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同发
三、民风民俗:两岸同文而相习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由于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各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历法。中华民族采行的夏历(农历),相传是我国夏朝时发明的,至今已有4000年历史。夏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一种历法,人们从夏历中不但可以提早知道月亮盈亏的变化,而且通过24节气,可以掌握星辰运行、气候变化的规律,对于不误农时组织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华民族的各种节庆活动也都由夏历衍生而来,绵延至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使用夏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辛亥革命后,公历与夏历并用,嗣后正式采行公历,但民间仍习惯使用夏历。
台湾同祖国大陆一样,所有节庆年俗都是依据农历来安排的。从春节、元宵乃至清明、端午、中秋、冬至,其习俗无不与大陆息息相关。
1.春节 春节在立春之时,以正月初一日为标志,是夏历中很重要的一个日子。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是随着大陆移民传进岛内的。虽然传入的具体时间目前尚无从查考,但从历史的记载看,早在郑成功父子经营台湾前后,岛内民众已开始采用夏历,也就是说有了春节等一系列活动。岛内年俗和大陆各省大致相同,阴历12月16日俗称“尾牙”,普遍举行大拜拜,祭祀土地公,店家则欢宴伙计。12月24日称送神,也就是大陆各省的送灶神,家家清扫祖先灵位,挂上神像,供水果糕饼,烧香点烛,鸣炮欢送灶君及诸神升天,去面报“玉皇大帝”。 所以灶神像旁,都有“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的对联。25日为“众人生日”,要说吉祥话,全家吃寿面,且不能向人讨债。12月30日(小年为29日)夜,称为除夕,就是过年。除夕是很隆重的,不过台湾和福建闽南一带不称除夕,而称“廿九暝”。这一天外出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从下午开始,家家祭拜祖先、放爆竹、贴春联,黄昏时举行辞岁,然后全家围坐一桌,吃年夜饭,一直到深夜,甚至天明,称为守岁。正月初一,不洗衣、不扫地、不吃粥、不吵架、不煮饭。晨起后,先做甜茶,换上新衣后,把甜茶供在神桌上,由长辈点烛焚香礼拜,燃放鞭炮。之后长辈带晚辈赶到寺庙去烧头香,祈求新春好运。早餐多吃猪脚面线,含长寿之意。然后忙着出门拜年,须依照历书所载吉利方向行进。初二为不忘祖宗之日,各家都要烧香燃烛恭祀祖宗;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作客”,称归宁日。初三俗称老鼠娶亲,尽早熄灯就寝。初四以牲醴水果,迎接上天奏报回到人间的诸神。初五亲友们互请春酒,商店迎财神,共祝开市大吉。至此,春节重头戏基本落幕。
2.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它既可看成是春节的组成部分,也可看成是独立的节日。这一天,大家都吃汤丸,表示吉利。汤丸在闽台都叫元宵丸,因丸、圆同音,取意团圆。元宵节日,灯会和灯谜竞猜是两项最热闹的活动。元宵灯会在台湾也称闹灯,一般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故称“三夜灯”。灯会期间,人们可以看到诸如龙灯、虎灯、狮子灯、熊灯、嫦娥奔月灯、天女散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灯、武松打虎灯等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人文类灯饰大多不脱大陆民间传说与故事,显示两岸民间习俗渊源有自。灯谜竞猜开头主要是按泉州一带的习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灯谜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元宵节在台湾同大陆一样,可看成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节日。
