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显衡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中国的革命有了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只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叫中国十三年的革命,完全是失败”。并指出俄国所以能彻底成功,是因为有一支革命军,中国辛亥革命后,“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般官僚、军阀便把持了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所以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黄埔军校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突出了革命的政治教育,走全新的建军道路。
一、黄埔军校实施政治教育是中国军校教育史的创举
军队在战争中能否取胜,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黄埔军校要创造出一支革命军,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革命的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创造革命军的灵魂与保证。没有它,就不可能培养出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勇士与将帅。
清政府办的军校和民国初年各地方政府办的军校,从形式上是新式军校,但从本质上仍属旧军校,其办校宗旨是为清政府或为军阀政府服务的。旧军校有一点积极作用,就是军校出身的后来投身民主革命运动、成为著名将领者亦不少,如蒋介石、叶剑英、邓演达,张云逸、李济深等。
黄埔军校是革命党创办的,与旧军校有本质不同,它设置政治工作机构和政治教育课程,以造就革命军为宗旨。初创时经费不足,武器简陋,生活艰苦,仍成为青年所向往的革命摇篮,青年们有一句口号,就是“到黄埔去!”孙中山为建立革命军改造国家,以国民党名义来办黄埔军校,开创了中国政党办学校、办军校的先河,改写了中国军事教育史,提供了办军校的成功范例。
二、政治教育是实现黄埔军校宗旨的根本保证
民国初,中国的军队各有地盘,各为其主,互不统属。有的军队是军阀控制的,有的军队虽受孙中山指挥,但未经政治改造,不能称之为真正革命军。黄埔军校为创造革命军,采取了多项措施。
实施军事、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该方针是根据孙中山关于既学军事又学政治的指导思想来制定的。他在军校开学典礼上演说,要求学生要有高深学问,“关于军事学和革命道理的各种书籍及一切杂志报章都要参考研究。”丰悌撰写《本校从黄埔到南京的变化》一文对教育方针作了具体阐述,指出:“所谓教育方针,便是教育施行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简言之,乃是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而且不但是并重,政治教育更超过于军事教育之势。”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撰写《一年来的本校政治部》,指出军校“教育方针的总原则,就是‘军事与政治打成一片’。政治部依据这个原则,故对学生官长兵夫乃有贯注全部的政治教育计划。”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是互补的,政治教育对师生和革命军官兵的思想起了主导的作用。军校学生要掌握军事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为革命奋斗牺牲的思想。否则,孙中山办军校的宗旨不能实现。
聘请苏联军事顾问。帝国主义者反对孙中山的革命,只有苏联支持他。孙中山决心以苏联为师,1923年1月发表“孙文越飞宣言”,8月派遣由蒋介石等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考察,学习苏联建军的经验。在黄埔军校开学前,孙中山接见苏联顾问团切列潘诺夫等人,表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准备好北伐的根据地。”苏联军事顾问到黄埔军校后,协助制订教学计划、各项制度和进行示范教学。在东征中,顾问亲临前线.协助制订作战计划与指挥战斗。他们为军校和革命军的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
吸纳军事与政治教育人才。人才是办好军校的重要因素,军事教官从国内军校或在外国军校留学的人中挑选,有王柏龄、叶剑英、张元祐、邹竟、钱大钧、刘峙、胡树森、文素松、严重、王俊、李济深、邓演达、何应钦等。人才云集,如百川汇海。在军校中开设政治课程,除苏联外,没有别的军校可资借鉴。而苏联与中国国情不同,社会状况、革命任务、对象和特点都不同,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与方式不可以照搬苏联军校模式。黄埔军校要寻求既了解三民主义,又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教官十分困难。
