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
《太平经》 是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成书于东汉晚期,由多人不断增补扩充而成。《太平经》着力宣扬的是“治国之道”。它大量吸收儒家伦理道德说教及其治理国家的一些思想,还吸收了秦汉道家学说。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原始宗教巫术和方术内容。《太平经》也讲长生,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但它并不真正关心成仙不死的问题,它更关心的是怎样帮助帝王治国,达到天下太平。《太平经》的全部宗教说教,带有十分浓厚的神学政治色彩。
太平道 东汉末年,中原大地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道起义,又称“黄巾起义”。太平道信奉《太平经》,创建者是河北巨鹿人张角。张角自称“大贤良师”,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关于太平道的宗教活动,史书记载不多,原因很简单,起义前,太平道处于地下秘密传播状态,不能轻易为人知晓,起义后,它又转向以军事活动为主。不过从史书一鳞半爪的资料,还是可以了解太平道为何能够兴起发展。它主要靠巫术驱神治病博得民众信任。在东汉晚期疫疾流行的情况下,广大农民困苦不堪,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只有相信这些东西。太平道主要是一支在民间兴起、传播、发展的下层道教组织,起义后,被残酷镇压。
五斗米道 创建人是张道陵。因入道需出五斗米而得名。张修也是前期领导人。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其宗教活动大致与太平道相似。张修也利用为群众治病的手段传教。太平道起义后,张修领导五斗米道在汉中起义响应。后张修被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所杀。张鲁领导的五斗米道势力扩大,在汉中地区建立自己的割据政权达三十年之久,直到曹操远征巴蜀,投降曹操并随之到内地,五斗米道徒几万户也随至内地,于是五斗米道在内地开始传播。像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義之,属于世代为官的豪门大族,祖辈几代人都信仰五斗米道,大概是从汉魏之际就开始了。五斗米道叫法粗俗,后来改称天师道。
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晋代人。生于官僚贵族家庭,从小立志学道,但并不完全抛开封建知识分子的理想,所以又读了很多儒家的书。他不喜欢早期道教带有的浓厚政治色彩,更反对造反,他着力宣扬的是一种不违背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不妨害皇帝封建统治的神仙道教理论。他系统总结了初期道教的理论和汉魏以来神仙方术思想,充实发展了神仙道教学说,促使道教转向以追求不死成仙为最高目标,在道教思想教义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寇谦之 南北朝时人。出身于官僚贵族家庭,祖辈几代人信奉天师道。他自幼修道,最后以嵩山为他的宗教活动根据地,成为北方天师道领袖。自晋代以来,天师道一些民间组织经常发动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十分头痛,寇谦之决心向这些组织开刀。他利用道教对老子的信仰,以太上老君的名义对天师道进行改造,目的是要防止它“犯上作乱”,并且他要打破五斗米道一向由张氏子孙世袭天师位的惯例。于是他走上层路线,以求得到人间最高统治者皇帝的支持。寇谦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在性质上由原来的带有浓厚原始巫术色彩的民间道教,变成为符合儒家伦理纲常、符合士大夫贵族阶层口味的上层道教,成为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工具。
陆修静 出身于江南士族名门,生活于东晋末至南朝刘宋末。他对道教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整理道教经典和制定新的道教戒律和斋醮仪规。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典急剧增加,形成了三个篇目众多的道经系列,一为《洞神三皇经》、一为《洞玄灵宝经》、一为《大洞真经》,也叫《上清经》。这几个系列的道经,都是东晋中叶以后一些出身于士族的上层道士合伙成批撰造的。一个道经系列常常在师徒传授过程中不断增扩、伪造。所以,专门传授某一个系列经典的一批人,就成了一个道派。到陆修静的时代,道教经书十分混乱,真伪难辨,需要人加以整理。陆修静完成了这项繁杂艰巨的工作,写成《三洞经书目录》,奠定了后来《道藏》分类方法的基础。陆修静制订和完善的道教戒律和斋醮仪规,对后世道教的影响也很大。陆修静体现了道教各派相互融合的特点。
陶弘景 陆修静的再传弟子,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时人。在道教宗派上,陶弘景属于以传授《上清经》为主的上清派。通过他与其弟子在茅山的苦心经营,终成上清派中心,也使上清派成为道教各派中重要的一支。陶弘景在道教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建造了一个整齐有序的神仙世界,给神仙排了座次,使道教神仙信仰体系进一步完整化。他写成《真灵位业图》一书,把神鬼世界分为七层,有等级贵贱尊卑,反射了现实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目的在使道教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
正一道 是道教符箓派中历史最长的一派,正一道前身是五斗米道,也就是天师道。隋唐时修习正一经法是道士的入门课程,级别最低。在北宋真宗时期,正一派得到朝廷重视,真宗赐当时第二十四代正一天师张正随道士级别中最高的称号:“先生”。自此,直到南宋末的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几乎代代正一天师都得到赵宋王朝的赐号,并取得了符箓派道教的统领地位。正一道在元代也被尊宠。
上清派(茅山宗) 自陶弘景建华阳馆于茅山,这里就成了上清派的中心。唐代,茅山宗在道教各派中最为兴盛,从北宋中期以后,这一派渐渐衰落。但是,自南北朝隋唐以来,上清派地位一直很高,修习上清经法是品级最高的道士课程。所以,赵宋王朝对它相当重视。上清派历代宗师都得过朝廷封号。注重道教修炼及其理论一向是上清派的传统,不以符箓法术出名。但既然要为帝王祈福禳灾,也必须发展符箓法术,在北宋中后期,它终于成为“经箓三山”之一。元代以后,上清派很少有著名宗师出现。
灵宝派 灵宝派传统即长于斋醮法术。历史上灵宝派不曾有过上清、正一两派的显贵,很少得到朝廷征召赐封。灵宝派道士主要活动于民间,在社会下层影响较大。
全真道 开创人王重阳,陕西咸阳人,生于北宋,在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正式树起“全真”旗号,先后收了马鈺、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全真道创教初期,教风十分俭朴刻苦,通过宣传及七大弟子的协助,全真道迅速传播。而使全真道进入全盛时期的是丘处机,他使全真道得到成吉思汗的欣赏。元统一全国后,全真道遍传南北,达到兴盛顶点。元中期后,全真道开始走下坡路,在明代总的来说很冷清,但也有例外,明成祖永乐年间,全真道士张三丰受到成祖的敬仰,使武当山道教兴旺一时。清初,丘处机传下的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取得清廷支持,发展信徒,他在白云观主讲道法,在全国传道,声势很大,被称为全真道的“中兴”,清末,全真道士很多都搞符箓斋醮,与正一道渐渐没有多大区别了。
道藏 是道教经书的总集。历史上,各朝代都整理道教经书,但汇辑成“藏”则是在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编成我国第一部道教百科全书,时称《三洞琼纲》,后也称《开元道藏》。自宋代,《道藏》按“三洞四辅”分类,三洞包括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包括太玄、太平、太清、正一。道教经典是逐渐增多的。越到后来,《道藏》部头越大,收入的道书越多。明代的《正统道藏》是封建社会最后一部《道藏》,内容十分庞杂,是一部大丛书。这部大丛书,客观上保存了一大批中国古代文献,对了解研究道教历史、古代学术思想史及古代科学技术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