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五期  > 正文

台湾艺术:接续原乡风韵

日期:2008-09-01 10:0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历史文化渊源之文缘篇(中)

姚同发


台湾戏剧脱胎于传统的中国戏剧

  台湾的戏剧起源于中国大陆。大约在明末清初,从大陆带去的戏剧流传到台湾各地之后,便演变、产生了所谓正音、乱弹、四平、七子班、九甲戏、车鼓戏、采茶戏、歌仔戏、布袋戏、傀儡戏、皮影戏等。如此众多的戏剧形式,表面上看似乎具备了台湾乡土独特的文化样式,然而究其本质,却都是脱胎于传统的中国戏剧。理由非常简单,因为这些名目不同的戏剧所使用的剧本、演出方法、伴奏乐器、台词等,没有一样不是借鉴、采用早期大陆北方或南方传过去的戏剧样式,再加上本土特点而形成的。虽然在日据时期台湾或多或少受到外来戏剧的一些影响,但在重要的基本构架上,仍然不脱大陆戏剧范畴。

  在台湾,中国戏剧上演的历史,可以说相当早。大约在大陆移民台湾早期,大陆戏剧便随之在台湾演出了。至于确切的时间、怎样流传过去的,以及怎样普及、发展的,目前尚难以考证。遍阅台湾古书史籍,以及有关戏剧文献,亦无明确记载。这可能与过往的台湾文化人,对戏剧抱持轻忽态度有关。台湾俗语“可怜生囝在学戏”,道尽了艺人地位的低下。在那种背景下,想把戏剧视为一门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

  《台湾外志·后传》的《平海氛记》记载了台湾早期的戏剧活动:“荷驻台长官揆一,若有事务,必问通事何斌,……这何斌每年亦有数万两银入手,不喜娶妻,乃广建住宅花园,园中开一鱼池,直通鹿耳门,有时尚乘小船到鹿耳门钓鱼游玩,家中造下两座戏台,又使人入内地,买两班官音戏童及戏箱戏服,若遇朋友到家,即备酒席看戏或小唱观玩。”由此可见,早在1624至1661年荷据时代,台湾已经有了大陆戏剧的演出,足证台湾戏剧起源于祖国大陆。但那时的戏剧演出,似乎只供何斌及其亲友观赏,一般人则无缘享受。

  到了郑成功时代,他的幕僚沈光文,为了使移民的精神有所慰藉,从大陆南方,主要是江苏省、福建泉州、广东潮州,招聘剧团到台湾演出。所以,大陆戏剧可以说是随着移民的拓殖而进入台湾的。最初的演出中心是在台南市,后来慢慢向南北扩展,普及全岛。而这些入岛演出的戏剧团体,有许多后来就留在了台湾,使大陆戏剧在岛内扎下了根。

  据研究,台湾戏剧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成人演出的大戏;二是儿童演出的囝仔戏;三是以偶人演出的尪仔戏。成人演出的大戏,主要传自大陆北方、闽南、客家和厦门四地。传自北方的戏有两种:正音与艺妲。正音一般称为京班或京剧,歌曲是北管,对白为京语。艺妲戏是以酒家女的艺妲组成演出票友,未几便夭折。传自闽南的有乱弹、唐子班、九甲、车鼓戏和司公戏五种。传自客家的有二种戏:四平与采茶。传自厦门的仅一种文化戏,又称文明戏。民国初年受祖国大陆文明戏运动的影响,在彰化市组织成立了“鼎新社”,开台湾话剧之先河,其初次上演的剧

本由厦门带来。

  由儿童演出的囝仔戏,其重要的一支传自闽南。这种七脚仔戏或称七子班及囝仔戏,即孩子剧团,全班仅童子七人,又称小梨园。七脚仔戏是在百年前由福建泉州传入台湾,歌曲是南音,道白纯为泉州语土音。

  以偶人演出的尪仔戏又称偶人戏或人形戏,大陆北方与闽南是其重要来源。传自大陆北方的只有皮猴戏一种。皮猴戏又名皮影戏,是二百年前从大陆北方经广州、潮州一带传入台湾南部的。传自闽南的有布袋戏、加礼戏两种。布袋戏又称掌中戏,据乡间传说,系福建泉州梁炳麟发明。加礼戏亦称提线傀儡,源于大陆。

  台湾戏剧源于传统的中国戏剧,但在当代台湾,有许多剧种已经消亡。如何振兴台湾传统戏剧,成为近年两岸戏剧界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台湾书画从大陆分根发脉

