发函反映这个情况。这个问题引起了松江区委统战部的高度重视,他们及时与当地的城建、房管部门协调,将危房加固,重新翻修房顶,以最快的速度解决了困扰叶伯康同学的问题。

   今年年初,叶伯康老人的儿子给市同学会打来电话。原来老人已经病危,希望在自己走之前见见同学会的领导,当面谢谢他们,自己也就瞑目了。徐国华秘书长接罢电话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赶往松江。

  在医院里,叶伯康老人躺在病床上,一息尚存。看到徐秘书长来了,老人伸出了枯枝般的手,徐秘书长立刻握了上去。当晚,老人便安祥地离开了人世。老人走了,但是他在临终前的遗愿还是深深震撼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每一位干部的心。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个黄埔老人却铭记终生。

  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就是通过解决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来做好同学服务工作的。目前,在沪黄埔同学的平均年龄已达85岁,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这就使同学会机关工作人员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徐国华秘书长的带领下,机关的同志进一步树立了为黄埔同学服务的观念,市同学会还专门制定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干部定期下基层联络制度》,要求机关干部定期到各基层组织中去看望黄埔同学,几年来,每年均达数百人次。此外,同学会每个机关干部还与一名孤老或生活中需要照顾的会员结成对子,经常上门关心看望,受到会员好评。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掌握会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2006年,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进行了建会以来最大规模的会员基本情况调研,初步摸清了在册的300多名会员的生活、健康、家庭等情况,并建立了会员电子信息数据库。在此基础上,他们写出了一份比较全面的调研报告,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进一步做好黄埔同学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将夯实工作基础、突出服务功能作为着力点,让居住在上海的黄埔同学晚年生活更幸福,使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