3.清明节 清明节古时也称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代。相传晋国子椎隐居山中,死于火,人们不忍举火,乃冷食一月。后来人们把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插柳于门,到墓地打扫,以尽慎终追远之意,成为有纪念意义的传统节日。在岛内,这种传统习俗也一直保留着。每年清明前后,民众总是一家老幼带着牲醴、面龟、香烛、黄金纸以及爆竹,到祖宗坟上祭祀。仪式结束后,全家人在墓前分食煮熟的鸭蛋,并把蛋壳留在墓地,象征取得新的生命。岛内民众大多是大陆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因祖籍不同,扫墓、祭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大体讲,漳州一带的移民或移民后代都在清明那天进行,泉州一带的移民或移民后代则不限于清明那一天,节前节后都可以。岛内民众中相当多的人的祖坟在大陆,过去多数是在清明节前后回家扫墓祭祀;即使在日据时期,许多民众仍冲破阻力,回到大陆祭祀祖先。近年(注:此文写就于2002年),两岸虽有海峡阻隔,民众回祖籍扫墓祭祖还有许多不便,但每年清明节前后仍有无数民众络绎于途,慎终追远,寻根敬祖,步履匆匆而虔诚。
4.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午日节”、“五月节”。岛内与大陆一样,端午节日,插蒲于门,煮艾为汤,食粽子、赛龙舟、打石战,毫无二致。端午节食粽,相传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赛龙舟早年在台南一带最盛,后来传遍全岛,基隆河、大甲溪、浊水溪以及沿海海面,几乎都有赛龙舟的活动。清乾隆年间,台湾有过女子划龙舟竞赛,轰动两岸。石战以石子为武器进行掷投,原是小孩耍儿戏的一种形式,后来竟成为大人们用以进行乡斗的形式。历史上,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他们总是全乡男女出动,斗打一场。石战活动,福建仙游、惠安以及广东佛山等地,在历史上都盛行过。看来岛内的石战也是闽粤移民带去的,根在闽粤。台湾端午节期间,还有赛诗会、书法竞赛、画展等,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芒。
5.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是最富诗情画意的。人们说中秋之夜月最圆,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赏月是中秋节最令人向往的节目。入晚,各家在庭院里摆设香案,供上红烛、水果、月饼,然后焚香拜月。遥望明月当空,嫦娥奔月的故事、吴刚伐桂的故事、玉兔舂米的故事,成了人们永恒的联想。秋高气爽,阖家团圆,赏月成为人间一幅太平美景。追溯中秋佳节的由来,应在宋朝以后才正式成为一种民俗节日,其应节食品为月饼、文丹柚。但直到明朝朱元璋起义时,以月饼传递消息,吃月饼的习俗才深入民间,广为流传,并沿袭至今。中秋之夜吃月饼,岛内民众多喜爱福州式的月饼。吃月饼时,一家人围着依次掷骰子,或采闽南式的掷状元饼习俗,或采江浙式的掷状元红习俗,竞夺月饼中的“状元”,真是其乐融融。
岛内中秋节还有一种吃甜芋艿的习俗,此与明末抗倭斗争名将戚继光有关。有一次,戚家军受到倭寇袭击,退到山头,断了军饷,情况危急,戚继光动员士兵吃野草充饥,以待军援。当时有的士兵挖到野芋头煮着吃,使部队度过了粮荒。后来,人们趁倭寇不备发起攻击,大败倭寇,发现这天恰好是中秋佳节。人们在庆祝胜利时,想起了芋头,格外有了一种难舍的情意。以后沿海人民在中秋节遂有多吃芋艿的习俗,并将这一习俗带入台湾。
6.冬节 通常公历12月22日为冬至,也称冬节。在岛内,冬节是一年四大节之一。民谚说,“冬至,夜最长;夜长,最思亲”,赋予了冬至思念祖宗、缅怀故土的内涵。在民间,每当冬至这一天,人们将煮熟的圆子与其他贡品一起奉于祖宗牌位前,燃烛、烧香,跪拜祭祀,以示不忘祖宗,不忘先人。有的地方同宗同姓者还建有祭祖祠,也称“祖庙”,庙内供奉共同的祖宗的牌位。冬至这一天,同宗同姓者都要到祖庙里祭祀,称“进祖”。岛内移民一直保持着在门窗上粘圆子的习俗,也与冬至思念亲人、不忘祖宗和故土有关。这种习俗,追其原委仍传自大陆。传说古代闽南地方有个老头,老伴饿死,无钱掩埋,不得已忍痛将女儿卖给一家财主当婢女。离别那天刚好是冬至,家里仅剩一粒圆子,父女相互推让,最后只得各吃半个。此后女儿日夜思念父亲,每年冬至那天总是只吃半个圆子,留下半个粘
