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一期  > 正文

同根、同源,两岸一家亲—“乡土·乡情”民俗文化参访团赴台参访侧记

日期:2008-05-22 14:4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周强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周强

 

  2007年7月27日至8月7日,云南省黄埔同学会组织黄埔后代亲友组成“乡土·乡情”民俗文化参访团赴台参访,先后参观了自然科学博物馆,阿里山、日月潭风景区,并先后与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黄埔军校二十期在台同学联谊会、云南同乡会及台湾原住民邹族文艺表演团等有关团体进行了联谊交流。作为省黄埔同学会机关的一员,在参访的几天时间里,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割舍不断的黄埔情、同乡情,体验到了台湾人民盼和平、求稳定、图发展的强烈愿望,感受、感触、感慨颇多,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浓浓的黄埔情

  听说我们要到台湾,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胡伯骏副执行长就在电话里高兴地说:欢迎你们啊,天下黄埔一家亲,我们罗文山会长上次到云南参访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回来以后就夸云南的好,云南黄埔的好。这次你们组织黄埔后代亲友来,黄埔的联络交流面更大了,联系面更广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和现象。黄埔精神就应该薪火相传,一代一代传递。到台湾后,胡伯骏先生及黄埔二十期在台同学会原会长杨士豪先生、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的秦开诚副会长等人多次通过导游打电话给我们,问寒问暖,关心关切之情系于其中,让参访团的全体人员深受感动。

  8月3日下午,当我们如约来到位于台北市林森南路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时,会长、黄埔二十八期罗文山中将,名誉会长、黄埔二十四期谢元熙中将,常务副会长、黄埔三十期秦开诚少将,执行长、黄埔二十八期王刚军少将,黄埔十九期马正荣少将、黄埔二十七期马天纵少将以及徐超凡少将、尹盛先少将等20余位黄埔前辈已整齐的列队等候,见到我们,20余位黄埔将级同学一齐鼓掌欢迎,座谈会上,罗文山会长一席话让参访团感动不已:“天下黄埔是一家,2005年9月,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组成抗战史迹寻访团到云南,受到了热情的接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无论黄埔同学,还是后代亲友,我们都是一家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埔,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中国。来到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就是到了你们的家。想见你们,我们都期盼已久,我们愿意用最热诚的心,欢迎你们的到来。”黄埔后代、参访团团长杨丽在致词中动情地说:“我的先父杨端良、伯父杨毓章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十一期、九期,和各位前辈中的许多人一样,他们也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血洒疆场。先父在世时,一直期盼能和台湾同学相聚、见面,共叙黄埔友情。今天,见到了各位黄埔前辈。就犹如见到了自己的亲人,心中倍感亲切。我愿送上我最衷心的祝福:祝各位前辈身体安康,祝黄埔精神世代相传,祝两岸和平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振兴富强。”话音未落,二十几位老将军们一齐鼓掌,掌声久久在会场内回荡。

  四海同心会第六任会长谢元熙将军说:“在台湾,提起云南黄埔军校同学会,到过云南的许多黄埔同学和后代都竖大拇指。黄埔精神,根本就是爱国家、爱中华民族,身为黄埔同学,无论是大陆的黄埔同学会,还是台湾的黄埔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推进两岸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黄埔,是我们大家牢不可摧的情感纽带,希望更多的黄埔同学、后代亲友加强往来协作,大家一齐努力,中华民族的振兴富强一定会实现。”

  

  深厚的家乡结

  在台湾,遇到的第一个家乡人是阿德,准确说他是在台云南人的后代。他叫狄懋德,大家都叫他阿德。在参观台湾花莲县东洋企业集团时,他是介绍产品的营销经理,在得知我们是云南来的时,他欣喜地说:“哦,我们是老乡!”随后,他用乡音主动介绍说:他的父亲是云南景东县林街子人,1949年后到台湾定居。父亲一直不忘家乡,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家乡,父亲一直教他们说家乡话,所以,虽然没去过老家,但会说家乡话,并约定下班再来找我们。晚上,阿德如约而至,才见面,就有些激动地说:“多年才遇上老乡,难得啊,我虽然没有去过云南,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已是云南人,心里头始终牵挂和惦念着那片家乡的故土。在详细问了云南的发展变化后,阿德高兴地说:“以前听父亲说,云南很穷,没想到变化这么大,还成了旅游大省了,普洱茶名声很大,没想到是我们思茅地区的产品。云南的发展令人羡慕,从整个趋势看,大陆的发展都很了不起。其实,两岸都是一家人,都是中国人,搞‘台独’搞得台湾经济持续下滑,钱越来越难挣,我真不明白,一家人,共同发展富裕不是很好吗……”很晚了,阿德才依依不舍地与我们告别,并一再叮嘱:别忘了,在台湾还有我这么一个老乡,我到云南时一定和你们联系,到时别不认我这个老乡啊。

