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六期  > 正文

元结与浯溪片石

日期:2008-11-06 10:2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周三好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周三好

  

  

  “浯溪形胜满湘中”,指的是湘中名景——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浯溪公园。风光隽永的浯溪公园犹以摩崖石刻最为闻名,为南国摩崖第一家,是神州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浯溪片石是大自然的恩赐和造化,石质坚硬而细腻。湘水自南而北流,衡山自北而南迤,奇峰怪石,错立于湘滨,若熊罴,若虎豹,若麟,若狮,若古柏之皮裂而莽缠,可惊、可愕、可图、可咏。湘江之滨岩石无数,浯溪片石其最著也。远而望之,岩,如斧削成。然而,就是这片怪石与唐朝大文人元结的心灵发生多次碰撞,结下了不解之缘,铸就了千古绝唱。

一、元结与浯溪片石的初识

  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九月,元结(次山)授道州刺史,因故于次年五月二十三日始到任,当在五月中旬一过浯溪;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元结竟被罢官,乃赴湖南观察使治所衡阳述职,二过浯溪;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三月,再授道州刺史,三过浯溪;是年冬又以“军事都”,四过浯溪;唐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春二月“使还州”五过浯溪。

  元结在五过浯溪中,到底是哪次、哪年正式决定隐居浯溪并开始营造、刻石勒文的呢?历朝历代,众说纷纭。笔者研究再三,认为是唐大历元年元结第三次过浯溪时,坚定此念。其证如下:一过浯溪,上任倥偬;二过浯溪,罢官愤激;四过浯溪,军事孔亟;五过浯溪,据次山从衡阳回道州,在湘江航道上所作《欸乃曲》第三曲说:“零陵郡北湘水东,浯溪形胜满湘中,溪口石巅堪自逸,谁能相伴作渔翁?”据此,五过浯溪之前,已为浯溪命名,溪口有钓台石,亦早是次山垂钓之处了。再从次山“三铭”看,《浯溪铭》是第一碑,石上虽无年月,但《峿台铭》是第二碑,石上明说是大历二年六月十五日刻,则《浯溪铭》至少是大历二年六月以前所刻。《浯溪铭》曰:“浯溪在湘水之南,北汇于湘,爱其胜异,遂家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命曰‘浯溪’”。那么就不难想象到,浯溪与元结的初交,元结给它命名,请文学家季康用“玉著篆”给它上石,并交待了爱上浯溪的原因。“吾欲求退,将老兹地。”而《峿台铭》是文学家瞿令问用“悬针篆”刻之。铭曰:“峿台陗俊,登临长望,无远不尽。谁厌朝市,羁牵局促,借君此台,壹纵心目。阳崖砻琢,如瑾如珉。”表达了自己在此不受拘束,能够尽情观赏的适意心情。这是元结初次与浯溪片石的正面接触,把当时的心境始寄予浯溪之石。

二、元结雄文使浯溪片石熠熠生辉

  元结钟爱浯溪,并在此结庐而居,先后有七铭,向世人展现浯溪的美丽景色,激人向往。同时,他将自己亲自经历的安史之乱定格,寄托“大唐中兴”的宿愿。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元结时在荆州幕府,领兵镇守九江,抗击叛军,八月作《大唐中兴颂》一文。于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请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大字正书摩刻于浯溪一块巨大的崖壁之上,形成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完美。后人以元颂文奇、颜书字奇、浯溪石奇为绝,盛誉摩崖“三绝”。自此,历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纷至沓来,在此题留刻石,满目琳琅。其字大高2.5米,字小如绳头,篆隶楷行草皆全,诗词联、记、赋皆备,如众星拱月,围绕《大唐中兴颂》雄文而作,熠熠生辉。

  《大唐中兴颂》颂文简述了大唐中兴的事实和值得歌颂的理由,歌颂了戡乱中兴的业绩与大唐的声威,意在斥责叛逆、毒乱国经、挑起战争、百姓不得安宁,百官四处窜身的罪孽。元结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大唐中兴颂》一文刻于浯溪片石之上,刻在古航道之上,是向天下昭示,要懂得以史为鉴,这是嵌镶雄文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同时,他把一片无知无觉无生命的石头,变成了有生命的载体,成为一部浑弘的历史画卷。其用心良苦,真是“地辟天开,其文独立;山高水大,此石不磨。”(清杨翰);“摩崖百尺画屏生,上有华星千古明。健笔回天太师腕,雄文揭日判官心!碑因石洁倾成价,地以人传簿海名。三绝只应天下少,浯溪怎得不飞声?”(清董其昌)。浯溪片石在历史长河中能久负盛名,是元结及一大批先贤们给浯溪片石注入了人文精神之精髓,荟萃了历史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稀世的文物明珠。

