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
鲁鋆与“五四”运动同龄,孝感城关人,黄埔军校十期学员。戊子年春,笔者慕名走近这位精神矍烁的老人,感受他那惊人的记忆力,清晰的思维,文雅的谈吐,以及他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记下了他人生中的几个片断。
与《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的交往
1939年10月,鲁鋆年仅20岁,血气方刚,正值国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日已逾两年之际。他在宜昌任荆宜师管区第三团中尉连附,一次参加宜昌警备司令部主持的“国父”纪念周活动,与宜昌第一区署专员张传心相识。张是地下共产党员,经数月交往,他携张的亲笔信赴渝,谒见董必武,拟前往陕北入抗大学习。虽然事隔70年,但信的内容老人依稀记得:
“必武吾师座右:兹有生之至友鲁鋆,青年有为,思想前进,今特命其持函前来晋谒吾师,祈予设法资助入学,则不啻感同身受也。谨此布陈,即颂钧安。生张传心上。”
因川江水涨,轮船停驶,于1940年2月初,鲁鋆辗转抵渝,其时,董必武已因公离渝,入抗大事宜就此搁浅。他遂携书信前往重庆民生路《新华日报》门市部,拜见社长潘梓年,自此相识。
身在他乡,生活无着。恰逢黄埔军校军官班第十期招考学员,他报名参加,后被录取,随后将入军校一事告知潘梓年,潘说:“希望你今后经常保持联系和来信。”从此,他就开始与潘梓年交往。
1944年5月,他由洛阳辗转至重庆,任职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第七处(系主管全国陆、海、空军部队和机关、军事院校所有一切军职人员的人事任免的机构),与《新华日报》门市部仅距三四华里。不久,他专程拜见了阔别四年的潘梓年,并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告诉他,潘梓年听后非常高兴,说:“如果有什么情况和事情,可在每周六下午六至七时到报社见我。”还就此事专门跟其他人作了交代。
从此,他就依照潘梓年的约定时间,有事就去跟他汇报。从1944年6月到1945年5月,他和潘梓年见面三四十次,曾向他提供了当时从侧面了解到的国民党军统局设在重庆市区内的一些特务站、所、室的地址,以及曾家岩附近的特务地点。
潘梓年为促其思想进步,经常派专人将《新华日报》装在信封里,直接投送鲁鋆亲收,还将解放区出版的《七七事变》和毛主席的有关著作赠送给他,经约定,他给的信,末尾只署一个“梓”字。一次,鲁鋆按约定去见潘梓年,途中拾到一枚牛角私章,上刻“陈碧桃”三字,他见到潘梓年后,提出为了安全起见,可在信封上写明鲁鋆收转“陈碧桃女士”,寄件人只写“名内详”,使别人误解为情书,以惑人耳目,潘梓年采纳了他的建议,这为后来收信提供了方便。
当时在军委会所属这样一个重要机关,是不容许看《新华日报》的,而他却依仗自己是从前线归来的抗日军人,又是军校毕业和老牌的国民党员,就把报纸藏在抽屉里看,科里几个二十多岁的的年轻人也向他借阅,看后销毁,以免生事。
1945年6月上旬的一个周末晚上,潘梓年约他出来,郑重地说:“你能不能利用职务之便,将国民党现有师以上,包括军、集团军的师长以上的姓名、部队番号及其驻地的材料,设法弄到!”听后他吓了一跳,知晓这纯属军事绝密,非同一般,须三思而后行,便谨慎地回答:“容我考虑,我尽力就是了!”潘梓年又说:“这项材料是党所需要的,你能设法弄到,是替党作贡献。你从去年到重庆,向党提供了一些情
况,值得赞扬。当然,这件事困难大,有危险,弄不好就要杀头,让你办这件事,也是党对你最大的信任!”
回厅后,经过一天的深思熟虑,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对上司吕冠南少将反映:我管辖的各战区各总部军需人员,因经常抽调,查考原部困难,建议编一系统表,以备日后查阅方便。吕科长不知他的真正用心,听后认为建议甚好,表扬他肯钻研业务,觉得这样能提高工作效率,就同意了,并允许他调用案卷。那时,国民党所有的军事机关、部队、院校,都有该部现职军官名册,开头第一名就是该部主管(如师就是师长名列第一,军及集团军亦是军长、总司令名列第一),名册末页是年月日和该部主管的署名和关防公(私)章,其名册外有该部报送名册的简短呈文,列有呈报于某地字样。他整整花了七天时间,将十二个战区、四十一个集团军总部(十八集团军除外)、一百二十二个军、三百六十五个师(十八集团军所属的师除外)的现役军官名册分别调卷,用两种办法,一是向科长汇报的:××战区辖××集团军,××集团军辖××军,××军辖××师,如此类推。与此同时,另抄一份除与上述相同之外,各战区司令长官姓名,集团军总司令、军长、师长的姓名分别抄录在各军、师的部队番号下,驻防地址亦是如此。
6月中旬,他冒着杀头的危险,把这份绝密材料交到潘梓年手上,那一瞬间,潘梓年无比激动,双手紧握他的手说:“你为我们党办了一件很有价值的大事,对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是不会忘记你的!”
