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8年第六期  > 正文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

日期:2008-11-07 09:5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京埔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追记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苗青圃

  

  京埔

  

  2008年9月11日,北大医院告别室内庄严肃穆,黄埔老人苗青圃安详地躺在鲜花丛中,他带着那颗无怨无悔、无愧人生的心,走完了93年奉献、奋斗的一生。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黎原,黄埔军校同学会原秘书长韩元秀,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王兰萍,苗老的亲属、生前友好以及部分北京的黄埔老人和市黄埔同学会机关工作人员参加了告别仪式,恭送苗青圃老人最后一程。

  苗青圃,1916年1月30日生于辽宁省铁岭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年仅15岁的苗青圃只身流亡到北平,在张学良将军开办的“东北中学”继续学业。1935年,怀着抗击日本侵略者、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考入黄埔军校十二期炮科。抗日战争时期,追随卫立煌将军及郭寄峤将军左右,与日寇血战于晋、豫、鄂,直至抗战胜利。1949年,在国共内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参加了在成都的二十三期黄埔生的起义行动。解放后,苗青圃弃武从文,先后在多所学校从事教育,最后从北京冷冻机厂学校教师的岗位上退下来。1982年,在民盟北京市委支持帮助下创办北京市长征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直到1999年才退居二线,一干就是17年。1988年,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苗青圃老人再次焕发青春,积极投身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中,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投笔从戎求独立,抗战前线见希望

  1935年,考入了黄埔军校十二期炮科的苗青圃开始了戎马生涯,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准备毕业后奔赴抗日最前线。军校生活,不仅教授了苗青圃军事的技术和理论知识,更加磨练了他坚韧刚强的意志。1938年元月从军校毕业后,苗青圃被分派到抗日前线山西临汾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郭寄峤军长麾下,任侍从参谋。从此踏上了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征程。

  1938年至1942年,在晋南中条山保卫战中,国共合作并肩战斗,粉碎日寇大规模扫荡13次,使敌人不能越过黄河一步。苗青圃常随郭寄峤将军左右,奔赴前线指挥所。由于汉奸出卖,敌机常常在指挥驻地侦察轰炸,他的很多战友被炸伤炸死。太原失守后,卫立煌、郭寄峤两将军率部队在临汾以北韩信岭布防阻敌南犯,坚守10天,寸土不让,达成了掩护朱德总司令指挥太原部队转移中条山、太行山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目的。但是卫立煌前线指挥所却被围困在汾河以西吕梁山区,经八路军一一五师解围并被一直护送到延水关。此役后,经蒋介石同意,卫立煌、郭寄峤得以途经延安,拜会毛泽东主席。苗青圃有幸陪同前往,受到中共高规格接待,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期间,苗青圃还陪同郭寄峤将军4次面见朱德总司令,两次聆听他的讲话。1938年8月,朱德总司令到山西辛庄郭寄峤军部研讨军务,苗青圃时任第九军特务连排长负责警卫工作。在当晚的欢迎会上,朱总司令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分析了抗战形势和八路军取得的战果,特别强调国共要真诚合作到底。朱总司令言真意切,增强了官兵们抗战必胜的信心。

  毛主席的接见、朱总司令的讲话以及延安军民勤劳朴实、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给苗青圃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他的思想渐渐发生了转变,也为多年后他毅然决然地放弃赴台而参加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弃武习文办教育,俯首甘为孺子牛

  新中国成立后,苗青圃弃武习文。他从旧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受侵略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从治“愚”开始,才能根除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本面貌。经过4年的文化学习及师资培训,1954年苗青圃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直到1976年退休。22个春秋,苗青圃始终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再次激发起苗青圃兴办教育、振兴中华的爱国热情。于是,三位年过花甲、同是教育工作者的老朋友,在民盟北京市委的支持下,于1982年创办了北京市长征会计职工中等专业学校,苗青圃担任常务副校长。在长征会计中专工作的17年里,苗青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以校为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甘于奉献的公仆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受全校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先后被评为区级、局级、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一位曾经在长征会计中专工作过的老师回忆与苗青圃共事的情形时说:“我从教几十年,可以说走过了小学、中学、大学的校门,好的校长也见过不少,但像苗老这样,数年如一日站在校门口迎接学生上课的校长却没见过。”

  1993年,在北京黄埔大学开办初期,苗青圃老人接受了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原会长高存信的嘱托和邀请,担任北京黄埔大学第一副校长,在任期的5年中,与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共同努力,积极配合,使黄埔大学逐步走入正轨,通过办学传承黄埔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青人。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待扬鞭自奋蹄;壮志岂随年月老,奋将余热献育人。”这首出自苗老以自勉的诗,不正是苗老半生矢志教育的生动写照吗?!

  天下黄埔是一家,呕心沥血献余热

  1988年6月,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宣告成立。古稀之年的苗青圃老人加入黄埔同学会后,曾任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委员、宣传委员,北京市黄埔同学会二至四届理事、副会长、顾问。他在促进祖国完全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又有了一席发挥余热之地。

  苗老不遗余力,广泛联系在台湾岛内的故旧同学,情辞恳切地向他们宣传祖国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通过频繁的书信往来,向台湾同学介绍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状况。

  2001年6月,苗老的同期同学、原国民党军队“参谋总长”、原台湾“行政院长”郝柏村以私人名义到京访友,与苗青圃老人相见,这是同窗分别64年后的第一次相见。两位老人都非常激动,郝柏村先生介绍了回东北家乡探望的情况,并关切地询问了苗老的生活情况。苗青圃老人告诉郝柏村,大陆的黄埔同学都很尊敬他,希望他能带领在台的黄埔同学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继续做出贡献。在谈到北京黄埔大学时,当郝柏村得知他的题词被印在黄埔大学的招生简章上并被张贴时,感到很惊讶,苗老说:“中国共产党是不计前嫌的。”郝柏村先生听后很感动。最后两位老人合影留念。短暂的相聚圆了64年的相思梦。

  20多年来,苗老矢志不渝地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岗位上奉献余热,多次受到表彰和奖励。1992年,被评为“北京市统战系统先进个人”;2004年,被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为首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统一战线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和北京市黄埔同学会先进会员。直到苗老患病卧床前夕,他依然与台湾及海外的200余位同学故旧保持着书信往来。

  苗老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秉持报国之志,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正如苗老在90大寿时所做诗云:

  流光飞逝七十年,从军往事等云烟;

  誓言雪耻驱倭寇,血战八年凯歌旋。

  半生坎坷半生安,九十年华一瞬间;

  鬓发繁霜犹未老,报国之志愈弥坚。●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