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六期  > 正文

悬壶济世 心系百姓

日期:2008-11-07 09:3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王晓蓓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访成都市老中医、黄埔二十三期学生文天俊

 

王晓蓓

  

  高大挺直的身板,坚实稳健的步伐,敏锐的思维,风趣的谈吐——初次见面,文天俊便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么也不敢相信他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初春的一天,阳光灿烂,笔者采访了这位黄埔二十三期学生。“竹长于人犹能自佝,兰清若水终不同流”,在文天俊的娓娓讲述中,笔者逐渐走入他近半个世纪以来习歧黄之术,济百姓苍生的厚重人生。

  自学成才 独辟蹊径

  文天俊,祖籍四川金堂县,1932年6月出生于成都一军人家庭,父亲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一期毕业生。1949年,文天俊由黄埔军校二十三期步兵科毕业后随队起义,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广汉军政大学学习。由于父母相继亡故,弟妹年幼,他不得不担起养家的重任,离开军政大学到有一千多名职工的成都市星火皮件厂工作。他干活踏实,有知识善动脑,虽有满腔抱负,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因黄埔身份的牵连始终不得志。

  文天俊既不沉沦也不抱怨,他苦苦思索着出路在哪里。“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一个技术含量高一点的饭碗,让家人生活过好点。”由于从小就对祖国医学很感兴趣,加之父亲的好友中有多人是名中医,平日耳濡目染,小学、中学放寒暑假时,还专门跟随当时成都市的名医孙鞠人、王文鼎等学习了一些中医中药知识,自身有一定基础,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学医行医,走治病救人之路。

  1957年,文天俊正式把以前学的医学知识捡起来,发奋攻读中医中药书籍尤其是中医经典著作,同时拜名中医谢镜芙为师,从望、闻、问、切开始,系统地学习如何辩证诊断处方。当时的条件很艰苦,白天要忙生产,晚上住在厂里,怕影响其他人休息,他只能在积满灰尘、散发着刺鼻气味的车间里,借着一盏孤灯,在机器上铺开书本学习,常常至深夜。凭着黄埔军人骨子里的坚韧劲儿,文天俊废寝忘食地勤学苦读,虚心求教,在中医的内、外、妇、儿、眼、针灸、伤科方面均有涉猎,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谓艺高人胆大,他活学活用,尝试着为厂里支部书记、车间主任的家属把脉问诊,一举治愈了缠绕两位病人多年的妇科顽症。这样一炮打响,名气大增,找他诊治问药的患者络绎不绝,厂里也破例让他以工代干,在厂医务室从事中医诊断、治疗。因其医术高超,厂里还曾派他到什邡市峡马口煤矿(有职工两万多人)职工医院为病员服务。

  1962年下半年,因国家的政策减员,文天俊离开了星火皮件厂。经成都市西城区(现为青羊区)卫生局批准,他很快开设了自己的诊所——回春诊所。同年11月他参加国家开业医生资格审查考试,在全市5区2县的700多名考生中,内、外科成绩均为第一名。从诊之余他仍坚持苦读,运用在临床病例中辩证分析,举一反三,使自己的医术更上一层楼。60年代,他就在国家医学权威期刊《中医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中医眼科‘五伦八廓’学说的探讨”,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发表“谈谈中医眼科要药白丁香”等文章。多年来他还注重一切学习机会,数次参加学习班、交流会等,虚心求教,取长补短。他师古而不拘泥,在中西医结合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厚积薄发终成正果。患者慕名而来,信誉越来越好,至今仍退而不休,每周被聘请在普渡堂诊所和时敬诊所分别坐诊三个半天,有时在家里还要接待上门问诊的病人。

  “我可以自豪地说,行医近50年,经我手诊治的病员约60万人次,从未误诊、误医一人,也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我总是想方设法、尽心竭力地为病员服务,无愧医生的职责。”文天俊如是对笔者说。

  爱国爱民  医德高尚

  自学成才使文天俊逐渐成为中医师中的佼佼者,他精于歧黄之术,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开始从医时主要是考虑吃饭问题,有了一点能力后,还是想多为国家、为社会、特别是为老百姓做点事。”多年来他总是站在病员的角度换位思考,把病人的苦痛当成自己的苦痛,一步一个脚印地济世救人,服务苍生。纵然“文革”时蒙冤被发配至雅安苗溪农场十年,他仍超然度之,不仅不悲叹命运的不公,反以医者仁心,积极为当地贫苦农民治愈了血吸虫、胃溃疡、各种胃炎及其他疾病数千例。他深谙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平日认真研究民间流传的偏方单方,在诊病用药时,从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总是以病员利益为重,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开小方单方,让病人少花钱。对下岗、失业等生活困难病员,他常主动免去门诊挂号费,有时还适当代付药费。文天俊在患者中的医德有口皆碑,有些患者情愿多跑路也要找他诊治。

  2003年“非典”猖獗肆虐之际,文天俊以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向温家宝总理上书进言:消灭“非典”应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并寄去经深思熟虑拟定的一个治疗“非典”中药处方供试用。温总理、吴仪副总理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等领导对文天俊的行为予以认可和支持,对其处方特别组织了专家论证,并录入了“非典”防治处方数据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均回函对文天俊积极献方献策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表示感谢。

  2005年夏天,四川资阳市突然出现大量因接触病、死猪而造成的不明原因疾病,患者均伴随有急性起病、高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脑膜炎、死亡。“感染此病的大多是农民,一般是家里的顶梁柱,若不幸死亡一人会牵扯一个家。”,抱着这种质朴想法,本着职业道德和挽救病人的急迫责任感,文天俊立即致信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提供治疗此病的一副有效方剂供选用,并表示自己配有此方的现成品,愿意无偿赠送供患者使用。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专家论证后,回函深表感谢,表示将尽可能吸收其辩证论治的精华,并将该方录入数据库。

  老有所为、奉献余热,是文天俊不懈的人生追求和生活写照。作为黄埔学子,文天俊不仅以妙手仁心实践着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紧张的出诊之余,他还十分关心国家大事,经常阅读《参考消息》《环球时报》《世界新闻报》等报刊;他热心黄埔事业,热情接待海外黄埔同学及友人,积极促进和平统一大业。1997年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上,文天俊被评为先进会员并受到隆重表彰。

  在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文天俊紧跟形势,在家里配备了电脑,学会了上网,不时在网上自由驰骋,查阅资料,尽享信息高速公路的快捷便利。目前,在坐诊、出诊之余,文天俊还正积极寻求合作者,酝酿共同开发手上的一个祖传秘方。此方主要治疗体表各种出血性创伤、各部位瘀血性创伤、骨折(包括粉碎性骨折),系用天然中药制成,成本低廉,无任何毒副作用,治疗对象极为广泛。此方经临床运用近百年(文天俊本人亲身使用40余年),十分安全、有效。文天俊已在互联网上发布了合作开发消息,希望通过各种渠道,集大家之力共同将此方发扬光大,为社会发展、苍生幸福多尽一份心力。

  在文天俊家中,一幅镶嵌着精美镜框的照片摆在显眼处,可见主人对它的喜爱。这是文天俊以四川省黄埔艺术团合唱队队员身份,于1999年9月在成都市锦城艺术宫参加四川省黄埔艺术团“庆建国50周年暨迎澳门回归专场文艺演出”时所拍,照片上的文天俊正满怀激情、意气风发地引吭高歌。“岁老根弥壮,春深更著红”,我们衷心祝愿他的人生更加浓墨重彩,一路凯歌!●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