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何羽
7月4日,两岸实现周末包机和大陆游客赴台“双首发”,被媒体称为“两岸关系的里程碑”,除了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外,对台湾经济脱困就像一场“及时雨”。8月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是两岸共同的主场,共同的荣耀,两岸同胞共襄北京奥运盛举。
周末包机、赴台旅游有助台湾经济脱困
7月4日“首发”的周末包机和大陆赴台游,不仅有助于两岸直航的实现,而且对台湾目前深陷通货膨胀和股市低迷有着直接的助益,相信会对台湾经济带来效益。
周末包机向直航迈出重要一步 7月4日,两岸实现周末包机,标志着两岸空中直航又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两岸实现正常化的通航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较于2003至2008年的5次包机,这次两岸周末包机有了一些变化:
一是层次不同。前面5次包机是由两岸的民间行业组织,也就是两岸的航业组织通过商谈达成的。而两岸周末包机是由两岸官方授权的海协会与海基会通过平等协商达成的,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
二是经济效益不同。2003年的台商春节包机是单飞单向的,大陆民航公司不参与,显然,大陆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可言。而台湾的航空公司是空载来大陆,与正常客运相比,往返只有一半业务,不亏损就不错了。之后的4次包机,虽实现了双飞双向,但囿于包机时间短,搭载对象范围窄,两岸的航空业者也没有多少赢利可言。这次的周末包机对两岸的航空业者来说,都是利多。特别是台湾方面,由于大陆居民可以搭周末包机赴台观光旅游,不但航空业获利,台湾的旅馆等服务业也随之赢利,从而使得台湾经济得以发展和提升。
三是范围不同。2003年的台商春节包机所搭载的对象是往来于两岸的台商,适用范围比较窄。虽然之后的4次包机有所放宽,但是对象也只是局限于台商和家属以及往返两岸持合法有效证件的台湾居民。大陆同胞并不能享受到这个待遇,因此无法满足两岸同胞的需求。而周末包机的搭载对象则是“凡持有效旅行证件往返两岸的旅客均可搭乘客运包机”,方便两岸民众往来。
四是“曲航”不同。最初的包机要绕停香港转场,而这次的周末包机虽然规定“在直达航路开通前,包机航路得暂时绕经香港飞行(航)情报区”,但不用停下来换机,节约了时间及成本,也省了很多的中转麻烦,更重要的是为两岸最终的空中直航创造了重要条件。
应该说,两岸周末包机比起之前的包机来说,算是进了一大步,将为最终实现两岸空中直航创造条件。
毫无疑问,周末包机必将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往来和交流,有利于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有利于扩大两岸互利合作。
两岸虽然实现了周末包机,但就两岸周末包机这项议题来讲还没谈完,在《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里也提到,包括截弯取直与新航路的问题、货运包机的问题、以及规划中平日包机的问题,都将按优先顺序,尽快搬上谈判桌。还有两岸货运包机、扩大客运包机、两岸海运直航等,都将成为两会后续协商、关注的议题。这些议题息息相关,复谈开始后就会尽快把这些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让两岸直航效力做到最大发挥。
目前,两岸经贸关系和各项交流蓬勃发展,相信两岸周末包机,定能给两岸民众和两岸的航空公司带来真正的方便、实惠和效益,以至最终实现两岸直接、双向、全面的空中通航。
宝岛终于向大陆游客开放 多年来,许多大陆民众对宝岛台湾有着特殊的情结,然而由于台当局的限制,阿里山、日月潭对绝大多数大陆民众来说始终有着一种神秘感。随着两岸交流交往的密切,越来越多的台湾游客来到大陆旅游,而大陆游客赴台却困难重重。
在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上,大陆方面一直积极推动:2005年 “胡连会”后,国台办主任陈云林便在上海宣布大陆有关方面将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 2006年4月,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国台办联合公布了《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标志着大陆在推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8月,国家旅游局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名义,与台湾旅游民间组织在澳门进行了6次技术性磋商,双方就磋商主体、模式和人员身份、旅游形式、团队人数等等相关事宜广泛交换了意见,达成了诸多共识。
相对于大陆方面的积极主动,台湾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2001年,迫于压力,民进党当局通过了《大陆地区人民来台从事观光活动许可办法》,但将大陆居民分为3类,仅允许所谓的“第三类”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后来虽然开放了“第二类”大陆游客,但是符合条件的大陆民众少之又少,真正开放大陆游客赴台总是“只闻楼梯响”,迟迟不见实质性进展。“胡连会”及“两岸经贸论坛”后,岛内要求台当局进一步开放大陆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坚持两岸和平、开放已经逐渐成为主流民意,岛内民众对于民进党操弄族群矛盾、制造两岸危机的做法感到厌倦。岛内政党轮替后,大陆紧紧抓住两岸关系发展的契机,先后邀请萧万长、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大陆,释放善意,营造了有利于两岸复谈的氛围与基础,并最终促成大陆游客赴台协议的达成,实现了大陆居民7月4日的首次包机赴台旅游。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采用传统的转机方式将浪费旅客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行成本。周末包机正好配合了大陆游客赴台的需求,两岸间便利的往来方式不仅可以吸引更多大陆游客实现去宝岛看看的心愿,也方便台湾民众利用周末假期赴大陆旅游,岛内有媒体称,“两岸周末旅游圈”即将成形。
