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四期  > 正文

游华东记略(续)

日期:2009-07-14 08:4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台湾)李兴才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台湾)李兴才

 

普陀寺院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道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在佛教信徒中,以拜观世音菩萨的最多,尤其是女性信众。因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千手千眼、无所不能、有求必应也。

  普陀山,是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位于此岛东南部的海域,称“莲花洋”,无风也起浪,古人曾有渔歌咏唱:“莲花洋里风浪大,无风海上起莲花;一朵莲花开十里,花瓣尖尖像狼牙。”我们于早7点半登上可乘百人的快艇,只花了70分钟便安抵普陀码头,风平浪静,莲花无波,领队李美玲小姐为同仁准备的晕船药,无人问津。

  普陀山上主要有三寺一院,即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不肯去观音院,还有八十八庵,在历史上香火鼎盛时期,有僧尼三千多人,现有一千多人及居民三千多人,真所谓:“有宅皆寺院,遇人即僧侣”,俨然是一个佛徒的世界。整个普陀山风景区,以普济寺为中心点,称为前寺景区;在普济寺北面的法雨寺、千步沙、潮音洞、九龙壁、不肯去观音院等,称后寺景区。至于慧济寺,在佛顶山上,现设有索道缆车供游客上下,另成一区。

  在普陀山建寺,始于五代,扩建于宋朝。其中普济寺是第一大寺,也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称“宝陀观音寺”,现存的普济寺,是清康熙、雍正年间重建的,寺在苍松翠柏之间,沿中轴线依次建有御碑殿、天王殿、大圆通殿、藏经楼、方丈殿等。“圆通宝殿”巍峨宏伟,高20多公尺,面宽40多公尺,殿中正供奉观音像,身高6公尺有余,妙相庄严,观照自若安祥,两侧分列32应身像(男、女、老、少,人、神诸像),表情细腻生动。

  由普济寺沿路北上,至第二大寺——法雨寺,途中有“仙人井”,相传西汉梅福、东晋葛洪均曾在此炼丹。法雨寺位于千步沙北端的光熙峰下,依山而建于明万历八年,全寺共6层台基,原称后寺。山门上有康熙御题“天花法雨”,因改今名。经天王殿、玉佛殿进入观音殿,殿穹九龙藻井是法雨寺的独特景观,雕刻精美,因此又称九龙殿,乃由南京明故宫迁建于此。殿外的石雕龙壁是中国四大九龙壁之一,九龙仪态特殊,异于其他三座琉璃九龙壁。

  据《历代山志》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请观音像回国,船经普陀山海面受风浪所阻,卜卦以为菩萨不肯东去日本,便靠岸留下佛像,由一张姓居民供奉,是为普陀山开山供佛之始。后来不断扩展,因称为“不肯去观音院”。院对面海边有“潮音洞”,曾有信徒燃指跳岩舍身,明代立“禁止舍身燃指”碑。

  慧济寺在佛顶山上,又称佛顶山寺,海拔290公尺,原为一石亭,明代有僧人慧圆创慧济庵,至清乾隆58年始建圆通殿、玉泉殿、大悲楼等,扩庵为寺。光绪30年,文正和尚增建成现在的巨刹,真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还有佛光普照的奇景。寺门西侧,有“鹅耳枥树”,也是普陀三宝之一,树干呈斑驳灰白色,从树干处迸出双枝,作90度转向,形态酷似龙凤,十分奇特。我们乘缆车上下眺望,海景尽收眼底,气象万千。有人评“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则推普陀。”其景观之美,可以想见。游罢普陀,带走一身佛香缭绕,耳根充满诵经乐曲与木鱼之声,似乎融入了佛国的氛围之中。

天台雁荡

  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东接宁海和三门,西靠盘安,南近仙居和临海,北面新昌,海拔平均500公尺以上,属于仙霞岭的分支。主峰华顶山,高 1100公尺,因地形斜向台地,称为“登天之台”,故名天台山,乃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道教南宗的祖庭和济公活佛的故乡,以“佛宗道源,山水灵秀”著称。天台山总面积187平方公里,分为13个景区,有赤城、国清、桃园、寒山湖、琼台……等等,我们因时间关系,仅游览了国清寺和赤城山。国清寺依山势建于五峰层叠的环山之中,层层递高,建筑群对称而灵活自如,气势不凡。城关之外有一高60公尺的隋代高塔,“雁塔高出青嶂”,直到国清寺南大门的木鱼山下,方能窥见塔身全貌。园内植有隋梅一株,已越千年,迄今仍年年结子,傍有梅亭一座。

