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黄埔同学纪略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统战部
新疆黄埔同学于1949年9月参加新疆和平起义之后60年来,在祖国大西北新疆这块美丽广阔的土地上,坚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兵团党委的领导下,发挥优势、注重实效,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尤其是在兵团工作的黄埔同学,紧密结合兵团实际,在建设边疆、奉献余热、致力统一、传承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 、投向光明
1949年,在人民解放战争获得节节胜利,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迅速挺进甘肃、新疆边境地区,逼近新疆大门时,在新疆的国民党驻军,外有重兵压境,内有三区民族军的牵制,孤立无援,进退维谷,发生了剧烈分化。以陶峙岳为代表的爱国官兵和以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官员,向往和平,有投入人民怀抱的意愿。针对这种形势,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既要准备武力解放新疆、又要争取实现新疆和平解放的正确方针。共产党人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通过张治中将军与陶峙岳、包尔汉联系,敦促他们顺应大局,率部起义,同时派遣邓力群以中共中央联络员身份从莫斯科到达伊宁,与新疆三区革命领导人进行联络,后又到迪化(今乌鲁木齐)积极开展对以陶峙岳、包尔汉为代表的新疆上层人士的统战工作,争取新疆国民党驻军和平起义。
然而,新疆和平起义的过程是困难曲折的。军队中的顽固派几经动摇,心存反复,想凭借新疆远离内地、有荒漠和山地等屏障做掩护孤注一掷,负隅顽抗,陶峙岳等人甚至身遭顽固分子的暗算,随时都有发生流血事件的可能。这一特殊时期,新疆国民党驻军中的黄埔同学如:整编骑兵第九旅少将旅长兼喀什警备司令部司令马平林、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整编四十二师骑兵第四旅少将旅长杨廷英等以民族大义为重,坐镇军中,稳定军心。新疆警备总司令部迪化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兼整编七十八师副师长陈德法毕业于黄埔军校一期,1937年11月任国民党原一四九师中将师长,参加过淞沪抗战。尤其是在宁波保卫战中,他亲率一四九师浴血奋战并重挫日寇。为弘扬抗战精神,宁波市人民政府在当年一四九师阻击日寇遗址立碑纪念。新疆和平起义前夕,他积极拥护陶峙岳将军的起义主张,并力劝整编七十八师师长叶成共同起义,若不起义也不能率部队顽抗,不能走“一将成名,万骨枯”之路,为稳定新疆局势和和平起义创造了条件。陶峙岳、包尔汉多方筹划,全力以赴,经过一系列周密的安排部署,以及对叶成等人脱离军队出走境外的处理后,分别于1949年9月25日、26日率部通电起义,实现了新疆的和平解放。起义电文上签字的14人中后来在兵团工作的黄埔同学有4人,他们是:朱鸣刚(黄埔七期)、罗汝正(黄埔四期)、杨廷英(黄埔六期)、马平林(1925年入广州黄埔军校)。
之后,他们襄助陶峙岳将军处理了迪化(乌鲁木齐)帮会头子刘香圃、刘光华勾结新疆旧军队中的帮会分子进行的一些抢劫案,平息了焉耆、轮台、库车相继发生的叛乱,平定了骑九旅第十八团两个连叛逃事件,粉碎了喀什桥头骚乱等阴谋,稳定了军心民心,稳定了新疆的社会秩序。人民解放军进入新疆后,开创了新疆历史上的新纪元。
二、建设边疆
据统计,在兵团工作的黄埔同学共820多人。1949年12月29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新疆的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从此以后,他们与进疆人民解放军、三区民族军(后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五军)一起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光荣使命,在戈壁滩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创建农场、开办工厂,取得了工农业生产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1954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这支生产部队集体转业组建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担负起了保持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任。
