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德垚
入伍期届满,举行升学考试,填报志愿,我申报的一、二、三志愿都是工兵。我想:骑兵跃马横刀威风凛凛,炮兵一声怒吼地动山摇,但工兵战时为前进的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开拓胜利之路,平时还可为百姓修桥铺路行善积德。天从人愿,我被分配到工一队,在西较场接受升学教育。
来到西较场和双流不大一样。首先军阶由兵直接提升为中士,而这中士的帽徽有金穗与军官一样,领章为蓝底白字“军校·学生”,脚上是长统马靴,着装完毕,人人精神焕发,个个一表人材。其次宿舍有上下铺的双人床,再不是通炕。再次教官对我们的要求虽然严格,但不严厉,不会动不动罚你到操场跑十圈或是两百米的匍匐前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星期天放假可以外出。
大约是民国三十七年(1948)七月中旬,值星官根据总队部的指示,第一次宣布星期天放假,但要想获准外出,可不那么容易,星期六课外活动,区队附带着我们到操场进行器械操测试,不达到标准星期天留下禁足。星期天一大早检查内务枪支,区队长戴着白手套在你的枪上摸来擦去,让你忐忑不安,最后是着装军容检查,直到值星官宣布返校时间,各项合格者才获得外出。
我与两位同队同学兴匆匆经过营哨的卫兵来到繁华的街道上,眼前林立的店铺,南来北往形形色色的人反而使我们感到茫然。在这个城市,我们无亲无友,加上身上只有几个小钱,到什么地方去享受这半日闲暇?成都人有坐茶馆的爱好,我们便去离西较场不远的少城公园喝茶(军校学生只准在此地坐茶馆)。
少城公园的景物不多,可观者是高高矗立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此碑高31米,方型砖石结构,为纪念1910年四川保路同志会组织的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斗争中死难烈士。本校总理中山先生指出:“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赴义,武昌革命要迟一年半载。”我们三人坐在僻静处,要了三碗坨茶慢慢品味。
近处有卖“锅盔夹肺片”的吆喝声,伴着香味飘过来,要说我们每人吃四五份不在话下,怎奈囊中羞涩(每月薪津扣除同学录、马靴工本费,所剩无几)。冲了几遍茶,光喝也无味,又不舍得放弃,便买了一包榨菜就茶,直到把肚子装得满满的,才心满意足离开少城公园。
回校的路上,肚子里的水洸当洸当地响,我觉得收获不止一肚子茶水,这是第一次放假获准外出,证明我们已是军校二十二期特种兵总队合格的学生;花花绿绿的世界对我们并没有什么诱惑力,倒是从我们身上散发的英气引起不少人、尤其是小姐的注目;纪念碑告诉我们,革命者为国捐躯,重于泰山。
此事虽已过去一个甲子,但仍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