  台湾的书法与绘画,在明清一代的作品,可以说与大陆毫无二致。日据时期,东洋色彩逐渐混入,无论书法还是绘画,都有了一些和化的影子。但恪守陈规的,仍大有人在。这些人不一定是忠于书法、绘画的传统风格,而是眷怀故国,心系炎黄,一种激扬蹈厉的民族感情,促使他们不肯背弃固有的张本。

  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华文化随军而至。负责传播推广的人,首数东渡诸老。书画是读书人的根业,诸老无一不是个中名彦硕学。清代宦游人物的书画,在岛内占有重要一席。流寓墨客对台湾书画的影响也非同寻常。流寓人物并不只为一瞻海岛山川,观赏珍禽怪兽,探寻奇花异木,他们在乡民的礼遇之下,横经讲学者有之,燃灯教艺者有之,奖掖后生者有之,对岛内书画艺术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东渡诸老、宦游士子、流寓墨客的指点、熏陶下,台湾本土也出现了一批书画家。台湾人来自大陆,台湾文化自然来自大陆,书画为文化的一部分,更是从大陆分根发脉。林柏亭先生说:“元明两代,盛行文人画,所以在台湾的绘画,也就接续了中原绘画的主流。”郑午昌先生说:“书、画原无定评,但求有精神寄托便佳。”这话看似深奥,仔细想来,也好理解:台湾屡经战乱,文人

们立志不与异族相勾结,隐忍遁世,以诗、书、画作工具,来规避统治者的摧残与迫害。他们的作品,只图遣性陶情,绝不求荣献媚;留一些皴擦的痕迹,便是心灵的安慰。因此,研究台湾书画,除了艺术上的讲究之外,也要体认台湾古往今来兴衰荣落的情势,才能作出合理的评价。

台湾金石承续大陆遗风

  史前人类创造的石器、陶器、骨器、贝货,成为考古研究的对象;史后人类创造的钱币、碑碣、图书、器物,每每成为文化探讨的依据。台湾历史短暂,金文寥寥无几,而石文数量可观,从中亦可一窥其与大陆之渊源。

  目前发现明永历二十年(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铸“永乐通宝”(面文分别用大篆、小篆、行书、草书四种字体)四种赤铜钱,为台湾最早之钱币。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台湾府铸“康熙通宝”青铜钱一种为在台湾铸钱之开端。咸丰三年,嘉义县为筹备军需,在该地铸造“咸丰通宝”亚铜钱四种。上述台湾特有之古钱,均铸大明大清年号,显见与大陆之渊源。

  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台湾府为筹备军需,铸造重七钱二分大银使用(面文篆字“道光年铸”),世称“古老银”。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台湾府铸重六钱八分大银使用,世称“如意银”。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台湾府铸造六钱八分大银使用,世称“华宝银”。上述三种大银均为银匠所铸,图纹古雅,颇具大陆古银遗风。

  台南孔庙现存祭器的“著尊”、“壶尊”、“爵”、“登”、“银”、“簋”、“香炉”、“烛台”,以及乐器“编钟”等,都铸有“乾隆四十一年台湾府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鸣皋监制”之篆书铭文,这是台湾独具代表的古铜器。

  台湾的石碑,当以1919年重修马公(今澎湖县)妈祖宫时掘出的“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碑一方为最古,考为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之石刻。清治台212年,除台南现存古碑二百方外,岛内南北各地均有发现,每一块碑都是一个铁证,每一段碑文都是一个历史见证。台湾现存石坊13座,最古者为台南市文庙路东的“泮宫坊”,为文庙进口的牌楼;另一座为该市风神庙前的“接官亭坊”,均为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年)台湾府知府蒋元枢所建。其余“重道崇文坊”、“节孝坊”、“贞孝坊”、“急公好义坊”等均为前清时代石坊。台湾的古墓碑以在台南市郊发现的“皇明澄邑曾振旸墓”碑,为已知最古墓碑。其次应推其附近的“藩府曾蔡二姬墓”碑,及“圣之、省之二郑公子墓”碑。后二碑铭文传为宁靖王朱术桂手笔。台南市历史馆现有墓志铭八方,均由前清乾隆年间台南故家王、刘、郑三姓的祖坟掘出。