三、元结在浯溪片石留下的思想精华

  元结在浯溪留下的美丽传说很多,其中尤以“石韵金音”更体现了元结的思想精华,能令人由悦耳、悦目升华到悦志、悦神的境界,发人深省。元结在右堂(即客房)旧址留下一块长1.5米,宽0.7米,厚0.3米的船形巨石,这一胜景叫“石韵金音”。只要用小卵石往石面任何部位轻轻一敲,就会发出金属般的响声,还可按不同音阶敲出悦耳动听的乐曲来。相传元结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引来百鸟鸣琴,松声为之和韵,浪声为之拍板,连韩湘子也来吹笛为之伴奏。为何有如此反响?全是因为歌词内容太美了。元结写的《自箴》(规劝自己),其主题思想是弘扬“忠、直、方、正”四个字。原来当时有一个所谓“识时务”的人劝元结显身之道,他说“君欲求权,须曲须圆”,意思是说,你要想求得当官的话,就必须弯曲,必须圆滑;“君欲求贵,须奸须媚”,你要想求富贵的话,就必须奸狡,必须献媚。还说:“不能此为,穷贱勿辞。”你不能这样做,就难脱穷困下贱!这个人说的是为“求权、求贵”,必须做到“曲、圆、奸、媚”四个字。而元结回答“不能此为,乃吾之心”。我不能照你这样做,我有我的思想观点。元结驳斥那个人说:“你若全德,必忠必直。”你假若要做个完全有道德的人,必须要忠实,必须要正直,而不能曲不能圆;“你若全行,必方必正”。你假若要做个正直的人,就必须要方,必须要正,而不能奸不能媚。元结还说:“终生如此,方为君子”。你一辈子做到我这两句话,才算得上君子。元结直说得那人瞠目结舌,无地自容。

  元结不但自己坚持“忠、直、方、正”,而且把他的三个儿子以此取名为:长子以方字友直,次子以明字友正,季子以仁字友让,意思是“忠、直、方、正”和“仁让”。如此清白传家实在难能可贵!因为在元结看来,人臣有两种:一为“社稷之臣”,一为“禄位之臣”。在这两者之中,元结是以社稷之臣自勉和传家的。

四、浯溪片石是元结人文精神的传承

  地以人传,石以文传。浯溪片石自元结与之结下深厚奇缘以后,浯溪片石就是元结人文精神传承的基石。自古至今,人们崇拜元结的为人,敬重元结的品行。元结是古文化运动的有力先行者,又是平叛“安史之乱”的中兴功臣。他做官清廉,能上能下,到哪儿做官,都是轻徭薄赋,救民于水火,爱民如子,老百姓都很敬佩他。他两授道州刺史,为民清命,置生命与官爵而不顾,惠泽百姓,造福一方。颜真卿对他评价很高:“次山斌斌,王之荩臣。义烈刚劲,忠和俭勤。炳文华国,孔武宁纯。率性直方,秉心真谆。见危不浼,临难遗身。侃侃令德,今之古人”自《大唐中兴颂》一文镶嵌浯溪片石后,有1320余人前来题留刻石,前人刻,后人磨,磨了又刻,刻了又磨;现保存完好的仅505方,其中唐朝17方,宋朝116方,元朝5方,明朝84方,清朝92方,民国9方,不明时代的182方;著名人物有:元结、颜真卿、季康、黄庭坚、米芾、范成大、秦观等。每块碑刻的内容均是围绕《大唐中兴颂》雄文而抒感缅怀先贤,或是赞扬元结无私无畏的人生品格。

  浯溪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令人神往。如今,每日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年接待量达68万余人次,其中东南亚友人达5.3万余人次。1988年,国务院公布浯溪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又将浯溪碑刻授予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意义在于提升浯溪的人文精神,以此启迪、引导、教育华夏儿女同心协力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