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五期  > 正文

书意诗情爱国心

日期:2008-09-01 13: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湘埔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史穆

湘埔

  史穆,湖南长沙人,1922年11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二分校十八期,佩带过少校徽章。接着又考入军司令部参谋班,抗日时期专事研究日军情报,为支援前线打败日寇作出了贡献。内战时,国民党曾逼着他去美国西点军校“深造”,他冒险离开南京,毅然投入到了解放区人民的怀抱。

  史穆是民革党员,现为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长沙市政协常委、湖南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原长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至今,史穆以耄耋之年,继续长驱笔阵,扬帆墨海,为实现他的人生追求而不懈努力。

书法艺术  遐迩闻名

  史穆出身书香门第,在其祖父、父亲引导下,史穆5岁时就开始临池学书;刚懂事时就学读《左传》、《四书》、《五经》古文辞等。少年史穆博闻强记,将历代书法大师关于书艺的经典要义娴熟于心,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书法艺术实践之中。他14岁考进湖南国学专科学校,研习古汉语、经史及古诗文辞,在当时名宿王啸语、李肖聃、宗子威诸先生教导下,与诗词、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作品丰神凌厉有风骨,仪态万千见妖娆,以至形成了秀劲洒脱、清新自如的独特风格。著名诗人、国学大师、书法家虞逸夫说,史穆“家学渊源,师承有绪”,“观其近作,酣畅流丽,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是以众目共赏,群口同誉,与夫专鹜捷径以求一逞者殊科”。这是对史穆书法艺术极高的、也是极精当的评价。

  史穆不仅以书法闻名于世,诗词也是自成一体。史穆常说:“书法作品无一不是文学作品,不论字多字少,都离不开文学内涵;没有文学素养,书法就没有生命力。”由于史穆饱读诗书,才思敏

捷,其书法内容,他总能根据眼前景物,即兴题诗,泼墨成作,内容和形式珠联璧合,足见其文学底蕴之深厚。

传授书艺  培育新苗

  弘扬国粹,振兴书法艺术,培育书法新苗,一直是史穆孜孜以求的事业。1982年离休后,他就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书法教学上。他先后应邀到常德、株洲、益阳、岳阳、衡阳等市讲授或交流书艺,后来又到国防科技大学、长沙大学、中南大学等大专院校讲课。为了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史穆还在省、市图书馆和省、市书协举办“专题”讲座。每次讲课,听者云集。从1986年起,史穆又相继开办了教师书法班、青年书法班和少年书法班。20多年来,史穆门生之多,早已和孔子“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相匹敌了。

  史穆说,我传授书艺,有教无类。“学生”中,既有知名的专家和高层人士,也有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市民;既有白发苍苍的古稀长者,也有天真烂漫的学前儿童。这些“门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成为有一定名气的书法教师了。更为可喜的是,历年来,不少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书法竞赛中获得了相当多的奖励,还有不少学生因有书法特长被重点学校跨区录取。

  史穆强调,教艺一定要和教人结合起来。有天,一个学书者轻率地问史穆:“怎样学写字?”史穆回答说:“写字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手写,第二阶段是用脑写,第三阶段是用生命来写。”听者愕然:“怎么要用生命来写呢?”史穆说:“练基本笔法是用手,手练熟了,点画才能到位,是技法问题;进而到结体、布局,就是用脑来思考,就是由形质到神韵了,是艺术问题;第三阶段,书艺已进入炉火纯青、人书

俱老的最高阶段,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用生命在写字了。”史穆就是这样把自己在长期书艺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悟和技巧传授给别人,令从学者全身心投入,获益匪浅。

反独促统  奉献余热

  作为黄埔军校学子,作为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副会长,史老始终不忘祖国的统一大业。在《史穆自书诗卷》中有一首《人月圆》,表达了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仍分隔两地,他耿耿于心,渴盼花好月圆的心境:

  江山共赏团栾月,桂蕊沁凉天。新知旧雨,温叉曹步,盛会空前。芳园今夜,秋光银烛,风景鲜妍。年年长望,金瓯酒满,千里共婵娟。

  多年来史穆热心于海外联谊事业,以同学情谊为纽带,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奔走呼号,奉献余热。2002年5月,以台湾原“副参谋总长”兼“执行官”、“陆军总司令”黄幸强上将为团长的“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访问团一行来湘,在该团与省会黄埔同学的座谈会上,史穆为表达对台湾黄埔同学的情谊,特意赋诗二首并书写条幅在会上吟诵:

