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四期  > 正文

黄埔风云(二十二)

日期:2009-07-14 08:5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昌华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昌华

 

第五十二章  众叛亲离   蒋介石逃离大陆

  话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打过长江后,势如破竹,追歼残敌。第二、三野战军于1949年5月解放杭州、上海、南昌、武汉,10月解放广州,11月解放贵阳、重庆,直逼成都。西北第一野战军进军兰州、银川。大半个中国已飘扬着五星红旗。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西南,企图部署“川西决战”。

  12月4日,蒋介石在成都北较场黄埔军校校本部黄埔楼,接待美联社记者慕沙,发表谈话:“余此次应李代总统之邀入川,正值共军渗入川东,陪都危急,余亟愿李代总统急返中枢,共挽危局,而李代总统却决意出国。余为国民一分子,并负领导国民革命之责任,唯有竭尽一切力量,不避任何艰险,协助政府,与大陆军民共同奋斗。”

  12月7日,形势不妙。蒋作出决定:“命令政府迁往台北,并在西昌设大本营,统率陆海空军,在大陆作战。”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广州,再迁重庆,迁成都,如今不得不迁台北。

  12月9日,冬日天短,3处来电向蒋汇报了令他“痛心不已”的消息。宜宾来电:国民党二十二兵团司令官兼七十二军中将军长郭汝瑰(黄埔五期)率3个师投共;昆明来电:云南省主席卢汉宣布投共,张群、李弥、余程万等被扣;彭县来电:西康省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宣布投共,所属二十四军、九十五军在郫县、彭县、大邑、灌县一带集结待命。

  整个下午,黄埔楼内一片混乱。蒋介石闭目坐在沙发上沉思,他已没有力气站起来,也没有力气说话。戎马生涯几十年,从黄埔建军,东征北伐,抗日战争,胜利的光彩似乎就在昨日。然而,从抗战胜利到今天,仅仅三年多,国民党军就败得一塌糊涂,输得精光。他带着

这样的命运去写历史,是何其痛苦和难堪啊!他吩咐副官党春明,通知胡宗南速来黄埔楼。一连催了三次,胡宗南、王陵基终于来了。前两天,他通知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前来。可是这三人始终没有进黄埔楼,蒋心中起疑。对于1936年12月12日这个日子,他永世难忘,再也不能重蹈覆辙。于是,他对着儿子蒋经国异常平静地说:“经国,准备一下,咱们明天也该走了。”

  12月10日下午2时,蒋介石偕蒋经国、俞济时、谷正纲、沈昌焕、曹圣芬乘坐轿车,从北较场军校大门风驰电挚驶向成都北郊凤凰机场,在“中美”号专机发动后,他们次第登上飞机。胡宗南、王陵基乘车赶来。蒋介石与他俩一一握手,说:“拜托了,胡长官,王主席!”然后转身进入机舱。用蒋介石的话说:“俯视眼底大陆河山,心中怆然。”

  12月10日下午6时20分,飞机在台北机场降落。蒋介石离开大陆后,再也没有回来。

  黄埔军校从广州黄埔岛办起,即1924年6月至1930年9月,办了一至五期,毕业学生7390人;第六期毕业学生718人;第七期毕业学生666人。在黄埔时期共毕业学生8774人。

  从1928年3月在南京建校,至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南京时期。10年间共办了8期,从第六期至第十三期,共毕业学生7381人。此时军校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是黄埔军校的继续。1937年11月再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黄埔军校从1937年8月迁到成都,至1949年12月,12年间共办十期,从十四期至二十三期,毕业学生31500余人。二十四期招生入伍,未及训练,就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黄埔军校从1924年建校起,校长一职由蒋介石担任。1946年1月,中央军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47年7月,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的关麟征继任;1949年9月,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的张耀明担任。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实际负责军校工作的是教育长。当过教育长的有方鼎英、张治中、陈继承、万耀煌、关麟征、吴允周等人。

  抗战期间,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设有9个分校,计有洛阳分校(一分校)、武汉分校(二分校,后迁武冈)、成都分校(三分校)、广州分校(四分校)、昆明分校(五分校)、南宁分校(六分校)、西安分校(七分校)、均县分校(八分校)、新疆分校(九分校)。另外在陕西宝鸡设有特种兵联合分校。抗战胜利后,各分校撤销。

  另外,为轮训野战部队的行伍军官,还举办各种短训班。如高等教育班、军官训练班、战术研究班、典范令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游击干部训练班、技术研究班等。