  赤城山,亦称火烧山,乃天台山中唯一的丹霞地貌景观,远看真像一座城堡,“应与众山同一色,敢于平地拔千仞”。山上有天然洞穴18处,呈上、中、下三层排列,分别供奉着济公和尚的各种造型塑像百余座,个个栩栩如生。这里还立有“建文帝度岁处”石碑。

  久闻雁荡山有三绝,即灵峰、灵岩、大龙湫。元代文学家李孝光说:“峭刻瑰丽,莫若灵峰;雄壮浑庞,莫若灵岩,”一语道尽二灵在审美上的差别。以灵岩古刹为中心,后有屏霞嶂,左右天柱,展旗二崖对峙,壁立千仞,因浑庞而生肃穆,人处其中,顿觉万虑俱息。灵峰使人情思飞动,灵岩则使人心境沉静。大龙湫即大瀑布,位于谷底连云嶂,水从卷壁中凌空而下,落差约200公尺,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大龙湫因季节及晴雨而变化多彩多姿,可惜我们来访时适值枯水时节。

  人说雁荡美在灵峰夜景,以奇峰异洞为主要特色,尤以夜景取胜,移星换形,变化多端,如夫妻峰、犀牛望月峰等。我未随年轻的同伴们摸黑前往欣赏,但在白天看过奇人攀岩急降、在两山之间作高空滑索表演,亦叹为观止。

绍兴沈园

  绍兴是古今名城,名山胜水极多,如会稽山、东湖、鉴湖、大禹陵、越王陵、宋六陵、文种墓、大舜庙、兰亭、沈园等,还有王阳明、秋瑾、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等名人故居。我四年前曾游过大禹陵和东湖,此次与友人再来,行程中的新景点对我来说,只有沈园一处。

  沈园在绍兴城东南隅的鲁迅路与延安路之间,面积有57亩,分为北苑、南苑、东苑三个景区。我们游的沈园,属北苑古迹区,园内的葫芦池、水井、土阜,都是南宋越州沈氏私园时的原物。1985年,为了修复宋代的沈园,考古学家发现了六朝的古井、唐宋的建筑、明代的水池和瓦当、滴水、脊稀、湖石等遗址、遗物,因而仿建了双桂堂、冷翠亭、孤鹤轩、问梅槛、断云石、诗境石、半壁亭、如故亭、八咏楼、闲云亭,并恢复了《钗头凤》题词壁等。但现今能吸引来游客的,主要是题词壁。

  南宋沈园主人,每年春季,均开放让乡里父老入园游玩,文人名流则经常入园会友。陆游(陆放翁)双十年华时,英俊年少,诗才横溢,与美丽多情的表妹唐琬结婚,唐琬也是才女,和陆游兴趣相投,琴瑟和谐,常品酒吟诗,但三年来未弄璋瓦,陆游又在礼部会试时被黜,陆母以唐琬“放任”丈夫、“惰于学”、“不吉”(陆父病故、无生养)等罪名,逼迫离婚。后来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陆游的表弟赵士程为妻。4年后的春天,陆游在沈园与唐琬、赵士程夫妇不期而遇,陆、赵既是表兄弟,自然要打招呼。后陆游酒入愁肠,便在粉墙上题写了那首著名的《钗头凤》词,讲述了他和唐琬的爱情悲剧,双调以“错、错、错”、“莫、莫、莫”作结,十分感人。唐琬随夫回家后百感交集,也和了一首词,但深藏不露,自此郁郁成病,三个月后即逝世。唐琬死后,由婢女清理出遗物中的这首词,也是以《钗头凤》双调,用“难、难、难!瞒、瞒、瞒”作结,抱恨终身。

  陆游传世的诗词约万首,除爱国诗词外,很多题材均为追忆沈园和对唐琬表达忏悔和负疚之情。后人遂将这两首《钗头凤》一并刻石嵌于沈园墙上,八百多年来,倾倒过无数才子佳人,成了千古名作,沈园亦成了千古名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