  楚水巴山路万千,乡音无改每情牵。

  炎黄四海同吟望,花萼相辉待月圆。

  樯燕留人语倍亲,岸花飞送客愁新。

  三湘四水堪珍重,一夕离筵万种情。

  旅台十六期黄埔同学、书法家刘祖光先生曾在长沙烈士公园浮香书画院艺术馆举办书法作品展,史穆和省会20多位书画界名流应邀出席,两岸同仁欢聚一堂,挥毫献艺,翰墨传情,既交流

了书画艺术,亦沟通了同胞情谊,成为刘先生在大陆书法展出最成功的一次。

  史老对“台独”分裂势力嫉恶如仇,2003年中秋节在省黄埔同学会举行的茶话会上,他展示了自撰的条幅《中秋有怀兼斥“台独”分子“正名”闹剧》:

  又见冰轮分外明,秋风吹梦向沧瀛,遥知海客添乡思,豪竹哀丝赤嵌城。

  小小苍蝇碰壁声,妄图分裂好求荣,中华儿女同声讨,“台独”居然想“正名”。

  出语既柔且刚,情景交融,切中要害。

  如今,史穆已经86岁高龄了,领导照顾尽量让他少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但是只要是省会黄埔同学或海外同仁在湖南举办书画作品展,他闻讯必赴。他说,以书会友,以诗会友,为推动两岸统一做宣传工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热心公益  回报社会

  史穆从长沙市政协六届以来(至今为十届),一直担任委员、常委,他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认真撰写关乎国计民生的提案。特别是他倡导成立了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推动委员会,推动了长沙市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2003年10月,长沙市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的闭幕式暨颁奖典礼拉开序幕。应邀参加的史穆高兴地对大家说:“举办家庭文化艺术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好得很,我举双手赞成。”说罢,当场泼墨,写下“家和万事成”5个字,其字随心意,淋漓尽致,赢得满堂喝彩。

  2004年11月,首届湖南诚信建设成果展在长沙展出。史穆认为诚信这个主题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殷切呼唤,便欣然应邀前往,临场泼墨,用书法艺术这种特别方式参与弘扬诚信精神。

  2004年5月的一天,长沙市第六中学礼堂举行见义勇为资金募助义卖活动。那天,史穆身体有些不适,正卧床休息。当听到举行义卖活动的消息时,他翻身起床,拿着文房四宝,不顾家人劝阻驱车前往义卖地点。史穆等著名书法家的到来,使义卖活动高潮迭起。

  长沙市建委系统举行“我为长沙添砖瓦”诗会,邀请史穆光临指导,并告知史穆:建委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唤起强化全市干部、军人、学生和广大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共同为长沙的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和社风好转贡献自己的力量。史穆听了,高兴地调侃道:“这个创意好。你们就是不发邀请,我也要挤进来呢。”史穆到诗会写下了《踏莎行》:

  淑气催人,甘霖遍野,莺飞草长迎初夏。江城如画共传杯,翩跹舞影华镫下。

  十里通衢,万间广厦,红楼碧树笙歌雅。龙骧虎耀尽英年,我为长沙添砖瓦。

  其实,史穆的“砖瓦”不止添在长沙,还添在三湘四水,添在神州大地。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修筑城区防洪大堤的同时,兴建一座规模宏大的常德诗墙,借以拓展旅游事业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史穆得知消息后,非常兴奋,多次偕同省会著名诗人和书法艺术家前往常德,献书志庆。

  史穆的书法早已遐迩闻名,求他写字的人络绎不绝。他倡导在重大节日前夕,举办“书法联谊会”,把书案搬到大街上去,让书法艺术走进平民百姓家。这一建议得到了省内众多书法家的响应,这种活动已举办了多次,人们以低廉的价格能够得到名书法家的真迹,而史穆他们又把义卖的钱捐给了社会福利事业。

  “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一切艺术都来自人民,一切艺术都应回报社会”。这基本理念深扎在史穆的脑海中。从史穆书艺作品同火热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中,人们分明看到了那盏永不熄灭的理念之灯的光明与美丽。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