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7年第六期  > 正文

好一棵艺苑常青树

日期:2008-06-24 09:5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王晓蓓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专访黄埔二十二期同学、战旗话剧团老演员毕夫

王晓蓓

  2007年6月,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3周年暨黄埔艺术团成立十周年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会后,黄埔艺术团精彩的汇报演出赢得掌声阵阵,好评如潮,特别是诗朗诵《奉给黄埔军校同学会的赞歌》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朗诵者——省黄埔同学会理事、黄埔艺术团团长毕夫高昂的激情、潇洒的台风、富有磁性的嗓音充满感染力,令人无法相信他已年近8旬。事实上,作为战旗话剧团正师职国家演员,这位从艺半个多世纪颇有建树的黄埔学生至今仍活跃在话剧舞台和荧屏内外,塑造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一棵艺苑常青树。

  黄埔学生中走上艺术之路的本已鲜见,能够取得一定成绩的更属凤毛麟角。作为行伍出身的军人,毕夫老师又是如何成功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呢?带着几分好奇,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祖籍河北省香河县的毕夫自小就爱看民间艺人演戏,在北京读中学时还时常参加学校的话剧队、京剧队登台演出。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喜欢看,喜欢演,逐渐在舞台上崭露头角。高中毕业后他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二十二期,在军校里他依然是各类演出中的“活跃分子”。随部起义后,毕夫进入西南军大川西分校学习。因其在文艺方面表现出来的特长,1950年被调入解放军西南军大文工队(后改为第八步兵学校文工队),1952年调入川西军区文工团话剧队,正式开始他的演艺生涯,先后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话剧团工作,直至1998年退休。

  从他踏入艺术大门的那一天起,他就孜孜不倦,勤恳努力,以塑造更多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奉献给广大观众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为此,他苦钻业务,一心扑在话剧表演上,曾在《战斗里成长》等多部剧目中担任主角。除积极参加日常演出外,他还经常下基层,深入部队,为广大战士演出。更值得一提的是, 1953年为庆祝康藏公路通车,他和战友们不顾路途遥远,气候恶劣,环境艰苦,专程赴拉萨慰问演出。他精湛的演技逐渐博得部队和地方人士的欢迎。 1959年还应邀参加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影片《羌笛颂》、《马戏团的新节目》的拍摄。以此为开端,他又跨入了影视界这片新天地。

  经过十多年的磨砺,毕夫虽然在演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并未满足现状,停滞不前。为了进一步提高表演和语言技巧, 1963年他被批准赴北京深造,到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63届表演系专修台词,师从解放军艺术学院台词教研室主任魏士真教授;又师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周殿福教授学习语音学和人体发音器官解剖及官能的理论;还师从中国歌舞剧院王嘉祥教授学习民族发声法。在北京的生活是紧张而艰苦的,但这位曾参加过1952年四川黑水剿匪战役并荣立一等功的黄埔学子却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他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到北海去练声,白天的学习、观摩安排得满满的,晚上还要到总政话剧团举办的语言训练班上课。就连大儿子出生时,他也不在身边,待他回成都时,孩子都已8个月了。返蓉后,他的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话剧团担任台词教师,成立教研组后,一直担任组长至退休。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令他如虎添翼,事业更加红火,片约不断,还多次被成都市话剧团、市文化学校、市文化宫等单位和军队业余宣传队请去授课。2002年开始,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又慕名聘请他担任该校表演系台词教研室主任。至今,虽年近八十,他仍带有几个班学生,坚持为他们上课。

  从艺以来,毕夫除在话剧舞台上演出了40多出剧目,塑造了40多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外,还先后在电影《梨园传奇》、《被告山杠爷》、《大围捕》等十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拍摄电视剧《梅花档案》、《保卫爱情》、《王保长新篇》等七十余部五百多集,连同话剧表演共塑造了116个惟妙惟肖、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深受观众好评。他曾和潘虹、郑少秋、陈小艺、江珊、王诗槐等著名演员合作拍戏,其扎实的功底、高超的演技赢得大家交口称赞。在他塑造的一百多个角色中,有老船工、总经理、教授、三轮车夫、马夫、公安局长、知府、瞎老头…无不形神俱备,活灵活现。去年,他以78岁高龄,在电视剧《最后一颗子弹》中成功扮演了一个国民党老县长,把剧中人因吸食鸦片而萎靡不振的样子刻划得入木三分,还把他后来为办教育、累死在办公桌前的一幕表演得恰到火候,让人回味无穷。这些千差万别、无一雷同的角色,毕夫是如何把握分寸、拿捏到位的呢?他认为,塑造人物一定要深入生活,演员要熟悉角色的生活情况,言行举止要符合人物自身所处的环境特点,体现人物的性格化。此外,演员要着重从揣摩角色的精神状态入手,找准他的气质、生活基调,以语言、形象、肢体动作等表现,深刻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做到形似、神似,令观众产生强烈共鸣。在演艺舞台上大展身手的同时,军人出身的毕夫还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素养,先后撰写了《一个角色的潜台词和内心独白的设计—电影“梨园传奇”台词分析和处理》等文章,2003年还编写了《语言技巧与发声方法》一书,由川音国际演艺学院出版。这本条理化、形象化、科学化的教材为学院各系采用,对业内人士的学习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在紧张的拍戏、教学之余,作为省黄埔同学会理事、成都市武侯区联络组副组长,对黄埔同学会的工作,他更是热情有加。自四川省黄埔艺术团1997年成立伊始,他就一直投身其中,为筹备建团、联系演出等事宜费尽心血,夫人也被他带动起来,在建团初期协助、参与舞台监督、组织演出等;联络组的活动他总是忙前忙后,不辞辛劳,上下协调;在走访看望区内困难黄埔同学的队伍中更少不了他的身影;他深知精神食粮对身处老年群体的黄埔同学的重要性,热心主动地参与《黄埔》杂志的征订工作,大力宣传,积极组织订阅。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得到区委统战部和黄埔同学的一致肯定,2006年被光荣推选为武侯区政协委员。

  采访毕夫老师是一件愉快的事,他飞扬的神采、浑厚的嗓音令人如沐春风,言谈眉宇间尽显艺术家的风姿。告辞时,他不顾笔者的一再婉拒,以“每天都要下楼散步、看花”为由,一直把笔者送到干休所大门口,还细心指点该坐几路公交车,站牌在哪儿,让人十分感动。

  “德艺双馨”,这是包括笔者在内所有熟悉他、敬爱他的人们对这位老艺术家的由衷赞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位1949年参加解放军、有着44年中共党龄的优秀党员在文艺战线上、表演和教学事业中有一定成就的黄埔学子,今天仍在辛勤耕耘着。现在,他除了继续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国际演艺学院,还参加由毛卫宁导演的歌颂我党地下工作者的电视剧《英雄无名》的拍摄工作,扮演原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我们衷心祝愿并热切期待着这棵艺苑常青树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为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为黄埔同学会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做出更大的成绩!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