大陆游客帮台湾经济解套 7月4日的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将提振目前低迷的台湾经济。民进党执政8年,岛内经济如陷泥淖,经济增长迟缓,由“四小龙”之首跌至末位,给国民党留下一个经济烂摊子,再加上今年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岛内经济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台湾石油99%依赖进口,小麦、玉米、黄豆及金属原料也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抵抗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能力非常有限。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石油、原料、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压力升高,对台湾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据岛内主计处统计,今年1-7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增率为3.66%,创下近13年来的新高。出于选举考虑,民进党执政后期采取冻涨政策,汽柴油天然气电价都政策性冻结,马英九上台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解冻油价、电价的难题。近一个月来,油价、电价纷纷上调,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压力,已经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
二是财政赤字严重。陈水扁上台后,台湾财政状况不断恶化,收支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据统计,过去8年,台湾各级行政机关的负债余额急速增加,由1999年的2.3兆新台币上升至2007年的4.6兆新台币。目前,台湾当局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已接近40%,举债空间变得相当狭小。
三是对外出口受挫。在美国次贷风暴及国际原油价格高涨的冲击下,今年国际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欧洲、亚洲市场连带受到影响。台湾经济严重依赖对外贸易,外销是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及世界其他市场的经济疲软导致台湾出口下降,进一步对台湾经济产生重要负面影响。于此同时,美联储连续降息,大量热钱涌入亚洲,新台币升值趋势明显,第一季度升值即超过6%。虽然台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但是升值幅度过大,会给本来就困难的出口带来更大麻烦。从去年12月以来,岛内每个月进口增幅都大于出口增幅,据统计,今年1-7月,岛内贸易出超只有73.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4.1亿美元。
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如何摆脱经济困境,实现竞选时“拼经济”的承诺,对马英九来说是极大的考验。而两岸周末包机和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岛内需求,帮台湾经济解套,并在短期内就能看到成效。两岸实现周末包机和开放大陆观光客来台将给台湾经济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收益:
一是“救活台湾航空业”。近几年来,台湾航空业发展势头受阻,航班总数以年均超过7%的速度递减,民航客源减少45%,6大航空公司已有一家处于半停运状态。7月4日“首发”的周末包机和大陆游客赴台,大大增加了台湾5家航空公司的客机利用率和客源,无疑给不景气的台湾航空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据统计,“周末包机”第一周载客率为80%,第二周超过90%,台湾航空业的营利开始回升,其中立荣航空公司增加8%以上。
从两岸人员交流来看,台湾到大陆一年超过400万人次,大陆赴台人员随着赴台旅游的开发,近期内将增加3倍以上。随着两岸交流的热络和两岸关系的改善,在两岸间进行各种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人员也会大幅增加,并成为周末包机的客源。此外,两岸下一步将协商货运包机。因此,可以预期,丰富的客源和极高的经济价值,使得两岸间已经开始出现一条空中运输发展史上新的“黄金航线”,台湾航空业迎来了发展良机。
二是振兴台湾旅游业。过去8年,民进党当局一直把发展旅游业放在重要位置,2001年更是提出了要在6年内让台湾的旅游业翻一番的目标。但是,到2007年止,台湾的旅游业没有任何改观,旅游总收入依然约7000亿新台币,占台湾经济总产值的比率仅为3.4%,境外游客维持500万人次
左右,甚至还略有下降。
两岸旅游方面,从2002年至今6年来,大陆游客赴台观光人数总计才28万;而台湾游客赴大陆则远超这个数字,光是2007年,到祖国大陆旅游的台湾同胞就达462.79万人次,两者相差悬殊。