军校始创时,政治部主任、政治教官是国民党政治家,却对政治课的认识肤浅。政治部第一任主任戴季陶号称孙文主义理论家,却不了解三民主义的真谛。
接着,邵元冲出任政治部主任,仍无能力使军校政治工作改观,11月,随孙中山北上商谈国是,亦离开军校。廖仲恺、汪精卫、胡汉民等政界人士,名为兼任政治教官,实忙于应付时局问题,无暇到校作政治演讲。廖仲恺鉴于军校政治教育工作的涣散,惟有请求中国共产党帮助。
与此同时,周恩来从欧洲回国。他抵广州后,参加平民教育工作,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10月10日,他出席在第一公园举行的双十节纪念大会,以民族解放协会代表名义在会上演说。11月,周恩来接替邵元冲兼任军校政治部主任。讨伐陈炯明叛军之后,他辞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之职,仍保留区委常委,并兼军委书记,专注于军事系统的工作。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到军校工作,是中共认识到军事工作的重要性,又是帮助孙中山办军校的一项重要举措。
设立党代表与政治部。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办的,凡参加军校者须参加国民党。国民党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与军校党代表同为校本部的最高领导人,党代表是执行国民党方针政策,监督行政工作,校长发布的命令,须由党代表签署才能生效,这种制度是仿照苏俄红军的。政治部的职责“是负担政治教育及在学生与人民群众中发展国民革命的意识之惟一机关。政治部对党及党代表负责,党代表命令并指导政治部,务使严重的军队纪律在正确的政治认识和指导之下,以巩固战斗力之基础,使部队成为严密的组织。”至于校军属下团队之党代表,由政治部管理。
周恩来锐意整顿政治部,设立指导、编纂、秘书三股,使军校政治工作面目一新。1925年1月,军校学生从长洲岛迁往北较场,教导团进驻长洲岛。政治部亦迁往广州,只留一部分人员在长洲,负责教导团的政治教育工作。
黄埔军校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教育,保证了孙中山办军校宗旨的实现。
三、政治教育是建设革命军的核心内容
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实施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军校教导团扩编的党军和大元帅府属下的滇、桂、赣、湘等建国军,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将黄埔军校的政治工作制度推广到国民革命军中。原各建国军的军校一律并入黄埔军校。军事委员会于1926年1月12日议决:将黄埔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为隶属于政府。其目的:“一,集中一切注意力于这个军事政治学校,以期军官们得到最好的政治教育。二,组织和指导一种统一的政治工作,使各军军官中消除省区观念的旧倾向。三,拔选最有经验的将校和教授,集中于这个学校,以期军官们得到最好而且一致的军事政治知识……”。军校增设政治队,而步、炮兵等各队则开设公共政治课程。这些措施都突出政治建军思想,使政治教育成为建设革命军的核心内容。
军校政治部因周恩来辞职,以邵力子、熊雄为正、副主任,以杨其纲为秘书,恽代英为主任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各军亦设置政治部和党代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和国民革命军的政治工作,继承了陆军军官学校时期的好传统。军校不仅是学生的课堂,而且是原各建国军下级军官学习三民主义,提高觉悟的革命熔炉。教育方式有:
设立政治工作会议制度。以校长蒋介石为会议主席,政治部主任、教官、科长等均出席。1926年5月3日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对高级官长的政治教育由校长负责,每星期做一次政治报告。各团队长官的政治教育由政治部负责。
考察学生之品性思想及主义。为使政治教育工作有的放矢,6月11日校本部令各团营连长随时考察学生品性和思想信仰,每月定期向直属长官汇报,作为政治教育实施之参考。
令各部队酌调军官到军校补习党义。各建国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存在地方狭隘思想和排除异己等问题。要使原各建国军改造成革命军,政治教育是必须的、十分重要的。军事委员会于是调各部队的军官到黄埔军校学习国民党党义,以提高政治思想,为国民革命奋斗。
对在校学生以各种形式加强训练。举行政治讲演比赛、政治讨论会、政治测验以及到农村进行讲演实习等。
组织宣传队。军校的宣传工作,分为平时与战时的宣传。宣传对象有群众、本军、友军和敌军。滇、桂军部分人员由军校加以训练,组成特别宣传队,专对盘踞省河一带的滇、桂军进行宣传。
组织血花剧社。在校内和校外宣传演出,剧目有“还我自由”“黄花岗”“鸦片战争”等。
编辑政治书刊。军校出版的政治丛书有《各国革命运动概论》《本党重要宣言训令之研究》《政治概论》《中国国民党与劳动运动》《中国国民党与农民运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