  1949年12月,张耀明、吴允周赴台。在校的教育处长李永中、训导处长(即政治部主任)吴起舞、特科总队总队长肖平波、二十四期总队长徐幼常等,率领全校师生13500余人在成都附近起义加入解放军。

第五十三章  论功行赏   黄埔将帅授军衔

  1955年2月8日,全国人大一届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于195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军衔制度。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一辆辆小轿车开进中南海,停在怀仁堂前的广场上。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等都穿着海蓝色元帅服,精神抖擞地走下车来,笑容满面地相互打招呼。“我们的总司令来了!”陈毅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高声地喊道。朱德双手抱拳:“各位早来了!”然后步入休息室。陈毅爱开玩笑,走到朱老总面前,上下打量一番说:“老总呀,穿起这身行头好漂亮哟!比起在南昌起义时还年轻嘛!”提起南昌,大家想起叶挺。陈毅说:“要是叶挺还活着,新四军里就应该有两个元帅!”周恩来身穿灰色中山装,大步走进休息室,非常高兴地说:“大家都穿上了新衣服,祝贺大家!”。叶剑英拱手相迎。贺龙真诚地说:“我们的周副主席也应该授衔嘛!”周恩来笑着摆摆手,说:“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嘛!”

  下午5时正,毛泽东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微笑而慈祥地第一个走上主席台,和台下的人们招了招手。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随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彭真、李维汉、陈叔通、陈云、彭德怀、邓小平、邓子恢、贺龙、陈毅、乌兰夫、李富春、李先念等领导人相继走上主席台。

  全国人大常委会典礼局局长余心清宣布授衔典礼开始。奏国歌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真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亲手把元帅军衔的命令状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分别授予在中国工农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有功人员、在解放战争时期直接领导原国民党军队起义的有功人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以及对和平解放西藏地区的有功人员。这次被授予元帅军衔的有10人、大将10人、上将57人、中将175人,少将800人。将军军衔由国务院举行授衔典礼,习仲勋宣读命令,周恩来把将军军衔的命令分别颁发给粟裕等在京的将官。随后,各大军区也分别举行授衔仪式。

  授予元帅军衔的黄埔军校师生有:林彪、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授予大将军衔的黄埔军校师生有:陈赓、罗瑞卿、许光达。

  授予上将军衔的黄埔军校师生有:周士第、陈明仁、陈奇涵、萧克、张宗逊、宋时轮、杨至成、郭天民、陈伯钧、陈士榘。

  授予中将军衔的黄埔军校师生有:彭明治、阎揆要、曾泽生、常乾坤、韩练成、唐天际、倪志亮、郭化若、谭希林、王诤、莫文骅、何德全。

  授予少将军衔的黄埔军校师生有:戴正华、袁也烈、魏镇、曹广化、李逸民、方之中、洪水、白天、廖运周、周文在、张开荆、张希钦、陈锐霆、王兴纲、王启明、陶汉章、张学思、高存信。

  当时一部分黄埔师生已转入地方工作,没有参加授衔。如李运昌、程子华、陶铸、王世英、成仿吾、刘型、袁仲贤、雷经天等。

  战争年代,黄埔军校共产党员师生为革命牺牲的如熊雄、金佛庄、鲁易、毛泽覃、孙炳文、项英、恽代英、肖楚女、蔡申熙、曹渊、董朗、黄锦辉、蒋先云、李之龙、彭干臣、王尔琢、吴展、许继慎、宣侠父、卢德铭、周逸群、姜镜堂、吴光浩、肖仁鹄、熊受暄、朱云卿、段德昌、李鸣珂、刘志丹、唐赤英、伍中豪、左权、唐澍、孙德清、冯达飞、邓萍、杨林、袁国平、曾中生、赵尚志、潘忠汝、赵一曼、段玉林、宋绮云、周维炯、黄公略、叶挺等。他们如果活着,都应当之无愧地进入将军行列。

  在授衔的那天,由于刘伯承、林彪因病在青岛疗养,没有参加授衔仪式,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对包括当时未授军衔的一大批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给以高度评价,经中央军委研究,确定36位军事家称号。他们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叶挺、杨尚昆、李先念、粟裕、徐海东、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

  在这36位军事家中,周恩来、陈毅、林彪、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陈赓、罗瑞卿、许光达、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黄公略、刘志丹等16位是黄埔军校师生,几乎占了二分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一所学校培养出如此众多的政治、军事精英分子,实为罕见。(未完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