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教育,这系乎国运、关乎中华民族当代和后代的千秋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宏阔奇伟的交响乐剧中,也展开了它绚丽多彩的雄浑乐章。三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历经改革、创新和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以恢复高考开端、调整整顿起步,
教育领域走上拨乱反正第一线和改革前沿
当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一次两届大学新生在同一年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中国教育的改革在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亲自领导下,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村改革一起,正本清源,走在了“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的第一线,走上了中国改革的最前沿。
“文革”十年浩劫,“两个估计”大棒打得中国教育基本瘫痪,使之成为重灾区。其中高考制度,伴随着这场浩劫也整整被废除了10年,使国家出现了人才方面严重的青黄不接状况。对此,邓小平在正式复出之前,就开始筹划恢复高考制度的问题。1977年7月,恢复党内外一切职务后,他自告奋勇抓教育科技工作,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首先选择推翻“两个估计”为拨乱反正和解放思想的突破口,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坚决否定“两个估计”的错误论断,充分肯定了建国17年的教育工作,肯定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也就是在当年的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明确表示:当年就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后来的两个月,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央政治局终于通过了高考招生工作的文件,国务院批转教育部两个文件,宣布当年立即恢复高考。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10年之久的考场。当年全国高等学校录取新生27.3万人;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1977级学生于1978年春天入学,1978级学生当年秋天入学,两批招生仅相隔半年,在同一年份走进了大学校园。此外,部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也进行了研究生考试录取工作。恢复高考是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强烈地震憾了教育界和全社会,改变了当时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沉闷、迷惘的精神状态,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广大教师也振奋精神,整个教育界和社会的风气为之一新。
高考制度恢复之后,在邓小平主导下,在全国范围着手整顿学校制度。197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从而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同年9-10月,教育部又分别重新颁行了关于高等学校、全日制中学和小学的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即“高教60条”、“中教50条”和“小教40条”),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走上了正常秩序的轨道。
与此同时,在邓小平领导和身体力行的支持下,全国教育界和知识界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迅速地被平反纠正。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动员全社会把尊师重教落在实处。根据他关于教师工资、奖励和职称制度的指示精神,从1977年10月起,全国近60%的教职工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工资。在高等学校恢复教师职务的同时,教育部建立了中小学教师可以评高级教师的制度,全国教师的劳动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肯定,大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立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各类各级教育改革开放谱写新篇、再展生机
面对世界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形势,面对我国经济实力薄弱、资源不足、人口众多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基本国情,邓小平明确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他从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高度,重视教育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把教育发展和改革纳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之中。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首次将教育确定为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之一,同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教育方针、地位和作用等列入了根本大法。1985年5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正式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教育体制改革上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1986年4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正式把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政策转变为法律条款,从而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建立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明确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0年,我国政府领导人先后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和印度召开的9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会议,同意《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目标,签署了《德里宣言》,就本世纪末中国普及教育向全世界做了承诺。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一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邓小平教育理论和基本国情,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宏观教育决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同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会后不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纲要》的实施意见。1995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策建议,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6年,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过程中,又确定了我国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和改革的总体思路,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到2000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宏伟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少数民族教育也迅速发展。这些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了结构较完整、专业门类齐全的职业和成人教育体系,进一步满足了各种教育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各级各类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推行课程、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到2001年,我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特别是从1999开始的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学科和专业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其中“211工程”更是明显地带动了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校科研实力也有很大增强,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一批高校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品为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使高等学校更富有生机和活力;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更趋活跃,国际竞争力增强。2001年,我国与德国签署的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是我国学历学位教育获得世界公认的重要标志。出国留学人员已学成回国15万人,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据统计,有留学经历的人员在中科院院士中占81%,在工程院院士中占54%。同时,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全国共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657个,覆盖了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确立优先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使国家各类各级教育的改革开放充满了生机。
以科学发展导向、科学育人为本,
高举旗帜齐奏和谐教育新华章、振兴国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作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部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提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全国教育战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呈现出新的气象。第一,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2006年,全国有2.6亿学生,1400多万名教职员工,60多万所学校,遍布全国的城市和农村。这个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证。第二,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2006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3%,比2002年提高0.7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9.2%,比200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比2002年提高7个百分点。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毛入园率达到42.5%。第三,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明显提升。目前,我国国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年以上。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已达7000多万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正加速完成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第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充满活力,教育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协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各行各业输送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专门人才;高等学校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和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任务又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即: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可以预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继续奋斗,中国教育事业一定会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