  同为家乡人,情谊更真切。我们如约来到与台北云南同乡会联谊的地点,才下车,台北云南同乡会的马崇宽秘书长、胡绍康将军、宋炯先生、赵仕骧先生及夫人、赖素梅小姐等就热情地迎了上来,“欢迎啊,各位老乡,我是昆明人。”“我是迪庆人。”“我是思茅人。”,大家纷纷自我介绍。“你们来台湾,可够辛苦的,台湾比云南家乡热,要多注意身体啊!”“你们到台湾哪些地方了,和云南比怎么样,还是家乡好吧?”黄埔后代、参访团成员王文聪在我耳边低声说:“哦,这种感觉好象不是在台湾,是在云南。”一股浓浓的家乡情在每个人的心头环绕,非常熟悉而温暖。

  台北云南同乡会理事长简汉生先生在欢迎辞中热情地说:“欢迎你们啊,家乡人!我们在座的都来自云南,有着相同的血脉,作为云南人,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心始终牵挂着家乡那片土地,始终惦记着家乡那片山水,大家都很关心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都期望家乡人过上好日子、好生活。最近几年,我们经常回家乡,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心里真是高兴。我作为一名黄埔后代和云南省黄埔同学会顾问,家里来人,我非常激动,希望今后多联系、多交流、多协作,共同团结起来,为加快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共同努力。”

  在熟悉的乡音、亲切的问候和祝福声中,大家谈起了云南的美好风光,谈起了云南多民族的文化,丰富的矿产资源……来自迪庆的赵士骧先生即兴唱起了平剧,在杨丽团长的带领下,参访团人员一齐唱起了云南民歌,“阿老表,阿老表,你要来呢嘎,喜欢,你要来,不喜欢,也要来……”笑声、掌声一直回荡在联谊会场。

  

  共同的心愿

  在台湾,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既不是台湾日月潭的清新美丽、阿里山的雄伟壮奇,也不是高雄港的开阔雄浑,故宫博物院的华丽精贵,而是台湾普通老百姓期望两岸和平、繁荣,相互往来,共同发展的强烈心愿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福。

  在台湾日月潭,佛堂里的义工(台湾佛教盛行,很多人在有时间时都到佛堂帮忙,义务工作)听说我们是云南来的,很高兴地说:云南我去过,真是个好地方,记得有圆通寺、鸡足山,可惜好久都没去了。我们问原因,他说:现在搞“台独”,经济下滑,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一家人只能拼命做工作,哪有闲心去游玩呢。其实,两岸都是中国人,各有各的优势和资源,大家合作,共同发展,日子好过,相互走走看看,这有什么不好的。何况,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在与台湾原住民族邹族文艺表演团联谊时,主持人很幸福地告诉我们:“下半年,她们将参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向全国、全世界播出。大家都是一家人,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大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何必分彼此呢?云南的少数民族舞蹈很有特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明年,我就会把我女儿送到你们云南的民族学院专门学习舞蹈,等我女儿毕业了,你们不只在中国的舞台上看见她,说不定会在国际舞台上看见她的身影呢。”

  在高雄最繁华的六合观光夜市,卖木瓜牛奶的老板娘叫住了我们:“各位大陆来的朋友,来尝尝我的木瓜牛奶,高雄夜市最有特色的。”我们很奇怪,她怎么一眼就看出了我们,面对我们疑惑的眼光,她笑着说:接触的人多了,就看出了差别,看你们的衣服、穿着和形态就能猜出一二。在坐下来品尝的时候,乘老板娘有空的间隙,我们问:“去过大陆没有,生意好吗?”老板娘笑着说:“没去过,最近生意还不错,大陆朋友来的也多些,如果两岸实行‘三通’,那我们的生意肯定比现在更好。大陆近几年发展势头很好,大的生意人都往大陆跑,我们这些做小生意的,也都心动了好几次,我想等攒够了钱,一定会到大陆去投资。你们信吗?”我们都笑了。临走时,我们提出希望和她照张相,也好以后到大陆投资相认,她没说二话就答应了,并低声说:“还是一家人好,大家共同发财,共同致富才是正路啊。”

  难忘的行程就要结束了,在驱车前往台湾桃园国际机场的路上,看着风光旖旎的宝岛台湾,参访团副团长熊启怀深有感触地说:这一路走来,感触很深,黄埔情、家乡情、中华情,象一根纽带,紧紧地联系着两岸人民。“台独”妄想分裂国家,我看是痴心妄想,同是中国人,两岸一家亲,这种深厚的情谊和情结,什么力量也割断不了!走“台独”,必将死路一条。这时,一路专心开车,很少说话的台湾师傅突然接上话说:对,绝对是死路一条。◎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