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一期  > 正文

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

日期:2009-02-06 14:5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从昔日人人穷得吃不饱,到今天的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解放思想辟新路,艰苦奋斗创新业,开拓进取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特色之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天下第一村”。

  1961年建村之始的华西村仅是一个面积0.96平方公里,集体积累1764元,年人均分配53元的小村庄。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1969年,华西村开了间小五金厂,从此冲破单一农业经济,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之路。在“到处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里,吴仁宝这种敢为人先的作法,为华西日后的腾飞打下了基础。1978年华西村建起了塑胶纺织厂;1999年华西村在国内A股上市;从2001年起,华西村组合周边20个村,面积增加到35平方公里,人口也发展到了3.5万人;2007年,华西村实现销售收入450亿元,人均资产过百万,人均年收入达到8万元。今日的华西村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并举,基本形成“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格局。

  华西村在提高物质文明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的水平。党支部和村委会是华西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者。华西村是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典型,当年的不少模范人物,今天仍在村领导班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针对大多数村民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把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与村民们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旧话新解,赋予其以全新的意义。采取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步骤,重点抓理想信念和社会公德教育。在宣传设施上,现今起着精神文明宣传教育作用的设施多是在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陆续建造的。封面图片中的华西金塔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华西村的标志性建筑,投资1.2亿元、高98米、共7级17层,是集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大楼,兼顾着教育与实用的功能。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旅游观光的需要,华西村内修建了多个以各地代表性建筑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出金塔往北一座山顶上矗立着“天安门”城楼,两边是蜿蜒的万米“长城”墙,紧邻城楼的是“山海关”,山脚是“巴黎凯旋门”、“华盛顿国会大厦”和“悉尼歌剧院”。 此外全村还建有塔群、隧道、龙西湖、桥文化、世界公园、农民公园以及千米长龙、万米长廊等80多个旅游景点。陆续接待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宾客来考察、访问。每年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以上。

  改革开放30年,华西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实现了发展、美丽、幸福三大变化,达到了“农村标准化、农业多元化、农民知识化”,促进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发展成农工商并举的 “天下第一村”,不愧为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和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