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黄埔学子良好形象的沈翰良
日期:2008-06-25 14:0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苏埔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苏埔
一
1949年11月,沈翰良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十三期步兵科,时值大西南解放,他随学校集体起义,编入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学习。1951年1月毕业后,因家庭因素和家乡建设需要,复员回乡参加地方建设。当时工作分配有三个去向,一是南通军分区文工团,二是海门县农水科,三是文教科,他选了教师这个职业,且一干就是四十年,至1990年退休。在这四十年中,他历经坎坷,但始终坚持跟共产党走。“爱国、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给黄埔学子的遗训,也是黄埔学子的永远追求。几十年来,沈翰良坚持每天二小时的学习,尽管现在年逾古稀,但他仍学习不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他的精神食粮。为了适应工作需要,他还自学工业、农业、商业等有关专业知识,使自己能紧跟形势发展,思想觉悟和业务知识永不落后,适应了各项社会活动的需要,为尽职尽力做好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沈老担任教师四十年,工作一丝不苟,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县、市先进集体,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他担任政协委员二十多年,工作认真,所负责的学习组、联络组连续14次被评为启东市政协先进集体,沈老本人也14次被评为先进个人。2006年3月,启东市政协十二届四次全会期间,启东电视台“小城阳光”专栏为他录制了专辑,系统报道了他从事政协工作二十年的事迹。在社区他被推选为“老干部理事会”的会长,由于认真热忱地配合居委会做好社区工作,这个“理事会”连续三年均被评为启东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004年沈老家被评为“启东市十好家庭”,2005年被评为“启东市邻里之星”。在2006年的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上,沈老所在的南苑二村老干部理事会作了典型经验介绍。沈老之所以做任何工作都十分认真投入,做出成绩,是因为他总感到自己是一位人民教师,是政协委员,更是一个受人敬重的黄埔人。他立愿终身要为教师争光,为政协委员争光,更要为黄埔学子树立一个良好形象。
二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风华正茂的黄埔健儿都已进入耄耋之年。自1999年起,沈老受省黄埔同学会委托,肩负起南通市黄埔同学联络组的工作。2003年又被省黄埔同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会议选为理事。每次参加理事会议,他都认真听会、积极讨论,为做好同学会工作建言献策,在2005年的理事会上,他提了8条建议。每次会后,沈老都认真写好会议情况汇报,向南通市的同学作书面传达,并将有关盛况和参观访问的现场照片给每个同学寄去,让未能参加会议的同学一起分享,受到了学长们的欢迎。1999年和2004年,他组织了二次同学聚会。在1999年的同学联欢会上,他认真传达了省黄埔同学会的理事会议精神,同时还给每人赠送了一本《黄埔同学回忆录》。近年来,沈老与南通市各位学长保持紧密联系,坚持每季度通过电话向学长问好。
在启东市5位黄埔同学中,有两位的历史问题多年得不到解决,沈老多次到公安局、政法委为其申请复查历史,做了不少工作,还同当地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了他们在生活方面的一些困难。2003年,这二位黄埔同学先后逝世,他及时与当地政府联系,协助其家属办理丧事,使其家属感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
2004年3月,老学长陆少彬病故,其远在台湾的胞弟陆少侠(黄埔十六期、陆大四期、原台湾空降兵中将司令)因患眼疾而住院,不能返乡奔丧与兄长告别,沈老为了弥补他的遗憾,将陆少彬学长的治丧过程摄成照片集给少侠寄去。事后,他多次与陆少侠联系,通报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欢迎其返乡省亲、观光。
三
沈老多年来任政协委员和政协学习组、联络组组长。其间,他一直坚持学习统战理论、政协知识,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为本地的社会发展、经济腾飞出谋献策。他共撰写提案建议100多条,涉及城市建设、招商引资、三农、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各个领域,大部分被有关部门所采纳,且都有了落实结果。如为北新镇发动社会各界捐资15万元兴建该市第一条乡间柏油公路;组织捐资近万元为北新幼儿园兴办儿童食堂,解决了200多名幼儿的用膳问题;建议对南城河、团结河进行改造,终将二条臭水河变成了横贯城区的景观带。为落实中央有关“三农”政策,他在南阳、大兴等乡镇多次组织农业产业化改革调研活动,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技兴市战略,他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走出去,把招商引资工作做大做强;二是与大专院校攀亲结友,把科研成果引进来为我所用;三是开拓视野,把工作做深做细。沈老的这份提案被评为2005年度启东市政协优秀提案。
四
沈老的外孙女有个同学叫龚丽婧,是一个残疾孤女,母亲早逝,父亲外出不归,她由外婆抚养,家境极度贫困。但她聪明好学,身残志不残,用数倍于常人的努力,在同学中成绩名列前茅。1998年春,沈老得悉这一情况后,决定给予资助,主动与团市委联系,每年为她捐助2000元,至高中毕业,并要求不留姓名。每年第一学期沈老就将钱交到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并一再表示,毕业后如考上大学,沈老将继续资助她读完大学,如考不上大学,安排她进沈老儿子的公司就业。2002年,龚丽婧不负众望,以624分的成绩被南京江苏中医药大学录取。当时启东报、南通日报、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在龚丽婧全家的恳切要求下,沈老才同意在团市委与之相见。会面时,龚丽婧一再致谢,并表示在大学期间,可以通过助学金解决学习、生活问题,如有特殊困难再主动与沈老联系。沈老再次表示,如果她有困难一定会全力帮助解决的,将来毕业时,如一时没有合适的就业单位,还可以到他儿子的公司上班。沈老的热心肠,使龚丽婧激动不已,她紧紧拉着沈老的手,热泪盈眶。
这些年来,“为了明天的希望”工程、“学校危房改造”和由政协倡议的“金秋文教助学活动”,沈老都积极参与。当南苑二村下岗职工王亚玉女士病重无钱就医时,新村老干部理事会得悉这一情况,沈老率全体成员慷慨解囊,捐助人民币3860元,王亚玉女士及时得到了救治,解决了危难之急。
宽容待人,不计名利,严以律己,乐于施人,这就是沈老一生的为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