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日期:2009-03-03 09:26
来源:黄浦杂志
作者:欧阳光磊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欧阳光磊
1965年冬,武汉市动员一批青年支援云南边疆建设。年仅17岁的我,凭着一股政治热情,未征求父母的意见就报了名。接到被批准的通知时,全家哗然:母亲泪流满面,死活不让我走;大姐、二姐心情沉重,怨我莽撞。茫然不知所措的我不无懊悔地说:“都怪我, 都怪我一时冲动。”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父亲(黄埔十五期学生欧阳建勋)拍了拍我的肩,轻轻地说:“走,磊儿,我们出去走走。”我顺从地跟着父亲,来到离家不远的集家嘴江滩。父子二人席地而坐,开始了临别前的长谈。
那天,父亲谈了很多很多。他说:“磊儿,你能听从党的召唤,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甚感欣慰。你妈妈担心你年纪小,怕你在外边受苦,这是父母对儿女的疼爱,也是人之常情。不过,我觉得17岁也不算小了,你要坚定自己的选择,我支持你。”接着,父亲讲述了他14岁离家当学徒,后考入师范学校读书,毕业后投笔从戎,投身国民革命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经历。他不无感概地说:“当年,我身处千疮百孔的旧社会,生不逢时。少小离家,虽说是迫于生计,但也有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思想。”父亲还很认真地告诉我,有一首诗对他的影响很大,这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但他真正的志向是进入黄埔军校学习后确立的。在黄埔军校,他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懂得了那个年代的一些革命道理,也暗暗下了决心: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好儿男。最后,他十分动情地对我说:“磊儿,你是新中国的青年,你听党的话,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我相信你一定能干出个样儿来。”
出发的日子终于来临。那是1965年12月14日傍晚,我们支边青年与亲友在汉口火车站作最后的告别。多情的老天下起了毛毛细雨,站台上依依惜别的人群凄凄戚戚,一片唏嘘。我的大姐、二姐千叮咛万嘱咐,热泪滚滚,而含辛茹苦的母亲则早已泣不成声。父亲久久地注视着我,没有眼泪,也没有多说什么。但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明白,父亲是用他那满怀期望的目光告诉我:记住,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做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好儿男!也许是受到父亲的激励,与亲人话别时我竟没有哭,硬是坚持到火车开动的那一瞬间才暗暗流泪。当我从车窗最后一次看望父亲时,我发现,他的双眼也湿润了,但泪水最终没有掉下来。
此后,父亲临别前的话不时在我耳边回响。当我在西双版纳的密林里“战天斗地”,累得精疲力竭的时侯;当我在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秉灯夜读,困得几乎睁不开眼的时侯……只要想到父亲的叮咛,一股豪情便油然而生。
如今,父亲已是95岁的高龄,他赶上了祖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享受着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平日里,他最爱看的是中央台的电视节目《海峡两岸》;最兴奋的是参加黄埔同学会的各项活动。他最大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国的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我,虽年近花甲,但44年前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还常常品嚼着父亲的话: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好儿男。我似乎从中领略到父亲当年的风采,领悟到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