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一期  > 正文

黄埔军校与中国济难会关系考略

日期:2009-02-06 15:1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岚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岚 

  

  《黄埔军校史稿》第10册内提及,“本校为革命武力培植机关,亦为革命青年荟萃所在,故本校员生一方面努力教学而一方面对于同胞疾苦异常关切,积极救助”,并列举黄埔军校加入济难会作为例证。然而,济难会是个怎样的组织,黄埔军校与济难会之间有什么关系,史稿语焉未详。长期以来也鲜有史家论及。本文拟就搜集的资料,对黄埔军校与济难会渊源做一简要叙述。

  中国济难会

  中国济难会,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救济革命者及其家属的群众性组织,是集合“被压迫阶级与同情解放运动而愿尽力援助这种被难者同胞”的共同体。济难会为一切解放运动被难者作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援助,以减少他们的痛苦,使一切解放运动者减少后顾之忧,以增加他们的战斗力。济难会当援救解放运动而被难者,使之减轻牺牲,就是保护革命战士,保存革命实力。主要活动有:精神上的救济,如慰问被捕的革命者,与他通信,派人慰问,传递或赠送书报及一切精神上能得到安慰的纪念物;经济上的救济,接济零用费、送食物、及一切必需品,并且要救济其家属,教育其子女;法律上的救济,为革命者代请律师辩护,供给部分或全部的费用;政治上的救济,组织会员作广大的群众运动向统治阶级示威或请愿,要求释放政治犯。

  济难会参加对象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凡表同情于济难会而愿按月交纳会费之个人及团体,均得入会”。“中国济难会会员的会费,每人每月只纳铜仙五个,这使得一切空有救国之心的人们,从此得到一个机会,他们从此可以把他们救国的一片热心,从五个铜仙——物质上具体的表现出来。他们从此知道救国的具体方法,是革命,是保护革命;而保护革命的具体方法,是保护被摧残的革命的先锋们”。济难会对群众进行初步的政治训练和教育,每个会员都至少知道自己是为了拥护革命。它把救国运动具体化、简单化,使无论贩夫走卒,都可认识济难会,从而来参加这个救护革命的运动,达到集合众人之力来营救、保护、支持革命者的目的。

  中国济难会最早产生于上海。1925年9月20日,济难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筹备会,到会30余人,推选韩觉民为主席,通过杨杏佛等50 人签名的《中国济难会发起宣言》、组织章程,选举恽代英等13人为筹委会正式委员,侯绍裘等5人为候补委员。会址设在闸北宝山路三德里A字3号。1926年1月17日,济难会临时全国总会在上海成立,江西、广州、长沙、天津、北京等地先后成立省总会。1927年1月,“组织遍及国内各省及南洋诸地”。

  济难会广东总会的筹备始于1926年1月。据1月26日《工人之路》第213期刊文称:“查救济会之组织,各国皆有,最近上海方面已有热心志士发起中国济难会,广东方面现由汪精卫、谭平山等发起中国济难会广东省总会,兹觅得其发起旨趣书录下。广东省总会发起人汪精卫、谭平山、 谭延闿、陈公博、何香凝、伍朝枢、邓泽如、林祖涵、陈树人、甘乃光、徐苏中、邓中夏、邓颖超、苏兆征、谭植棠、郭寿华、穆蜀山、周逸群。其临时办事处设在广州市九曜坊省教育会内。”由此可见,参与的都是当时国共两党要员、广东政界名流,因此各社会团体热烈响应,筹备进展极为迅速。1月29日,济难会筹备大会在中央党部大礼堂召开,“各团体出席代表一百余人,并推举统一广东各界代表谭植棠先生为临时主席”,会议根据“党、工、农、商、学、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