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奥运书法家贺惠邦与世界第一奥运书法长卷
日期:2008-07-11 09:1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贺齐颖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贺齐颖
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书法家贺惠邦先生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用四年多的时间写成了一幅长达2292米的奥运书法长卷,获得两项基尼斯纪录(含装裱),并在北京举办2008奥运书法长卷展览的新闻。2006年10月北京奥组委曾专门发文对这一长卷给予肯定。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及奥组委的有关领导等都在上面做了重要批示。贺惠邦当之无愧地被人们誉为“传奇奥运书法家”,一下子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贺惠邦,是从山东潍坊走出来的人民艺术家,是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毛体书法家。世界第一奥运书法长卷,就是他用毛体写出来的。他从事毛体书法研究和创作已四十多年,被誉为“毛体书法艺术传人”、“天下毛体第一家”。这些年来,他从滩坊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他和同仁的倡导下,毛体书法在国内外有了影响,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书法流派。
由于贺惠邦的书法在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按有些人的说法,贺惠邦已经是名利双收了,用不着再那么辛苦了。但是贺惠邦不仅每天坚持研究创作,而且还作出了一件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用毛体字书写巨幅奥运长卷,并在完成后将它无偿赠给北京奥组委。贺惠邦告诉记者:“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长卷。他们说你名气已经不小了,再加上已年过花甲,再去写2008米长卷图什么?”接着他又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情,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不仅需要体育健儿们全心全力地投入进去,每一名中国人也都应该为此贡献一份力量,为祖国、为奥运增添一份色彩”。
那么,贺惠邦是什么时候有了书写长卷献奥运的想法呢?这还要从2001年7月13日说起。那天,贺惠邦应邀在北京武警部队办完申奥拥军书法展后,坐晚上的火车回潍坊。当夜,列车上的广播向大家播放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的喜讯,旅客们一片欢呼。这样的情景深深触动了贺惠邦:“人人都在为奥运做贡献,我作为一名书法家应该贡献点什么呢?后来我想,还是用笔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吧”。
书写长卷的想法被贺惠邦定了下来,但到底怎么写,写什么内容,写多长,他当时却没有打算好。为此,他专门跟他的朋友徐永喜和正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女儿徐欣等人商量,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他采纳了徐永喜和徐欣的建议,决定写2008米的奥运书法长卷。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2008米的长卷,四华里还要长,全面展示奥林匹克历史和奥运经典,谈何容易!还没动笔就遇到一系列的困难:资料难找、主题难定、提纲难搞,还要把毛体字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笔下的每一个字都要有激情;这对于已经年过花甲的贺惠邦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很大的挑战,但贺惠邦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2003年2月,贺惠邦经过酝酿筹备,正式开始了他的奥运长卷创作历程。经过几番周折,最终决定长卷紧紧围绕“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这一主题,共分为体育颂、古代奥运会、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体坛名人名言等八大部分。纲目和内容确定了,贺惠邦就开始找资料。但对于从来没有研究过奥运史的贺惠邦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每一个能寻找奥运史资料的地方,他都想尽办法去找。求别人找,到潍坊市体育局、北京体育大学找,到书店找;潍坊找不到,就到济南找,再找不到,就到北京找;为寻找有关资料,他跑遍了北京各大书店、图书馆。为了便于奥运长卷的创作和业务开展,贺惠邦就在北京租了间房子。从没做过饭的他,学起了做饭;在家里很少干家务的他,干起了家务。他一边找资料,一边创作,一边干家务,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
他的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不少人得知他在寻找奥运史有关资料时主动帮忙。潍坊市体育局局长耿文安排人帮他找了许多关于奥运史和体坛名人名言材料;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专家孙葆丽等也为他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并对长卷纲目进行审核把关。贺惠邦如饥似渴地寻求着奥运资料,走路、坐车,无时无刻都寻觅着关于奥运的资料。一次,他同北京理工大学的陈元桢教授一起去拜访一位老朋友,在北京回龙观城铁口下车时意外发现站台边有十几位奥运冠军的名言牌。当时贺惠邦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万分激动。第二天一大早,就从住地坐车到回龙观站,往返几十里把这些名言抄了下来。就这样,贺惠邦不断的搜寻着资料,不断的丰富着奥运长卷。为了防止有漏字、错字,他还让自己的老伴齐建新帮助校对,对有漏字、错字、甚至内容需要改的地方重新再写。从2003年2月至2007年2月,仅作废的内容用纸就有1600多米,毛笔用秃了20多支,宣纸用了30多刀,墨汁用了近40瓶。经过1500个日日夜夜的拼搏,长卷终于完成。
长卷完成后,装裱难题再次摆在了贺惠邦的面前。当《北京青年报》、《人民政协报》等媒体关于《2008米奥运书法长卷装裱成难题》的文章发表后,向装裱界提出了挑战。在无人敢应战的情况下,潍坊装裱研究所所长于亚玲女士主动请缨。潍坊惠邦毛体研究院院长张斌、执行院长谭慧丽也率员工前来帮忙。经过18个日日夜夜的苦干,奇迹般装裱完了这一巨幅奥运书法长卷。
世界第一奥运书法长卷的诞生,展示中华之最,弘扬奥运精神,表达赤子之情。2007年6月和9月先后申报成功两项基尼斯纪录(含装裱)。2007年7月8日至16日,在北京奥组委的支持下,潍坊惠邦毛体书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这一长卷的首展。中宣部、奥组委、中央机关及毛泽东亲属和生前身边工作人员200多人出席了开幕式。在八天的展出期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达五万人次。许多人说:“这样的展览看了感到震撼,不看是一种遗憾!”庄则栋、许海峰和乔红、罗微、牛剑峰、张霞、王丽萍等众多中国体坛名将、奥运冠军及国内外名人纷纷题词和签名,给予高度评价。
从艺术性角度上说,作为书法家贺惠邦在奥运长卷中从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体书法艺术。一是与时俱进的审美意识。贺惠邦在奥运长卷中,抓住了“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这一重大主题,全面展示奥运历史,这种与时俱进的审美意识,正是对毛体书法艺术的重大发展,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二是形神兼备的哲理意识。他在奥运长卷中,既保持了毛体书法的主要特点,又根据内容的变化,在用墨上不断变化,忽而春和景明,忽而浓墨艳装,忽而绚丽多姿,忽而奔放不羁,忽而奇峰突起,忽而平缓细流,笔随情生,变幻不定。三是对立统一的“中和”意识。他在书写奥运长卷中,在用笔上的刚柔、斜正、粗细、涩滑、疏密、虚实、主次、向背、推让等,都是对立统一,合于“中和”,从而达到了笔随情生、变幻不定的艺术效果和“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的最佳境地。从人文价值来说,作为艺术家,贺惠邦借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首次用中国的传统文化瑰宝书法来书写奥运历史和奥运经典,一方面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另一方面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有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优势融合互补,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