他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了在玛纳斯河畔小城镇建设新城的工作。1950年4月,王震将军、陶峙岳将军对石河子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后,制订了建设石河子新城的具体规划。1951年初成立了石河子工程处,赵锡光任处长,张仲瀚任政委,正式拉开了新城的创建序幕。当时,石河子还是一片芦苇滩,只有老街几户人家。时值三九寒冬,曾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的王根僧同志(1925年在黄埔军校任队长,原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整编四十二师少将副师长)在他的《新城初建》一文中这样写到:“利用荒丘中的断垣残壁,搭盖一番,仅能栖身,后用苇子扎捆搭成人字形草房,取土下挖,遂成地窝子,聊避风寒。伙食方面,虽有麦子,但无石磨,往往煮麦当饭,盐水佐菜。由于连年荒芜,野草蓬蒿密密麻麻高过人头。出去劳作的战士,咫尺以内也会迷路,有人爬上树干,呼应联系,方得归来。”由此可以看出石河子新城创建初始的艰难困苦。但是,军垦官兵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进山拉木,立窖烧砖,建起一幢幢楼房、一座座工厂,让一座新城在沉睡千万年的戈壁滩上诞生了。今日的石河子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窗口,已是绿树成荫、道路整齐、工厂林立、农工商学综合发展的新城,像一颗戈壁明珠,在准噶尔盆地上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他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支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逐荒追水而垦,垦小拐、垦车排子、垦下野地、垦柳沟、垦莫索湾、垦塔额草原、垦伊犁河谷,翻越天山兴建焉耆垦区,跨过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建立和田垦区,衣物食粮满足自需外,他们在玛纳
斯河流域还创造了当时全国种植棉花的最高亩产量纪录,并且从那时起,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垦区)就成了国家的棉花基地。如兵团农业建设第八师是1949年建师,有黄埔同学328名。在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他们有的担任了师、团级领导,有的是一般干部和工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始终保持军人的本色,是开发建设石河子垦区的奠基人物群体。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培养下,他们中不少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们先后被任命为师级干部的有3人,被任命为团级干部的有32人,被任命为营级干部的有25人。现任新疆黄埔同学会副会长格尔夏同志,1945年参加新疆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1950年入党,曾任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党委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同时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五、第六届代表。这期间,在自治区党委领导和支持下,他积极参与了推进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字改革工作,亲自组织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维吾尔文翻译出版工作。1956年,他被当选为中共“八大”正式代表,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兵团农垦科学院离休干部、黄埔同学孙仁嘉参加过兵团奎屯垦区北塔山剿匪、军队正规化整训、中苏石油公司独山子油矿复建工程等,工作成绩显著,多次立功受奖。195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只派他一人赴京参加会议,期间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三、奉献余热
1985年前后,在兵团的黄埔同学都已步入了晚年时期,先后从工作岗位上离休或是退休了。但是,离退休对他们来说并不是解甲归田和颐养天年,他们在继续发挥余热,致力于自治区、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事业。
联络黄埔同学、亲人,致力祖国统一。他们在晚年,仍然把“老牛不怨夕阳短,化作春蚕吐丝长”作为座右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在与海外亲人朋友的联系交往中宣传我们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和对台政策,介绍祖国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1980年12月,在招商引资、引智的大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垦科学院离休干部、黄埔同学孙仁嘉,就促成了定居在美国的三哥孙仁俊(美国联邦政府官员、地质水文学家)到祖国北京的国家地质部讲学。新疆黄埔同学会乌鲁木齐地区兵团黄埔同学联络员谢海啸曾应邀到四川等地参加黄埔会议,学习其它省区开展黄埔同学联络工作的好经验,为促进在兵团工作的黄埔同学与海外的联系尽心尽力,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黄埔军校乌鲁木齐第九分校毕业的祈天祥老人离休后,做小事讲究的是邻里相处和睦。无论是冬春季节的一次次扫雪,还是夏秋季节的一次次打扫卫生,他都积极参加,从不落后。想大事,老人盼望台湾早日回归,实现祖国统一。他说:新疆阿勒泰地区黄埔同学健在的不多了,这些当年的黄埔学生晚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亲眼看到中华民族的真正统一。