当时,他之所以能办成这件事,其动机有五点:一是国恨家仇(父亲被汉奸杀害);二是对共产党的向往,特别是潘梓年对他的教诲;三是对国民党腐朽统治的不满;四是凭着年轻人的热血丹心;五是不计名利。此事后被他写成回忆文章——《忆我和潘梓年同志的交往》在“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史学会”重庆分会会刊上发表。
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他于8月20日离开重庆到武汉工作。行前,他拜见潘梓年,潘梓年对他一年来为党所做的贡献倍加赞扬和慰勉,嘱咐他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保持联系,但一定要小心谨慎。当时潘梓年给他的信一共15封,他都珍藏着。1948年3月,国民党部队的团长张淦驻防孝感时,对所谓危险人物家中进行搜查,他当时在外,家中母妻很担心,将所有书信焚毁,避免了灾祸。不久,他获悉此事后倍感惋惜。
1949年武汉解放后,潘梓年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长兼军管会文教接管部主任,期间鲁鋆与他仍有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
创办《正风日报》
鲁鋆就读黄埔军校前,曾参加过著名的“八·一三”上海抗战。抗战期间,曾在湖北、河南、重庆等地军界长期供职。因对时局不满,战后毅然辞去军职,回乡定居。1947年10月,正值国统区“乌云滚滚”,国民党继解散“旧政协”后派遣军队大肆进攻解放区,感于时世,他在孝感创办了《正风日报》,任社长兼总编。旨在匡正社会不良风气,宣传和平建国思想。他曾在报上公开刊登“此路不通,去找毛泽东”这样的话,号召人们到解放区去。11月1日,被国民党驻军查禁。
与陈立夫先生之缘
抗战时期,鲁鋆已与陈立夫先生有过数面之缘。基于对陈先生统一祖国积极主张的钦佩,1995年5月,陈先生95岁寿辰时,他作七言藏头诗一首赠陈立夫先生:
立德修身不世才,夫子箴言启后来;
先知人尊孙总理,生民百代记心怀。
健忆当年渝州事,康宁高唱凤凰台。
长盼中华归一统,寿登双甲会蓬莱。
后请书法家楷书,寄赠台湾陈立夫先生。陈先生回函,并书赠条幅。7日,他再请人用丝绢绘巨幅《麻姑献寿图》,托回乡探亲的老友回台湾后面交陈立夫先生。他自筹创建孝感“词曲协会”,陈立夫先生获知后欣然唱和,并于1998年元月,书赠“天下为公”条幅,以反映海峡两岸迎回归的共同心声。
晚霞灿烂大样红
新中国成立后,鲁鋆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88年退休,享受党外人士生活定补。有生之年,欣逢盛世。感于党和政府的关怀,激起他对沧桑往事的无尽追忆,一个个场景,一幕幕所见所闻,令他魂牵梦绕,他的心为撰写文史资料而跳动,“吾已老矣,而史料弥珍,一俟入土,将湮没无闻“。1984年后,遂笔耕不辍,收获颇丰。
1990年2月至1991年3月,鲁鋆两次将收藏的文史资料100册,手稿100篇计30万字,捐赠给南京大学图书馆。该馆为他颁发“功在馆藏,泽被后人”的收藏证书。1995年,他又将文史书刊80本,捐给孝感师专图书馆。另有手稿24篇,被贵州省遵义市“中国博雅苑”陈列馆收藏。同年,他撰写的《八·一三上海抗战》被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回忆在重庆与<新华日报>社长潘梓年同志的往来、活动》、《张自忠、张学良、张学思将军轶事》、《卢汉将军在孝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轶事》、《忆陈诚、蒋纬国在徐州》、《<孝感日报>创刊的回忆》等204篇史料,近100余万字,分别被国内多个省、市、县政协的文史、党史、新闻、志书资料采用。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他欣喜之余,撰写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女士的祖父方振武将军于1928年率部驻防孝感的史料。在《孝感日报》发表后,被《武汉晚报》等多家报刊转载。2004年6月,他被湖北技术学院特聘为“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辅导员”,经常为莘莘学子讲述历史见闻和爱国事迹。
“弹指一挥间”,已是耄耋之年的鲁鋆仍然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动情地对笔者说:“只要我在世一天,我就要用手中的笔书写一天。”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