在门上,等着父亲来吃。邻居见了大为感动,都学着这么做,也把圆子粘在门上或窗上。这事很快传开,闽南一带和广东潮汕一带的人也都学着这么做,久之便成为民间习俗沿袭下来。后来福建、广东移民把家乡的这种习俗带进了岛内,移民开头都是单身,每逢冬至,倍加思亲,不仅把圆子粘在门、窗、桌、椅、井边,就连牛栏、猪圈、耕具等也都粘上。冬至这一天,台湾可真成了圆子世界。
四、祭祀风俗:两岸同祖而相袭
祭祀是人类幻想中人与神明、祖先、幽灵的“灵魂”相沟通的一种独特方式。祭祀的本意不过是做一点让神、祖、鬼高兴的事,从而换得其好感与庇佑,以保证人类自身生活的顺利、平安。台湾原住民的祭祀仪式比较简单,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已很难勾画出与大陆先民的源流,但其祭祀文化仍不时透出中华文化的底蕴;而汉移民的祭祀仪式,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祭祀祖宗,则分明因其同祖并且年代晚近而相沿袭。
(一)原住民的祭祀仪式
根据资料分析,台湾原住民的祭祀形式,大致可以分为对自然神的祭祀、对祖先的祭祀和对幽灵的祭祀。
对自然神的祭祀包括对天、地、山、海、河等自然物的按时祭祀,以及对大自然有特殊祈求时的专门祭祀,如求雨等。据《隋书》记载,当时的台湾居民一般用酒和菜祭祀山海之神,如果在战斗中杀死了敌人,猎首也可以成为很好的祭品。隋唐以后,台湾原住民的农业生产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祈求保护农业生产的祭祀形式也随之增多。明代陈第《东番记》记载当时的居民每逢耕田种植季节便“不言不杀”,描述了明代台湾原住民以静默戒杀的方式, 礼敬天地之神而求保护农业生产,这种表达意愿的方式堪称独特。清代记载在深山居住的人们每到耕种之时便迁居山下务农,这些人以“收米三次为三年”,收获三次后便举行“三年祭”;“例于五年”则举行“五年祭”。求雨等祭祀祈祷活动则是农业生产扩大的产物,这种不定时的祭祀祈祷活动一经约定俗成,在民间即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和习惯。
对祖先的祭祀包括对远祖以至故去的亲长的供奉、祭悼。各族群每逢过年,要备酒备菜迎祭祖先,同时载歌载舞,愉悦祖先的魂灵。排湾人传统的“五年祭”中要专门迎请族群始祖从太武山赴祭。除按岁时祭祖之外,在举行族群世代相传的习俗活动时,也要祭祖以求祖灵保佑。总的来看,对祖先的祭祀是台湾原住民祭祀的重要部分。
对鬼神的祭祀这也是台湾原住民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他们思考人死后肉体会消灭,但推测灵魂不会一起消亡,这不亡的灵魂就会与生者共存。祖先崇拜原本也是对祖先魂灵的奉祀,但后世人们把有益于己的魂灵和有害于己的魂灵区分开来,前者称为祖或神,后者则称为鬼。鬼魂中自然也有善有恶,鬼魂祭祀就是为了使它们都安心作鬼魂,不要跟人类来捣乱。
总之,无论祭祀自然神、祖先还是鬼魂,台湾原住民的祭祀形式都比较简单、直接,重视诚心以达于神灵。祭祀多为群祭,由部落首领主持,基本上还处在原始宗教活动的阶段。
(二)移民的祭祀仪式
汉移民的祭祀仪式,无论是祭祀神灵,还是祭祀祖宗,均与移民祖居地毫无二致。
岛内寺庙祭祀的神祗因儒释道三教并举,通常在一座寺庙内会有好几尊神像,令人难于分辨。民间信仰普遍认为,神界的组织与人间的社会组织是一样的,因此祭神当有主神、属神和客神的区别。祭神又可区别为天神、地祗和人鬼。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出版的《台湾省寺庙教堂调查表》记载,台湾地区4220所寺庙的主祀神,有247种之多。普通的寺庙,主祀神之外还有很多从神、陪神,也一同供在里面,充分表现了中国民间信仰的特质——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色彩。
祭祖为祖国大陆绵延久远的传统习俗,在台湾亦盛行。祭祖由宗亲会每年举行春秋两祭,仪式极为隆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