参政议政。他们中的一部分同志先后进入了自治区的各级人大和政协,在推进自治区和兵团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多年来,无论暑夏寒冬,他们中的代表人物几乎参加了兵团党委统战部和各自所在单位党委统战部门组织的每次活动,曾经先后对《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对兵团《“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计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意见,曾经痛批李登辉的“两国论”,也曾经代表兵团到自治区大会上揭批“法轮功”异端邪说。他们中的有些同志还被兵团聘为行风评议员,多次参加兵团纪委组织的行风评议活动,深入到兵团十几个师的学校、医院、检察院、法院系统等单位进行调研,对这些部门的服务意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评定,促进了兵团的精神文明建设。现任新疆黄埔同学会会长师景岳老人始终关注着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垦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2007年5月,他已是90高龄,当他从媒体中得知石河子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的报道后,执意参观感受。最终,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统战部安排师景岳老人先后参观了康师傅、旺旺等台资企业和华芳纺织、燕京啤酒、娃哈哈等落户石河子市的国内著名企业。新疆黄埔同学会副会长格尔夏老人曾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五、六届代表,现已连任自治区政协两届委员。艾力木·毛拉也夫是兵团农四师工会原副主席,曾任伊宁市人大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届代表,现任新疆伊犁州十届政协委员、常委和提案审查委员会委员。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大多数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兵团党委,以及自治区各地(州、市)党委、政府的重视采纳。
关心下一代成长。党中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兵团黄埔老人认为:他们早年为新疆和平起义做出了努力,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努力,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但是,那些都是已往的事了,功绩不属于今天,今天应有属于今天的事,属于他们的新的贡献。格尔夏于2002年就担任了兵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格老当顾问是名副其实的。他每年都抽出时间认真听取兵团关委会的工作汇报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说:“我愿意为兵团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兵团的希望和未来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这也许是我毕生最终的一点愿望了。”慈百兴副会长是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慈老跑遍了所属的18个农牧团场,走到哪里就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带到哪里,市区、农场中小学的讲台上时常有他做报告的身影;少管所、监狱里的失足青年,也被他列为自己的工作范围。因此,他多次被兵团、农八师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协助整理有关资料。撰写新疆“9.25”起义和“三区革命”历史资料,给后人留下可供阅读和借鉴的史册,兵团黄埔老人认为这是他们的一份责任。因此,他们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等,抽出时间陪同有关人员到实地考察和调研,协助乌鲁木齐军区完成了一部长达十几万字的珍贵史料──《新疆“9.25”起义》。在这部史料的撰写过程中,他们协助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原国民党部队的历史沿革、部队番号和驻地、军事负责人的详细名单和官阶,做了认真的订正和补充,并协助绘制了《新疆“9.25”起义部队兵力部署示意图》。为新疆军区后勤部、空军驻新疆部队和乌鲁木齐武装部提供史料,帮助撰写新疆军事志,增补了这一部分历史资料的空白。