  台湾石雕物具代表性的有四处。在台南市历史馆(赤嵌楼)楼下陈列四只,前列“牡牝石狮”二只,原为前清台湾道署的石狮;后列“牡牝石狮”二只,原为前清台湾总镇署的石狮。其他散布在该市大妈祖宫、嘉义新港乡、新竹后龙乡等处的石雕物,均为康熙、道光、同治年间的作品。

台湾民间艺术与原乡一脉相承

  从明末至清末,由大陆移居台湾的百姓,大多来自福建省泉州、漳州一带及广东省东部文化程度较高的地方。他们赴台拓荒时,携带着不少具有传统的、雅致的民间艺术和家乡的戏剧、舞蹈与音乐,而且还不断地用船运去优美实用的生活用具。可以说,称得上属于流传下来的台湾民间艺术,80%以上都来自福建、浙江、广东等地方。陶瓷类完全仰赖大陆的输入,甚至连一个粗糙的饭碗或一只汤匙都如此;铜器、锡器来自大陆的汉口、漳州,竹器、漆器大多来自福州。这些民间艺术并不仅仅由大陆输入台湾而已,它们还配合生活在台湾的人民的需要、民俗、风土,成为进入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存在。

  依据民间工艺“实用第一,美观第二”以及无名工匠代代传承等特性,我们可以非常轻易地在台湾城乡看到许多值得加以重视或保存的民间工艺品。它们来自大陆,生根在台湾民间,经历代同胞的使用,依然焕发着中华文化的勃勃生机。遗留到现在还处处可见的、古老的生活工艺品,首推陶壶,从唐代到清代各期均有。明清两代台湾人所使用的陶瓷器具,几乎百分之百来自大陆华南一带,主要原因是当时岛内还没有生产这类器具的窑厂。遗留至今的瓷餐具中最多的便是瓷碗,大致可分为青花碗、五彩碗、红绿彩碗、白碗和红彩碗五种。同时,还有各种不同形状与大小的盘或碟。各种瓷制小品杂器中,颇具艺术价值而应予以保存下来的珍品不乏其数。泡茶品茗之风,清代以来在台湾一直很盛,所以清代遗留至今的茶具颇为可观。茶具最好的产地是江苏宜兴窑,所以在台湾能够看到的好茶具也多是宜兴货。台湾民间所有的铜器、锡器,大致上都是祭器,时代虽然变迁,民间对于宗教信仰的观念却未曾有太大的变化,祭器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家庭生活中。最普遍的便是锡器或铜器香炉,其器底落款均为“大明宣德年制”,以示其历史悠久,来自大陆;当然都是仿制品。

  台湾民间音乐为中国音乐之一支,系随清初移民由华南移植而来。在民间,每逢祭典或娱乐场面,都有优雅的音乐演出,成为岛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台湾的传统音乐可分为两大类:雅乐与俗乐。雅乐包括圣乐与十三音;俗乐包括南管音乐与北管音乐,俗谣包括山歌、歌仔等。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有许多音乐早已不复存在。

  台湾寺庙建筑,无论建筑格局、建筑材料还是建筑装饰,都源于或来自祖国大陆。其一,台湾寺庙的平面配置方式,以口字形或日字形为多,规模较大者采用目字形。其基本形式仍保持中国传统建筑左右对称的原则。其二,台湾一般木建筑物,以使用扁柏、红桧为多,也有用香杉、亚杉、楠木、乌心石、樟木、赤皮的。然而兴建官衙、寺庙、豪宅时,木材多取自福建杉木(俗称福杉)。石材方面则多采用福建省内的花岗石,是华南最好的石材,俗称“泉州石”。其三,台湾寺庙的构造、装饰和祖国大陆华南各地大致相同。最主要的部分为台基、柱梁和屋顶,尤其在装饰方面不遗余力,其华丽色彩与细部意匠,甚至冠于大陆任何建筑。本来寺为佛教建筑,庙为道教或民间信仰建筑,应该有其截然不同的风格。可是,台湾寺庙实际上是道释合一,加上民间信仰的杂教形式,其构造或装饰,几乎千篇一律。在屋檐、屋顶和四壁,凸显了对大陆寺庙建筑的继承。

  另外在中国民间文学的百花园中,台湾民间文学与闽南民间文学的关系一向非常密切。从两地民间文学背景看,它们有许多共同之处。台湾与福建一衣带水,两地在语言交际、生活习惯、民俗风情、宗教信仰诸方面彼此相通,为两地民间文学创作提供了共同的基础和条件。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