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日期:2008-06-25 10:5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心
明朝人杨守栋任洗马时,回家省亲,住在一个驿站里,驿丞问他,“您每天刷洗多少马匹?”杨哭笑不得,只好说:“勤则多洗,懒则少洗,没有一定数额。”其实,洗马与刷洗马匹风马牛不相及。先秦时候,“洗”字与“先”字同音,洗马就是先马,即“马前引导之人”。秦汉时,洗马是太子属官,如同侍从。隋唐以后成为太子属下专门管理书籍的官吏,是比较有身份的文职官。古人尚且如此闹笑话,何况今人。所以,了解古代文化,先了解一些古代官制大有好处。以前学术界的前辈把掌握古代官制与掌握目录学、年代学、地理学并列为学习古代文化的四把钥匙,可见古代官制在传统文化知识中的重要。但古代官制非常复杂,本文只是简单介绍一些常识,便于人们阅读古籍。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动。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两个统一的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在这期间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官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秦在完成统一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地方行政组织的日趋整齐精密,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官制,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而稍有改变,汉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又基本上沿袭着秦汉的官制。秦汉官制是我国官制之源,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从秦代起,我国官制即分为中央、地方两支。
中央官设三公及列卿。
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御使大夫: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庭差遣,另外又握有监察百官之权。
列卿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廷尉:主管刑狱;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经济;典官:主管归附各部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太仆:掌管皇宫车马和国家马政;典属国:管理内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侯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享用;将作少府:主管宫室修建。此外,还有宫官,宫官是皇后、皇太子门下的官吏。
至西汉中央仍设三公,只是丞相改称相国,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称,九卿后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地位一般高于其它列卿。王莽簒汉建新朝对西汉官制大事更易,有“九卿分属三公”的办法,被东汉官制吸收,“三公九卿”便为后中央官制的基本体制。
自东汉末年起,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又出现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同一时间,皇帝往往有几个,地位也不巩固,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的至尊地位,各国君主都煞费苦心,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频繁地调整,总趋向是从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它预示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迈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秦少府属官有尚书,在内掌文书,东汉设尚书台,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中书省,魏、晋始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东汉称侍中寺,以伺应皇帝为主要职务,晋代改称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三省制从西晋始设渐完善确定,此后历代沿用,直至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才重新调整中央机构。
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部。
吏部:管理文官。
户部: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
礼部:主管礼仪教化。
兵部:主管军队。
刑部:主管刑政。
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属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责权有较大局限,明初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府、部、院、寺(司)是与六部相配合的机构。
明废丞相后,渐形成内阁制,在皇帝和六部之间成立内阁,内阁大学士一般五至七人,内阁权力远比不上前代丞相。
清承明制,中央机构仍设内阁、六部等,直至清亡。
从秦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起,两千多年间的设官分职,大体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也解体,古代官制也随之结束。中央官制只是古代官制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官制相沿袭、尚变化的特点。一般读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便于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也便于更好地阅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