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四期  > 正文

智慧的禅宗

日期:2009-07-14 08:5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心

 

  中国佛教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寺院林立,从教者众,而且出现了许多教派,诸如,天台宗、惟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等。然而,除禅宗外,其它各派(不包括密教的藏传部分)在唐武宗灭佛运动后都逐渐衰微,或一蹶不振,或永远消失,只有禅宗不断发展壮大,逐渐获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在唐中叶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即是以禅宗为其标志,禅宗甚至成了中国佛教的同义语,这种状况一直贯穿宋元明清历代。

  这是为什么呢?禅宗是一个什么样的教派呢?

  简单地说,禅宗是一个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渊源于印度佛教而形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是中国特色的宗教。禅宗的宗经——《坛经》,也是惟一一部不以佛陀之名讲道的经典,记录的是中国和尚自己的传道原则和方法。

  据佛教传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说法”,但他实际上没有说一句话,只是手持一枝金色菠萝花向与会大众展示。当时在座弟子对此都迷惑不解,只有站在他身旁的摩诃迦叶默然神会,破颜微笑。释迦牟尼知道迦叶可以担负重任,于是当众宣布,将“正法眼藏”(普照一切的根本佛法)付嘱迦叶。这种说法具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很精辟地暗示了禅的精髓。释迦传与迦叶的就是“禅”。禅是静虑之意,又叫思维修。参禅就是悟心,悟心就是见性,见性就是成佛,成佛也就是大觉悟、大智慧,而这一切是语言无法表述的。

  后来的禅宗认为,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要弟子们领会佛教的根本精神,迦叶破颜微笑则是暗示他得了佛的思想精髓,因而,迦叶也就被列为禅宗在印度的第一代祖师,迦叶下传至第二十八代祖菩提达摩。达摩在我国南朝时来到中国,开始在中国传法,因而他被认为是禅宗在中国的祖师。继他之后,禅宗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这其间,禅宗较之其它佛教派别并不突出。而在五祖弘忍门下,出了两个高徒:神秀和慧能,五祖传衣钵以慧能,正是得了衣钵的慧能,改变了禅宗的地位,也改变了佛教在中国的状态。

  弘忍晚年欲传衣钵,让弟子们各出一偈以证心意,神秀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而慧能则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见解更深,于是传位给慧能。慧能得衣钵便回到南方,从此,禅宗分裂为南北两派。南派以慧能为首,北派以神秀为首。神秀系统的北宗禅在“安史之乱”前达到鼎盛,一直是禅宗的主流,深得朝庭推崇。后来慧能弟子神会北上宣传南宗禅宗旨,逐渐使南宗禅演变为禅宗主流。

  慧能禅之所以能战胜神秀禅,其根本原因是它更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

  北宗禅主张循序渐进,通过抑制身心活动,断除一切妄念,灭尽所在有想,最后达到解脱。这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强调渐修的禅法,它与印度禅学仍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慧能则从般若性空的角度指出,客观世界本来就是空,无所谓矛盾差别,因而也就不存在断恶去染的问题。为此,他不仅否定了传统形式的坐禅,而且对“禅”作出全新的解释。认为,禅不应该拘泥于外在的形式,关健在于内心的体验领悟。

  慧能又把“顿悟”看作成佛的根本,以此与神秀的“渐修”加以区别。所谓“顿悟”是指刹那间觉悟自己所具有的佛性,不用积累而突然达到佛的境界。“顿悟成佛”说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道路,具有十分深远的宗教意义。禅宗能够达到与印度佛教传统分庭抗礼的地步,正是这一顿悟成佛法。既然成佛只在“一念”之际,只是对“自有本性”的刹那直觉体悟,那么,传统佛教主张的读经、念佛、坐禅等一系列具体修行,也就没有必要了。禅宗破坏了传统佛教寺院生活的固有特色,引导僧侣与中国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从而增强了自身的应变能力,又由于这一学说大大缩短了尘世与净土、此岸与彼岸的距离,所以为下层劳动群众的学佛提供了方便,又迎合了官僚集团以及士大夫的宗教热情。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数百年内,释迦牟尼佛及其他众多的佛始终具有神圣威严的性质的,慧能把自心等同于佛性,有力地破除了对“西方”的迷信和对“佛祖”的崇拜。慧能后,禅宗提出“离经叛道”“大胆怀疑”“独立思考”的口号,进一步摆脱印度佛教繁琐神学理论和宗教礼仪,与此同时,却和中国传统思想融为一体。在这一过程中,先秦庄子的虚无主义以及对精神自由的执著追求,魏晋玄学的“提意忘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纯任自然的生活态度,都曾对禅宗予以重大的影响。

  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禅宗纯粹是中国的产物,它的真正创始人是慧能, 慧能主张的“见性成佛”的法门,成为中国禅宗的真正源头。因为佛教传统上把达摩当作中国禅宗始祖,到慧能共传六代,所以慧能通常也被称作“六祖”。慧能的说法内容由门人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后世流传十分广泛的《坛经》,也叫《六祖坛经》。

  禅宗的成熟和昌盛自六祖始,其座下弟子甚众,从而将禅宗进一步发扬光大。慧能之后,禅宗演化为五门宗派,从慧能弟子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门下分别衍化出沩仰宗、临济宗和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家禅宗,史称“五家禅”或“五宗禅”。“五家禅”的相继成立,标志着禅宗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中国佛教的特色在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北宋时,临济宗门下又分出黄龙派和杨岐派,合前五家,称“五家七宗”禅。直至今日,禅宗仍然是中国佛教的主要流派。

  禅宗的度人方法极有特色,充满智慧。在慧能看来,所谓成佛,只是思想意识、世界观的转变,只用几个动作、几句话就把禅宗一个原则说透了。由此发端,后世禅宗纷纷仿效,以各种比喻、隐语、动作等来表示自己对禅的独特见解,从而留下许多看似荒诞不经的禅宗“机锋”“话头”“公案”,并进而发展为棒喝齐施、焚烧佛像,呵佛骂祖的放浪举止。禅宗风格的激烈、自由、奔放、豁达,显示出全盛时期的鲜明特色,历代禅宗大德们的行径也是禅宗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禅宗迎合了中国人追求精神解放和心灵自由的需求,不像其它宗派那样信奉一部佛经,对之作咬文嚼字的研究,而是不信奉一切佛经,它认为一个人的心就是佛,从一个人的心中直接发出的声音,比任何经典都有权威。从而标举“不立文字”“众生皆有佛性”“见性成佛”这样一种“平常心是道”的实践性哲理,让普通人在平凡事中体会宇宙的真谛。

  由于顺应了中国民众的信仰需求,禅宗形成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佛教其他各家却相继走向衰落。然而,宋以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加强以及更深思想的出现,禅宗转而热衷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调和,也开始失去原来的特色。尽管如此,禅宗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为历代官僚士大夫所向往。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大诗人、大学者、大政治家以及哲学家、大画家和书法家,都深受禅学薰陶,热衷于参禅学佛,与禅僧相互激扬酬唱,书信、偈颂往还,成为“方外道友”,留下许多历史佳话。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