著书立说。兵团黄埔老人的晚年是幸福而充实的。“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他们不是总想着给儿女们留下些什么,而是想着给党和国家、给人民留下些什么。现任新疆黄埔同学会副会长格尔夏在他的20万字的《历史的回声──格尔夏回忆录》一书中,对三区革命的起因、组建三区人民革命党过程、三区减租反霸、集中部分三区干部进行“三反”运动等章节的撰写整理,都是当年历史的再现。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原国民党少将代旅长麦宗禹,在王震将军的关怀下,于1978年底举家搬到兵团石河子干休所居住。之后,他撰写了《国民党陆军一师四团参加淞沪战役回顾》、《金山采金》、《王震将军和我》,并翻译了英国故事《灰姑娘》,此文被收入《金山新绿》一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江硕朋是黄埔军校第十四期学生。他从1984 年退休后至今25 年里,先后受聘于新疆师范大学、中医学院、乌鲁木齐教育学院、兵团电大、科委、科协、农科院等单位教授英语,享受教授待遇。他站三尺讲台,育四方学子,对于解惑授业乐此不疲,培育出了400多名英语教师和科技人员,其中有很多已出国留学或成为硕士、博士、教授。他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译成30多万字的英文读本,向世界展示了新疆的社会发展和建设成果,另有译本匈
牙利《汽车手册》(40万字)、《沙漠作战战术》(20万字)。同时,他在《农业科技》1981年到1982年各期中发表了《生态平衡》等7篇译文约3万多字。《中国科技翻译家辞典》将其收编为当代科技翻译家,专列条目介绍。
四、精神传承
为了使黄埔精神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好地得到发扬光大,在兵团党委的关心和支持下,2008年7月,我们开展了在兵团工作的黄埔同学“黄埔情、兵团情”系列活动。我们分别在兵团农一师(阿克苏市)和农八师(石河子市)相继召开了南疆片区和北疆片区座谈会。来自农一师、农二师、农三师、农四师、农七师、农八师、农十师、建工师、兵团直属单位的黄埔老人代表及其后代和领队人员、新闻工作者12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兵团党委常委、副司令员哈尼巴提·沙布开,黄埔军校同学会(总会)副秘书长王安南,自治区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孙钢,兵团党委、兵团办公厅副秘书长阿布力孜·尼牙孜,以及兵团党委统战部和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
哈尼巴提·沙布开在座谈会上肯定了在兵团工作的黄埔同学及其二代为祖国统一大业和兵团建设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强调说:兵团黄埔同学是兵团事业的开创者、建设者,在兵团的创立、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笔宝贵财富,党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兵团不会忘记他们的功绩,希望黄埔老人要保重身体继续发挥余热,黄埔二代要勇于奉献、传承精神,在黄埔情、兵团情的维系下,继续投身兵团屯垦戍边伟大事业,用勤劳的双手共同建设美好的明天。他同时指出:黄埔同学会要加强黄埔后代工作,一定要打破思想禁锢,在黄埔同学年纪越来越大、人数越来越少的情况下,充分利用“黄埔军校”这一情感平台,进一步加强、拓宽对台工作,各级党委及统战部门要提高对做好黄埔同学工作的认识,为黄埔同学搞好服务。
黄埔军校同学(总会)副秘书长王安南同志充分肯定了兵团黄埔同学在国家建设发展历程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希望兵团黄埔老人继续利用联系海内外广泛的优势、发挥余热、多做贡献。
在黄埔同学片会会议上,自治区黄埔同学会会长师景岳,副会长慈百兴,黄埔同学艾力木·毛拉也夫、孙仁嘉、胡志平,以及黄埔二代王明义等分别发了言,他们畅谈“黄埔情、兵团情”,畅谈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和发挥余热的感想、体会,并就兵团黄埔同学在加强海内外联系、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提出了意见。与会黄埔老人一致表示,要继续发挥余热,为兵团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祖国的完全统一竭尽心力。
在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发展壮大兵团作为第一要务,拓展了兵团统一战线工作领域,加强了弘扬黄埔精神工作。我们除了重要节日慰问看望在兵团工作的黄埔老人以外,于1995年出版了反映新疆“9.25”和平起义的《投向真理的将士们》(计36万字);于2003年12月出版了《肝胆篇》(计30万字),并以《人物小传》的形式,把陈德法、罗汝正、徐鼎威、王信文等14名新疆“9.25”和平起义中的黄埔少将录入本书;于2007年8月出版了《功在千秋》(计20万字),收入了师景岳、岳奉恩等多名黄埔老人的文章,其中内容更加详实地反映了1949年新疆“9.25”起义和兵团创业守边的历史事实。在黄埔军校建校83周年前夕,兵团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为表彰垦区各族黄埔同学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于2007年7月召开会议,对黄埔同学会活动积极分子邓重修、任凤卓等10位老人进行了表彰。为了纪念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2008年以来,我们组织兵团健在的黄埔老人及其亲属撰写回忆录,已征集58篇,将于今年编辑出书。该书将真实再现黄埔同学投身黄埔、参加和平起义、献身兵团事业、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及发挥余热的动人故事,以昭示后人传承黄埔精神和兵团精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