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芳
时间之舟轻轻划入2008年的河流,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30年来,我国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国内百姓说,“中国从来没有这几十年这样好过”,因为人类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正迅速而坚定不移地走向富裕;世界媒体称,中国为当今世界“金砖四国”之一,因为中国经济起飞后,它决定的不仅仅是它自己的未来,还有这个世界的未来。这一巨大变化的背后,是经济体制改革爆发出的蓬勃动力。
波澜壮阔的历程
历史总是被不同的年份标记和记载,历史也给这些年份以值得记载的事件和意义。1978年注定是标注中国历史的重要年份,正如英国《卫报》专家所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年,从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修修补补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程,前进的每一步都是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的结果。
——穷则思变:危机催生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前夕,中国经济处于危险境地,商品极为匮乏,劳动生产率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穷,大部分人生活在基本温饱线以下。当时,从深圳偷渡到香港的人很多,而在安徽这样的农业大省有60%的农民吃不饱,怎么摆脱这个困境?同时,与世界发达国家综合国力差距越来越大,这种危机警示我们:如果不改革,不抛弃旧经济体制,我们就会永远难以为继;如果不改革,不参与国际竞争,我们就会永远落后。危机使中央下定决心: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解决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当务之急——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生计和生存问题,由此揭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每一场宏大的改革都由具体的细节引起,每一段历史的演进都从事件的发生开始。当时,从深圳偷渡到香港的人很多,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到深圳来解决偷渡问题,他知道深圳河两边差距大的根本原因是那边能放手利用国际上的资金,这边统得太死。如果不采取特殊政策,两边的距离还要拉大。这也是邓小平早就思考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得找一个突破口、一个试验场,为大面积改革开放提供经验。1979年4月中央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中,邓小平想到了深圳。他说,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从这里杀出一条血路来。中发[1979]50号文件给广东福建两省在计划、财政、金融、物价等方面以较多的自主权,并确立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经济特区。这样中国沿海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深圳排头兵的带领下,为全国提供了示范。
——思想解放:打开经济体制改革绿灯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计划经济体制维持了几十年,使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以思想解放为前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经验对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着手进行认真改革的课题。邓小平1979年11月26日在会见美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的谈话中,首次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虽然这一讲话当时没公开发表,但偶然的巧合出现了。四天后,国内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在具有创业精神的温州人中诞生了。
从个体工商户的诞生到私营企业的雇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1979年广东农民陈志雄承包了八亩鱼塘,辛苦一年,稍有收获。1980年扩大再生产,跨过两个大队,承包141亩鱼塘,干不过来,只好雇人,请固定工一人、临时工400个工作日。1981年扩大承包面积达497亩,请固定工5人、临时工1000个工作日。广东省委肯定了陈志雄的承包方法和经营方式,认为比原来“吃大锅饭”的集体经营要好。广东的态度,使私营企业的雇工政策的冰河开始解冻。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被邓小平誉为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学,被许多人称之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转入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的全面改革阶段。1984年,大连个体户姜维开办“照照看”摄影摊亭,后扩大成姜维影书社,生意兴隆,香港的商人愿以成本价19.8万转给他一台彩色洗印设备,姜维想我们可不可以搞合资,但当时政策规定个人不得与外商合资,于是他到北京要政策。到北京后有一天,别人给他一张人民大会堂青年联欢会票,他遇到王兆国,事情发生了转机。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任重、全国政协副主席肖华听取了他的汇报、并带走了他的材料,于1984年11月9日特例批准中国光彩实业有限公司成立,27年前销声匿迹的私营企业得以准生。由于经济体制上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在保持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个体、私营、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迅速发展,给整个国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新的经济体制初见端倪。
——锐意创新:新的经济体制确立
在轰轰烈烈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1985年和1988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两次大的通货膨胀,1989年,有人对我国市场经济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非议。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再次重申“我们要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在邓小平的支持下,顶住了批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逆流。老的观念、老的理论渐行渐隐,新的观念、新的理论,茁然生发。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提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的经典观点。由此引发最高决策层的思考,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十四大根据邓小平的精辟论述、十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明确宣布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辟了一条高速通道,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后,我国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到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党的十六大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做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实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果断的历史跨越,开始了崭新的伟大实践。
国企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上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最主要的流脉之一。从企业留成、奖金激励、厂长负责制到全面进入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一些国企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一些企业成为上市公司,一些企业越做越大。今天,天津港一天的吞吐量比1952年重新开港全年的吞吐量还要多;天津港陆域面积达到53平方公里,比重新开港时扩大了40倍;天津港航道水深19.5米,比重新开港时浚深了3倍多;天津港拥有水、陆域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各类泊
位140余个,其发展速度堪称世界奇迹,其发展轨迹可称为国企改革创新的典范。
经过近30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最早允许农民务工经商、长途贩运、放开城乡市场,让广大老百姓成为创业主体。如万象集团的鲁冠球、正泰集团的南存辉、横店集团的徐文荣、星星集团的叶玉仙等企业家,他们凭着“想尽千方百计、用尽千言万语、踏尽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抓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蕴藏的巨大商机,从而实现了自己从农民→兼业者→家庭分工型兼业者→家庭作坊主→家庭工厂主→家族企业主→股份合作制公司经理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企业家的一系列嬗变。他们的企业资产如今已达到数亿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已占到全省总量的半壁江山。
中国奇迹的感悟
30年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至2007年的24.66万亿元,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被世人誉为中国奇迹。南非斯坦林布斯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马丁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笑着将自己的穿戴展示给记者:皮鞋产自香港,袜子产自上海。他甚至开玩笑说他只买南非两样东西:食品和汽油,其它的要么来自香港,要么来自中国内地,中国改革的物质性标志“中国制造”遍及世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驻北京记者站负责人吉米自1971年就留在中国,可谓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感慨万千:“过去30年里,中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几天前我经过北京的一个十字路口,那里挂着一幅巨大的诺基亚手机广告,然而就在同一个地方,30年前挂着一个条幅,上面写着‘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制造中国奇迹的动力无疑来自于经济体制改革。
世界上30多个国家,包括前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东欧12个国家,再加上中国、越南、蒙古、柬埔寨、老挝、古巴、朝鲜等国,约1/4的世界人口卷入了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这场变革,中国何以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但涉过险滩,而且还保持了持续高速经济增长?
首先,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持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改革是在国家权威下有控制的循序渐进地展开的,国家的政体、行政体系没有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发生剧烈的变动。这充分体现我国走的是一条改革成本最小化之路。
其次,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全方位的,是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农业和工业企业、国家机构和政府职能、计划、价格、财政、税收、投资、金融、外贸、就业、工资、住房和社会保障的全面改革。同时,各方面改革又相互联系、相互配套。实践表明,只有实行全方位的改革,把各个方面的改革协调起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在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之处还在于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对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进改革的巨大外部力量。在处理改革与开放的关系时,我国采取的是逐步利用对外开放给国内经济带来的活力,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践证明,不改革,开放是无源之水,难以进行;不开放,改革将行而不远,半途而废。
第四,在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既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同时又进行必要的借鉴,“采万花粉,酿中华蜜”,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建设中,借鉴了现有的市场经济模式,并在自己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过去中国的计划经济和现行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相比,最主要的特征体现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的“有机结合”上。
今天,尽管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已进入中国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但前面还有很多不可回避的问题要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既然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面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