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六期  > 正文

丹青不老写精神

日期:2008-11-06 10:1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卞文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书画家何大齐

  

卞文

  

八岁开始涂鸦

  

    今年64岁的何大齐出身书香门第。他的祖籍是在浙江绍兴,清朝末年举家来到北京。他的爷爷何裕康是一代大书法家,擅长颜体楷书,二十年代北京前门一带许多店铺招牌都是他的题书。他的大伯父何二水也是一位书法家,真、草、隶诸体都是上乘,何二水还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的书法老师,于1985年去世。何大齐回忆走上书画之道的经历,深情地说:“小的时候我和大伯父住在一块儿,经常看他写字,并且家中藏有很多字画,引起我对绘画的兴趣。黄胄、叶浅予的速写展览对我启发最大。我未进美术学校和各种培训班,主要是家庭熏陶、观看展览和看书,坚持自学。”他说,8岁拿起画笔作画那段经历是涂鸦。那时,他家住在皇城根,北京老房子的墙壁和窗户都糊有一层纸,那上面布满了他有感而发、稚气十足的“创作”。父母亲看到他爱好画画,就买来石膏像、画册、画夹,鼓励他大胆地去画。



坚持写生至今



  黄胄、叶浅予这两位当代著名画家在少年何大齐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这两位艺术大师身上不仅学到了重视写生基本功训练等绘画入门方法,而且奠定了艺术源于生活的创作思想基础。何大齐步入绘画门径的第一步是从写生开始的。在上中学的时候,他每天放学,就去公园写生。学校老师发现他的特长后,便把学校的黑板报插图任务交给了他。语文老师讲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需要一幅教学挂图,也找他来画。

  何大齐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古城中学任教,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外出写生。一次,他到八角碾麦场写生,突然一拉碾子的马惊了,拉着碾子满场院撒欢儿。农民吓得纷纷往一边躲,何大齐却被惊马那种少见的动态姿势吸引住了,若无其事地迅速画着。一位老农上来把他到了场边,待他再回过头来时,那马拉着碾子,风一般穿过自已刚才蹲着画画儿的地方。何大齐说,经常外出写生,像这样“有惊无险”的情况在所难免。

  八十年代,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多彩多姿的大千世界近在咫尺,催发了何大齐的创作欲望,他拿起画笔开始荧屏人物速写。荧屏人物稍纵即逝,他充分发挥自已的记忆力和想像力捕捉画面上的人物形象。这种实践使他的写生从过去严谨的写实逐步转变为用写意的方法造型了,即默写出看到后记忆在心的人物形象。



 学书为了“养画”



  书画同源。写字的人不一定要会绘画,但画画儿的人一定要会写字。这是因为中国画题款非常讲究。中国画是线条功夫,书法是线条艺术,学好书法,可以“养画”,达到书画相得益彰。少年时候的何大齐经常站在一边看伯父写字,听伯父讲学习书画的大道理。在伯父的指导下,他开始从临习魏碑、墓志入手,苦练基本功。1978年,何大齐拜识了书坛耆老邱讼岩先生。邱老先生推崇有“南王(羲之)北郑(道昭)”之称的郑道昭书山东云峰山碑刻,提倡学书应上溯其源,直指魏晋。受邱老先生的影响,何大齐在大量临习魏碑和《泰山金刚经》的基础上.开始依次临习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诸体中传世的历代名家碑帖。他对每一种书体临习研究基本耗时10年。有了这扎实的艺术功底,加之绘画实践,何大齐对书法艺术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画树的枝杆和树杈就如同书法结构与线条的关系,用书法的笔法线条画画,尤其是用毛笔画速写,更容易使书画融为一体。我画人物画,用的是连贯线条,而不是一笔一笔去描,这就得益于书法。反过来,把画有动感的舞台人物画法引入草书创作,让草书作品线条流畅,字字飞动,更能增加作品的神韵。”对此,他还写有一首小诗,“情思画笔寄人间,笔耕砚田乐陶然。书画相融亦相和,落日余辉霞满天”。何大齐学书为了“养画”,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书名反把他的画名和诗名淹了。



传播传统文化的使者


    何大齐创作的《旧北京风情民俗画》50余幅,那流畅的线条配以自题诗书,堪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这组画从2001年7月起在香港《中华魂》连载,受到海内外的一致好评。对此,何大齐坦言:“相对于当今画坛新潮派来说,我算保守的。用传统的笔墨描绘我记忆中的老北京,创作不脱离生活,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画这组画我所追求的不仅是欣赏价值,还要有认识价值、教育价值,使更多的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何大齐眼中,传统文化是民族感情、民族文化,热爱民族文化就是爱国。于是,传播传统文化成了他的一种使命,并把这种使命感融入到他教学生涯的每一个环节中。因为他意识到,仅仅靠他一个人手中的笔是远远不够的。

    1982年,当了18年中学语文教师的何大齐被任命为古城中学校长。全校教学管理任务繁重,忙里偷闲,他还带领着学校美术组定期开展活动。站在校长位置上,他看到了提升本校乃至石景山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症结所在。在担任校长的第6个年头,他就向上级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到教师进修学校当一名普通的美术教研员,搞美术教学改革,培养美术教师队伍。1988年底,他如愿以偿,调到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美术教研员。他在抓好美术教学常规工作的同时,把工作重点放在培养一支敬业爱岗、技术精湛的美术教师队伍上。他为美术教师开设基础课,为他们推荐学习书目,引导他们要“笔不离手”,走到哪里画到哪里,打好扎实的基本功。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批青年教师后来一个个脱颖而出,他们现在已是石景山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中坚力量。

    数十年教学生涯,数十载笔耕不辍,数十秋守望传统,何大齐成绩斐然。他的书画作品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报刊发表。他的荧屏速写《北京广播电视报》连载200多幅。他创作的北京民俗画在《北京工人报》和香港《中华魂》杂志连载。他的书画作品参加1987年全国教师书画展获三等奖,参加日本国际书道展入选,2001年获联合国人口与发展书法艺术金奖、韩国美术大展金奖等。在教学方面,他先后被北京市教委授予伯乐奖,北京市美育教育先进个人,1998年授予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02年获第四届胡楚南教学成果奖。他的教学成果入编北京市教委编辑出版的优秀教师教育思想丛书。

    何大齐至今仍孜孜不倦就教于老年大学。他教学认真,极端负责,深得学员爱戴和好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