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赤子心
日期:2008-07-11 10:3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云埔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云埔
李英才,广东省恩平县人,1918年出生于曼谷,黄埔十五期毕业。1937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总动员纲领后,陈嘉庚先生、泰国中华总商会积极响应,提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抗日救国号召。此时李英才已在泰国教育部考取华校教师任职资格,但强烈的爱国热情,使他毅然辞去喜爱的教师职业,投笔从戎,于1938年春经新加坡中国领事馆通过考试和体检及格,进入桂林黄埔军校第十五期学习。1940年冬毕业后,分配到龙州参加昆仑关战役任训练补充兵排长,后随第二次远征军,参加强渡怒江、攻打高黎贡山、松山、龙陵、芒市等战役,历任中国远征军第六军军部作战参谋、辎重兵团轻机枪连连长等职。在收复芒市攻打一丘田时被日军炮弹伤及头顶骨和胫骨,但李英才同学重伤不下火线,一直坚持到收复芒市。抗战胜利后,在云南警备总部、第六编练司令部任职,期间曾积极参与营救公开身份为联大外语系泰国华侨学生的中共地下党员黄辉,直至其最终获释。1949年12月9日随同卢汉将军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暂编十三军军官二大队任教员,后在西南军政大学昆明分校学习。复员后,于昆明市明德第一小学任教。曾先后任昆明市政协第六、七届委员,昆明市侨联常委、民意委员,昆明市五华区侨联第一、二届副主席,昆明市民建教文支部副主任等职。
李英才1988年加入云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2005年增补为省黄埔同学会四届理事会理事。在工作中,李英才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并按照省同学会的要求,围绕工作发展思路,利用自已泰国归侨的身份,广泛与泰国的爱国华人华侨联系,积极拓展与海外的联谊交流,拓宽同学会的工作面。
李英才耄耋之年退而不休,经常读书看报,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政治思想修养。同时,积极参加省同学会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时事座谈会及其它有关单位举行的各项活动,先后在省同学会组织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学习“两会”精神座谈会及昆明市工商联举行的形势报告会、五华区侨联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畅谈自已坚定地拥护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学习政治时事的心得体会、颂扬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身为泰国归国华侨的李英才,其亲人、朋友多在泰国。为此,李英才积极利用自身关系,动员其亲属回国投资经商办企业,并通过他们多方宣传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家建设发展作贡献。其二弟李英任,改革开放初期参加了广州交易展览会,在李英才的动员、宣传、影响下,李英任及身边的朋友、亲属先后到大陆投资办厂,参与当地经济建设。现在,李英才的侄子、侄女分布在美国、泰国等地,他们虽学业有成,先后毕业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但他们在李英才的宣传、教育、影响下,都认同祖国、关心祖国的发展,并积极为祖国发展献计出力。
2002年,李英才以主人翁的精神,不顾年高体迈,通过自已实地走访调查,以昆明市民建教文支部副主任的身份,撰写了《关于整理规范市街道门牌的建议》、《关于清理整顿“假证”广告的建议》上报昆明市政协,得到了昆明市政协的高度重视,经转送昆明市政府,李英才所提的建议得到采纳,随后得以实施,为昆明市的建设发展作出了自已应有的贡献。在平时的工作中,李英才积极建言献策,曾先后向其所在明德中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十条》以及编辑《明德园地》等建议,均被学校采纳。在黄埔同学会的工作中,李英才通过深入学习,结合自已的思考,先后以口头和书面形式向省同学会提出了“进一步扩大与泰国黄埔同学的联谊交流”和“深入做好台湾黄埔同学的团结工作”等建议,受到了会领导的赞誉。
李英才为泰国中华中学校友,为加强与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联系,他积极配合省同学会开展工作,与泰国中华校友联谊会、泰国云南同乡会、泰国黄埔校友会等爱国团体和人士保持长期联系和交往,拓展了省同学会的工作。
在平时,李英才还发挥其精通英语、泰语的特长,应有关单位的需要,为他们翻译文件资料,并义务为归侨侨眷、台属书写寄往国外的英文、泰文信件等。
李英才早年于国难当头,毅然投笔从戎,放弃了自己在国外很有发展的个人前途,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独立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现在又为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执着奉献,深得广大黄埔同学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