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四期  > 正文

黄埔同学的寻根之旅

日期:2008-07-11 09:1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台湾]李启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李启明
 
  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与陆官校友会等百余位退役将领暨其眷属,应大陆黄埔军校同学会之邀,于2008年4月6日至13日参访大陆一周。其中最隆重的活动,就是4月8日(戊子年3月3日)从郑州到新郑参加黄帝故里戊子年拜祖大典。

  典礼盛大隆重,海内外各界代表三万余人参加,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滂沱大雨,但并未浇熄大家热爱中华民族的赤诚之火。一股游子归来的强烈情绪,随着礼炮声、钟鼓声、古乐声、古诗吟唱声,纵使我们这些有泪不轻弹的沙场老将,也禁不住泪水随雨水俱下。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我们来参加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到洛阳、北京以及福州、武夷山、厦门等地参观许多古迹,莫不令我们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伟大。

  在台湾,“台独”分子以“台独”意识扭曲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刻意地去中国化、去中华文化,提倡“本土文化”、“本土历史”,把台湾人民撕裂成台湾人、客家人、外省人及原住民等四大族群。其实他们所说的台湾人,没有一个不是闽南人;客家人则百分之百是河洛人。所谓“河洛”,就是黄河与洛水之间的中原地区,从黄帝以至三代帝王,皆出自河洛。

  这次来黄帝故里拜祖的百位将领中,有闽南人、客家人、华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人,甚至还有内蒙古人。所以这一次参访,等于是岛内黄埔同学的寻根之旅。因为追根寻源,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后裔。我们应该以炎黄子孙为荣,切不能数典忘祖。

  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融合诸少数民族而成。其融合力量主要是中华文化。而中华文化应源于河洛文化。远在史前即有河图洛书,用为算具,并以推演狩猎及战斗阵形。据保守估计,距今6486年前,太昊伏羲氏王天下,有取于河图洛书阴阳奇耦所呈现对待及流行诸理象,始作八卦以极其变,顺应天时地利,足食足兵,以养以卫,奠立政教之始基(注1)黄帝轩辕氏方行天下,以河洛文化为基础,划野分州,创井田之制,建八阵九军之法,形成生活条件与战斗条件一致,文武合一之国防政治组织。又命风后本此衍“握奇经”,是为最早见诸文字之兵法。以其讲求高度机动之奇正变化,及“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之战争面控制与扩展也,足以因应战争性质与形态之转变。黄帝用以击败榆罔于阪泉,击败蚩尤于涿鹿。虽曰后世群家各因其宜,随时有所损益而不一其趋,然究其大体,则皆不离其宗,个中孙子兵法规模完具而无所偏倚,包含赅贯而奥蕴无穷,形成我中华战略文化、军事思想之中心主流,抑亦为举世政治家与兵家所推重而乐从。(注2)

  创立中国国民党与黄埔军校的孙中山先生,在他的民族主义第一讲中曾说过:“民族是由于天然力造成的,国家是由武力造成的。”孙中山先生认为造成民族的天然力,包括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五大要素。就这五大天然要素而言,两岸人民显然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血脉相连,且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使其分裂。所以就民族精神而言,两岸根本就是统一的。我们常说:两个群体“同文同种”,“同种”就是血统;“同文”就是历史文化,或与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生活、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所以两岸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与交流,是促成统一的必然和必须,这也是我们这次寻根之旅的意义所在。●

  注1.2.依据郑灿将军的易经研究及其为李启明著《孙子兵法与现代战略》序。郑将军:黄埔十二期,陆军大学二十二期,是台湾“孔学会”的创始人之一,著有《白话图解、易学启蒙》《易经卦象解析》等书。

  (作者为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监事委员,本文略有删节)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