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
日期:2008-09-01 09:4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心
青铜是以铜为主的合金的一种。古代青铜器主要是铜与锡的合金,此外还有铜与铅的合金等。青铜在古代原来的颜色大多是金黄色的,但是经过长期腐蚀,表面往往生成一层青绿色锈,所以今天称之为青铜。青铜硬度高,耐腐蚀,能造出刃部锋利、轮廓分明、花纹纤细的器物,并可以长期保存和使用,坏了以后还可以回炉重铸。因此,古人在发明了青铜冶铸术后,就广泛地使用青铜来制作各种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品了。
而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促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从石器时代飞跃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主要的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品的时代。青铜时代的文化称青铜文化,青铜文化内涵很丰富,而青铜器则是青铜文化的主要载体。
古代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早在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夏代时期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
古代文献上有夏代铸九鼎的传说。《史记﹒封禅书》:“(夏)禹收九牧之金(铜)铸九鼎,皆尝享鬺(shang)上帝鬼神。”直到铁器广泛使用的战国时期,青铜器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使用铸造历史达一千余年。
不过,在我国,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商代,并在商代晚期出现了第一个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其时,青铜生产的工具和武器已经广泛使用,中国古代青铜器特有的礼器有了很大发展,主要器类已经具备,造型浑厚,纹饰繁缛。
在商代,青铜已广泛用于制作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工具有铜钁(jue)、铲和耜(si)。手工业生产工具主要有斧、锛、凿、锯、刀、锥和钻等,它们主要用于制作木器。商代人更是用青铜制造了大量武器,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武器有戈、矛、刀、钺、胄、镞和弓柲(bi)等。
但青铜器的最大种类是礼器,即奴隶主贵族生活中使用的器具。这些青铜器具用于宴飨、祭祀、丧葬等礼仪活动,它们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而且具有表示使用者身份等级的作用,是其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即所谓“器以藏礼”,因此,被称为礼器。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著特点,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古代青铜器的主要器类。
商代晚期,青铜礼器已经发展成熟,主要器类有食器、酒器、水器及乐器四大类。
食器中最主要的是鼎。鼎,大多圆腹、三足、两耳,少数方形四足,是煮肉与盛肉的器具,在祭祀与宴飨中是不可或缺的用器,因此是最重要的礼器。文献记载,夏禹铸造了九鼎,从此,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1933年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司母戊鼎,长方形,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业的高度与水平。
商代的青铜酒器十分发达,主要有饮酒器爵、角、斝(jia)、觚(gu)、觥(gong),及盛酒器尊、卣、瓿、罍(lei)、方彝和壶等。
商代青铜水器主要有盉(he)与盘,用来洗手。
商代青铜乐器主要有铙、铃和鼓。
由于青铜礼器意义重大,因而制作工艺考究,造型凝重,表面还饰有繁缛的纹饰。又由于青铜器多用于祭告祖先等重大典礼,所以从商代开始在青铜礼器上便铸有文字,称青铜器铭文,又称为金文,商代铭文比较简短。
周代青铜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其时青铜酒器大为减少,新出现了簠(fu)、盨(xu)、匜及钟等礼器。青铜铭文有了高度发展。长篇铭文大量出现。而且青铜礼器的器形和纹饰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了一种质朴粗放的风格。
其时青铜礼器以鼎最为重要,并在西周中晚期形成了列鼎制度。
列鼎就是奴隶主贵族在祭祀、宴飨、丧葬中使用的形制和纹饰相同而尺寸大小依次递减的成组的奇数鼎,用以表示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如,“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列鼎制度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
西周时期,青铜乐器有了飞跃发展,出现了钟。钟出现后,“钟鸣鼎食”就成了奴隶主贵族奢侈生活的写照。
西周青铜器的最大变化是铭文有了高度的发展,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铭文的鼎盛时期,长篇铭文大量出现,这些铭文内容十分丰富而广泛,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分封、赏赐土地及奴隶的买卖与交换,周王对臣下的锡命典礼及对臣下的训诰、周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征伐、法律判决书等等,是研究西周历史的珍贵资料。
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周王室衰微,各诸候国兴起,随着诸候国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方的青铜文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地方性青铜文化。现在已经发现的有40余国的青铜器,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文化习俗有差异,各国的青铜器也有区别,目前人们把春秋时候各国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大致分为六个文化区。即中原以晋国为代表的晋文化区,东方以齐国为代表的齐文化区,北方以燕国为代表的燕文化区,西方以秦国为代表的秦文化区,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楚文化区,东南以吴、越为代表的吴越文化区。这六大文化区的青铜器各有特长,反映了当时各地的历史文化风貌。
到春秋晚期、战国初期,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出现了第二个高峰,青铜工艺灿烂辉煌。尤其在春秋中晚期,青铜冶铸业的规模、技术及青铜器纹饰都有重大发展。
在战国时期,冶铁业有了很大发展,铁工具已在生产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中国的青铜文化到战国时期已进入尾声,具体讲,青铜礼器已大为衰落,青铜器生产转向以日用品为主。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青铜货币与度量衡器迅速发展,铜镜、带钩、铜灯、玺印与符节等生活用品有了一定发展。虽然铁器已开始广泛使用,但青铜冶铸业仍在向前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最能代表战国时期青铜冶铸业水平的是1978年湖北随州战国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铜编钟。这套铜编钟共计64件,其中最大的一件编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整套编钟重达2500公斤,十分惊人。每件编钟上面不仅铸有精细的花纹,而且还有大量的错金铭文。
青铜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铜文化盛行的时代,人们普遍重厚葬,随葬大批青铜器以供奴隶主贵族死后享用,如以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的墓葬为例,共随葬有青铜器460余件,其中礼器210件。春秋晚期蔡昭侯的墓葬,随葬品584件,其中青铜器486件。春秋初期虢国国君的墓葬随葬品3200余件,其中青铜器1700余件。正是这一习俗为人类保存下了大量的历史实物,成为研究当时历史的珍贵资料,使后人解读前人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