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五期  > 正文

曲折人生更多姿

日期:2008-09-01 13:54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曹燕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郭青石  

曹燕

  郭青石,1930年生于南京,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学员,1949年起义后,参加过抗美援朝,经历了反“右”和“文革”。现在,他是北京市西城区政协的特邀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北京市黄埔同学会副会长、北京黄埔大学名誉董事。

  1947年郭青石在南京第五中学毕业后,于次年考入了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在大陆的末期学员。1949年底,郭青石随成都校本部光荣起义。起义后,他进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事政治大学川西分校学习。刻苦学习之余,郭青石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文艺演出,颇受观众喜爱。也因为这一经历,他后来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序列的六十军政治部文工团,参加了抗美援朝。战地演出的条件异常艰苦,没有舞台,需要自己就地取材动手搭建;没有道具,需要自己想方设法亲手制作;没有现成的剧本,需要下连队搜集材料自编自导;没有交通工具,崇山峻岭只有靠两条腿去跑场……但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必须冒着敌人炮火的危险。可这一切都没有吓退郭青石,他依然镇定自若认真地饰演着一个又一个角色,给战士们以鼓舞、欢笑和安慰。而今还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在丛林深处为战士们表演自编的《李大娘捐飞机》的场景。当时,敌机不停地在上空盘旋,伺机轰炸,不远处的大炮机枪声也清晰可闻,可郭青石他们对此置若罔闻,仍然沉浸在剧目的演出中。最终,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感染了在场的战士们,战士们激动地站了起来,眼含热泪,高喊“祖国万岁”、“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一时间,喊声响彻山谷……

  抗美援朝结束后,部队开始了大总结和大学习,成立了“六十军速成学校”。郭青石由于文化水平较高,被分到该校通信营担任了两年的语文组长兼教员。针对学员们错、别字严重的实际情况,他摸索总结出“填方框、对字竞赛、生字开花”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成效。后来,他的教学经验在“六十军速成学校”里广为宣传,并被记录在志愿军教导大队颁发的《文化进军功臣纪念册》上。

  1955年,郭青石从部队复员后来到国际书店总店(现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进口推广科当了一名办事员。可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1957年反“右”以及后来的“文革”,郭青石被打成“右派分子”、“历史反革命”,送到天津东的清河农场进行劳动教养,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当别人对身陷逆境紧锁双眉时,郭青石不但没有消沉颓废,反倒陶醉于那一栋栋凝结着自己汗水的建筑中,渐渐地,他迷上了建筑设计。夜深人静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工友们早已酣然入睡,郭青石却常常拖着疲惫的身躯挑灯夜读,自学建筑设计有关书籍。随着建筑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郭青石为农场设计了医务室和一座水塔,而至今还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这两个建筑物居然都经受住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考验。当时,郭青石所在的农场距唐山震中仅有50公里,在那场罕见的地震中损失十分惨重,到处一片废墟,但由他设计的医务室居然完好无损,十五吨水塔也只是震掉了小部分墙体而使罐体倾斜了三十度,仍可继续使用。

   1979年,郭青石平反后回到原单位——国际书店总店上班,分在行政处房管科主抓基建。他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本单位设计了职工宿舍、水塔、礼堂多功能厅等。为节约用地和经费,多功能厅加盖在一楼的食堂上,分为大小会议室、文化活动中心等。至今,这个结构合理、坚实耐用的多功能厅仍然是单位的重要活动场所。一份耕耘一份收获,1989年11月,军人出身的郭青石获得了有关部门颁发的建筑工程师职称证书,他也是当时单位里唯一一个获得此证书的。为此,本该1991年就退休的他又被单位返聘了四年。

   1991年,有着特殊经历的郭老当选为西城区特邀政协委员,一向喜欢读书看报的郭老更加关心起国家大事和百姓生活,几乎每年,他都会选取一两个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调查而写成提案,内容涉及黄埔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北京市区机动车管理以及私人机动车发展、如何培养公众环保意识、外地人口的管理、社会公德问题、《食品卫生法》的执法力度等多方面。其中,13个提案都得到有关单位的答复和落实。1993年,郭老在西城区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交的《集中组织照顾黄埔孤寡老人的晚年生活》的提案作为范文被发给委员们传阅。2003年西城区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他提的《控制我市私人机动车的发展》提案还被评为“三等奖”。西城区政协自第十届起创办了内部刊物《知学》杂志,郭青石也一直是它的热心撰稿人,《知学》杂志至今出刊共四十六期,其中,刊登他的时评、读书札记等就有28篇。

  除了认真履行西城区政协委员的职责外,郭青石的另一个重要的“副业”便是踊跃参与北京市黄埔同学会的有关工作。1988年北京市同学会成立,郭青石编入西城区联络组。因当时西城区的会员有140多人,组长蔡树鸿老学长为了便于管理,就组织他和几个较年轻的同学把会员分为4个小组,并任命他们几个分别担任4个小组的小组长,对各组会员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并登记存档备查。每周一至五,各组组长还要轮流在联络组内值班半天处理事务、接待来访的黄埔同学。当时,好多同学都背有反“右”和“文革”留下的思想包袱,不敢公开承认自己是黄埔军校学生,甚至碰上昔日同学也不敢相认,这些实际情况给同学会的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而那时的交通远不如现在便利,会员们的家又都很分散,年过花甲的郭青石就靠自行车和两条腿跑了一家又一家,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宣传解释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介绍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并对自己负责的区属会员的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为后来北京市黄埔同学会联络工作的开展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1999年,郭青石被聘为《北京黄埔》会刊的责任编辑,这让一直笔耕不辍的他更有了用武之地,除了继续为会刊写时评、散文、诗词之外,他还坚守宁缺勿滥的原则,对来稿从严把关,从而提高了会刊的质量,得到会员的好评。2005年,郭青石被推举为北京市同学会的副会长,主管宣传工作,同时担任了《北京黄埔》会刊主编。一上任,他就针对会刊出版不定期、内容少、影响力小等问题,把其改版为大16开本的季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充了会刊的容量,使它更好地发挥作为对内学习交流平台和对外联络沟通窗口的作用。接着,在郭青石的负责下,北京市黄埔同学会还先后出版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和《论黄埔精神,话祖国统一》两本32开单行本文集,得到了黄埔同学的一致称赞。

  2007年,郭青石又当选为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理事,对此,他表示,将再接再厉,为更好地弘扬黄埔精神而奋斗不息!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