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有个陕西村
日期:2008-09-01 10:0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亚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亚明
台湾有个“陕西村”,存在了300年,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才偶然被发现。岁月更替,时代变迁,但是这里的村民相濡以沫,薪传火继,仍保留了不少原乡特色,“陕西村”经媒体曝光后,这里也一度成为在台湾的陕西人的精神家园。
“陕西村”原名“陕西庄”,位于台湾西部彰化平原的秀水乡,这里溪流蜿蜒,修竹苍翠,稻秧青葱,颇富田园之胜。陕西村现有居民300户约1500人,村民60%都姓林,其余多姓张、李、吴等。那么陕西村是如何形成的呢?相传300多年前,民族英雄郑成功举兵收复台湾时,有72位大陆籍将军随同征战,其中就有一个叫做马信的陕西籍部将,他曾经当过清朝台州的守将,后来投效郑成功“反清复明”。当年,马信率领同乡部队从彰化的鹿港登陆,之后进驻秀水即现在的陕西村一带。在当地,他一面整训队伍,守卫家园,一面寓兵于农,垦殖开拓。后来马信在一次作战中不幸阵亡,他的同乡战士们就在当地落籍定居,繁衍生存。为了纪念马信的功绩,后人在村头为他立碑建庙。可能马信生得面目黧黑,人们习惯称其为“乌面将军”。因此,这庙宇虽然名叫“马信庙”,但是当地村民习惯称之为“乌面将军庙”。如今,“乌面将军庙”的正殿上供奉着一尊古代将军塑像,他面如黑漆,头戴金盔,身穿银甲,手握杀敌宝剑,胸前垂着黑色连鬓胡须,威风凛凛。而庙宇的门柱上写着一幅金字对联,上联是“乌威圣德万古流芳英烈将”,下联为“玉面神光千秋垂泽崇仁军”。
“陕西村”被偶然发现和确定的经过是这样的:1976年9月,台湾省教育部门的陕西籍督学徐秉琰到彰化县视察,9月3日那天,彰化县举行全县小学校长会议,徐秉琰在翻阅学校名册时,无意中发现一所小学名叫“陕西国小”,他当时就觉得很奇怪,便向教育局人员打听这所小学在哪里,决定择机访查。到了1977年6月,徐秉琰亲自前往“陕西国小”所在的村落探查,发现那个地方叫“陕西村”,村头的乌面将军庙供奉的乌面将军是陕西人。这使得徐秉琰越发觉得陕西村一定与陕西省有关系。于是他向当地居民询问,但一时得不到确切的答案。徐秉琰不达目的决不罢手,于是他又来到村边的墓地逐一查看墓碑,结果发现墓碑上刻有祖籍“陕西”者竟有数十座。徐秉琰的怪诞行为引起了更多村民的注意,他们前来围观,探听究竟。徐秉琰乘机仔细端详村民的面孔,发现他们每个人的下颚骨都比较宽,与陕甘一带人体的特征相吻合,由此徐秉琰便认定陕西村居民是陕西籍人。徐秉琰十分高兴,返回台中后,打电话向陕西老乡报告这一消息,并约他们再到陕西村访问当地父老。1977年7月,徐秉琰等一行数人到陕西村进一步搜集资料,终于确定陕西村居民都是陕西籍人。
这个消息经过媒体报道,就像长了翅膀,传遍海内外。其中最兴奋的莫过于当年跟随国民党部队来到台湾的陕西乡党,他们纷纷组团前往陕西村访拜。那个时候,台湾还没有开放探亲,许多人有着浓烈的乡愁,陕西村的发现让他们非常的开心。他们说,300年前落籍陕西村的居民,虽然不是自己的家人亲友,但他们都是陕西同乡,见到他们如同见到自己的乡亲,对自己的思乡情怀可聊得慰籍。陕西村居民对来访的同乡也一见如故,热情接待。台南县麻豆镇的陕西同乡浩浩荡荡来到陕西村时,村民办了几十桌酒席表示欢迎,其热闹场面在该村以前难得一见。后来,经过徐秉琰先生的倡议,台湾的陕西同乡捐赠新台币400万元,在陕西村入口处修建了牌楼,并在马信庙后面建了一座宏伟的“陕西文物馆”。 1982年5月31日,“陕西文物馆”落成,台北的“大西北秦腔研究社实验剧团”在落成典礼上献演秦腔《二进宫》、《杀庙》、《柜中缘》、《白蛇传》等4大剧目,乡音绕耳,观众个个热泪盈眶。文物馆珍藏着有关陕西的文献、墨宝、书画、典籍、史料等,同时也是台湾陕西同乡聚会的场所。陕西村的发现,引发了在台湾10万陕西籍人士寻根的热潮,每年农历8月23日乌面将军诞辰日,陕西村热闹非凡,到此聚会的来自台湾各地的陕西同乡人数可达7、8千人。
就跟台湾的许多乡村一样,如今的陕西村依旧是个幽静的村落,村里的年轻人多到城镇发展,寻找机会。留守村里的多老弱妇幼,大多数人以务农为生。经过了300多年风雨洗礼,陕西村的村民已经不会讲陕西话,生活习俗已经跟当地人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他们演唱的村戏无论在琴技、拉板、唱法上都与秦腔相去无几,另外,与别处不同,陕西村的宗祠除了供奉祖先牌位,还供奉着令剑、令旗、以及写着东西南北中各营的令牌,显示了他们慎终追远的故园情怀。虽然身在台湾,但他们关心陕西的事情,当年宋楚瑜访问大陆,在陕西提到台湾有个陕西村,陕西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陕西村长林钦还接受记者访问谈感想。拜陕西村所赐,彰化县与陕西的教育交流也极为密切,先后有200人次到陕参访,参访团成员除彰化县教育界人士外,还有陕西村所在地的秀水乡乡长及部分乡民代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