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回顾
陈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回顾国防和军队建设在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总结基本经验,对于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我国对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存在比较严重的顾虑,认为大战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因此军事领域的一切工作以至于国家建设的许多方面都围绕这个判断展开,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立足点放到随时准备早打、大打上,军队建设长期处于临战应急状态,对军队的根本建设和长远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迟滞和阻碍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同志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主张,形成了新的实事求是的战略判断。1985年6月,中央军委正式作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的重大决策,即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摆脱多年来在临战状态下进行应急式建设的被动局面,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海湾战争,世界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冷静观察和科学分析,确认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必须珍惜和抓住有利时机,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我军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的斗争中,要准备应付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1993年初,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即把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可能发生的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1995年12月,又提出新形势下军队建设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思想,即在军事斗争准备上,由应付一般条件下局部战争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转变;在军队建设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纷纭变幻的国际风云进行全面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后认为,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国际安全领域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指导方针的战略思想,正是在科学判断新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安全新特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和新的发展轨道,这在新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坚持军事改革需求必须与国家经济实力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跨越式发展道路
邓小平同志着眼国际大势和国内大局,在改革开放之初即郑重提出了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的思想。他在1984年11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照顾这个大局。这个问题,我们军队有自己的责任,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邓小平同志不仅要求军队要忍耐,同时要求军队要奋发有为、勇于进取,提出了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加强人才培养、干部选拔、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建设、武器装备、体制编制、军事科研、教育训练、后勤工作、管理教育、法制建设等工作,为军队在服从大局中求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江泽民同志正确地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为了确保国家安全,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军情出发,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完成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向更高层次的跃升。据此,党中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20世纪末到2010年,努力实现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再用10年时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军费的增加,加快军队质量建设的步伐,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之中,依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使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国面临着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新情况,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世界军事强国已进入军队信息化阶段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国防实力与中国的大国地位不符。因此,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都需要加强的情况下,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三、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和突破口,带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全局发展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军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
1993年,在江泽民同志的主持下,中央军委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条件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随后又提出,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军建设的“两个根本性转变”,进一步提高了军事斗争准备的标准。进入21世纪,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台独”分裂势力严重威胁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背景下,党中央及时对军事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完善,转变了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军事斗争准备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3月,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紧紧围绕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提高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增强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坚持把军事斗争准备摆在军队建设的龙头地位,作为指导军队建设的主要着眼点,通过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准备工作的全面落实,来推动和促进军队建设的全面发展和战斗力水平的整体跃升。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建设、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特征。
自1993年实现军事战略方针转变以来,我军大力加强建设,军队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行军—旅—营的体制,军兵种内部编成得到优化;改革领导指挥体制;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提高了综合保障能力;完善和优化武器装备体系,研发了一批先进武器装备,提高了人民解放军武器信息化水平;在重视尖端武器研制的同时,加大了常规武器的更新换代,我军的装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十五”期间,我军初步形成了主战装备、保障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协调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总体上实现了由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由仿制为主向自主研发为主,由第一代、第二代为主向第三代为主的根本性转变。2007年初,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歼─10飞机公开亮相,举世关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生产这一水平战机和武器系统的国家。目前,人民解放军已初步建成快速机动、立体突击的陆军装备体系,空海结合、适应近海防卫作战的海军装备体系,空地结合、攻防兼备的空军装备体系,核常兼备、慑战一体的第二炮兵装备体系,综合集成、一体化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体系。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建设在以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四、高度重视军队正规化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改革开放后,我军把正规化作为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颁布军官服役条例、军官军衔条例、文职干部条例等法律法规,使军官考核、晋升、奖惩、退役等走上了法制化轨道,特别是被废置多年的军衔制度的恢复,使军队的正规化面貌焕然一新;颁布兵役法和征兵工作条例,使兵员征集工作更加规范;颁布关于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的行政法规,促进了全民国防意识的提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加强;颁布新的内务、纪律和队列条令,使我军的战备、训练、工作、生活和管理教育工作更加正规有序;政治工作、后勤保障、院校建设、装备管理、战备执勤和军事科研等方面也逐步建立健全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军事法律法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
我军还先后制定了以国防法为龙头的军事法律10余件,军事法规100多件和军事规章2000多件,成为新中国军事立法工作发展最快的时期,使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问题都处于法律规范的调控之下。建立健全了军事执法体制和司法体制,开展了广泛的军事法律服务,普及了军事法的教育。国家先后进行了包括军事法在内的五年普法教育活动,一些专门院校设立军法课程,将军事法教育列入部队教育训练计划。
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和造就了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军正规化建设的突出成就之一。2003年9月,中央军委颁发了《实施军队人才战略工作规划》,这是我军出台的第一个人才建设的宏观发展规划。《规划》着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对未来一段时间人才建设应达到的数量规模、知识结构、复合素质等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并紧紧围绕提高官兵的全面素质、实现官兵全面发展、对建设高素质的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进行了分类设计,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新世纪新阶段,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是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回望30年来的历史,我军创造了一个个新的纪录,书写了一个个新的辉煌:百万大裁军,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胜利进驻香港,不断扩大与外军交流交往,成功与多国军队进行联合军演,出色完成历次重大抢险救灾任务,神舟上天……伟大祖国发展腾飞的每一个脚步,都离不开这支忠诚军队的保驾护航。改革创新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的关键所在,是镌刻在高高飘扬的党旗和军旗上的耀眼标记。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再一次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保卫伟大祖国、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次考验中,无愧于“钢铁长城”这一光荣称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