目前,台湾主管部门表示,按照初期的开放力度,“陆客赴台”大约可以给台湾带来200亿元新台币的收入。“台湾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姚大光估计,连同团费和私下消费在内,平均每一位大陆游客大约花费2000美元左右,约为6万新台币。如果一年有110万大陆观光客赴台,每年的现金收入将达到660亿元新台币。以服务业作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台湾地区,旅游业的振兴是台湾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是增加消费。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几年来台湾的民间消费增长率平均在2%以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小。据岛内观光局统计,第一年单日来台观光大陆游客人数放宽至3000人后,台湾一年可吸引100万人次大陆游客,随着开放人数的增多,第四年如果大陆游客人数增加至每年360万,岛内收益将超过2000亿元新台币。
四是增加就业。大陆居民来台可增加台湾的航空公司、机场服务、游览车辆、观光旅馆、餐饮服务、礼品特产及风景名胜的需求,与观光业有关的各个行业都会增加雇用工人的人数,因而可以大幅增加“非技术性劳力”的就业。这是解决传统制造业外移所造成的基层失业最有效的方式。岛内行政部门预计,开放后第一年将给岛内增加4万个就业机会,以后三年增加将超过10万个,使台湾失业率下降超过1%。
两岸共襄奥运盛举 分享北京共同主场
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圆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自然格外受到两岸同胞的共同关注与热切期盼。北京奥运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台湾同胞一直给予了热情关心、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也有着发自内心的亲切感情,台湾选手无论参加哪项比赛,都完全可以把北京当作自己的主赛场。大陆同胞一定会为他们加油助威。
北京奥运:两岸共同的主场 奥运一圆百年梦,两岸儿女同荣耀。带着台湾同胞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宝岛台湾的奥运代表团来到北京,海峡两岸体育健儿相聚在五环旗下,第一次在华夏大地共同参与世界最高体育盛会——奥运会的角逐。台湾体育健儿跨越海峡,加入了奥林匹克大家庭的空前团聚。两岸同胞血浓于水,北京发自肺腑地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两岸体育健儿同场竞技,势将在两岸交流乃至两岸关系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共谱两岸历史新篇。
犹记当年北京申奥进入最关键阶段,中华台北奥委会给予北京以鼎力协助。人们还记得这样一幅画面,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是北京时,来自台湾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与何振梁挥泪相拥,吴经国对何老说:“中国人百年来的梦想实现了,咱们的愿望实现了。”
人们不会忘记,台湾同胞始终以各种方式宣传奥运、支持奥运,为北京奥运增光添彩。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夫人在今年4月出席了寄托了台湾同胞支持北京奥运美好心意的雕塑“水袖”安放仪式;台北、台中、高雄三地同步举行了“迈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总动员,万人健康大步走”活动;一位腿部有残疾的台湾摄影家,走遍北京,将拍摄的“新北京、新奥运”照片印成扑克牌,在台湾展出、发行。 台湾知名音乐人鲍比达创作的《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伴随着北京奥运圣火在全球传递;周华健作曲并演唱的《我是明星》,已当选为北京奥运会暨残奥会志愿者主题歌;周杰伦、蔡依林、王力宏、林志玲等许多台湾知名艺人,以及在大陆居住、经商的台湾同胞,都以东道主身份,为北京奥运会尽心尽力。
不仅是体育竞技,北京奥运会还在文化、经济等方面,为台湾同胞提供了一个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广阔舞台。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文艺演出中,由台湾100多名原住民少数民族同胞组成的“高金素梅文化团队”,向全世界表演时长约3分40秒的民族歌舞。
“台湾加油队”等民间团体组织的啦啦队,先后抵京,为台湾健儿助威加油。“台湾加油队”发起人之一李昆霖表示,走过无数国际赛事,这次另有一番特别的心情,尤其渴望看到两岸民众携手共为两岸运动健儿喝彩加油的场面,“那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最好体现”。
8月3日,当中华台北代表团首批成员步出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时,出现了感人的一幕——过往的旅客齐齐停下脚步,向海峡对岸的同胞报以热烈的掌声。
中华台北代表团人数约有130人,他们将参加射箭、跆拳道、乒乓球、棒球等15个项目的角逐。代表团团长蔡赐爵在机场发表感言说:“我们很想在奥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突破雅典两金,感受主场作战的气氛。我们希望能和大陆同胞并肩来争取团队的荣誉,让我们一起创造中华民族的荣耀。”
的确,两岸同胞本来就是一家人。大陆同胞对台湾同胞有着发自内心的亲切感和兄弟情谊。台湾体育健儿完全应该把北京当作自己的主赛场。不论是大陆选手还是台湾选手,在北京都是主场作战。这一呼一应,是来自海峡两岸的共同心声。曾记得1990年,率团前来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中华台北代表团张丰绪团长在回答大陆记者关于“能拿多少块金牌?”的提问时,非常豁达地回应说:“你们拿了就是我们拿了!”
就在笔者截稿时,奥运赛场上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开幕后第一天两岸运动员旗开得胜。8月9日,中国选手陈燮霞在女子48公斤级举重比赛为中国队夺下首金;中华台北举重选手陈苇绫在同一项目比赛中获得铜牌,两岸体育健儿同上领奖台,赢得了两岸同胞的热烈掌声。笔者由衷地希望,两岸体育健儿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大展身手,夺得更多的奖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