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五期  > 正文

基督教在中国(一)

日期:2009-09-08 14:5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吴心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吴心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演化为东、西两大派系。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教会为首,与西部的罗马对峙,自称“正教”,亦称东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各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至16世纪,罗马公教内部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并又陆续分化出脱离罗马的其它许多宗教。这些新教各派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

  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旧约》就是犹太教的《圣经》,被基督教全部接受并作出新的解释。《新约》各卷形成于公元1-2世纪。《旧约》强调“律法”,以“公义”为本,《新约》强调“救赎”,以“慈爱”为本。基督教各派都承认《新旧约圣经》全由上帝默示写成,是上帝的启示,具有最高的权威,系基督教信仰的依据,为宣传教义和教徒行为的标准。

  基督教各派共同信仰的基本教义有:1、信仰上帝创造并主宰世界。2、信仰耶稣是救世主。3、信仰“圣灵”运行在世界和人类心中,使人知罪、悔改、成圣。4、相信教会是基督所建立的并由上帝“选民”组成的团体,从使徒传下来,具有圣洁性和普世性,在世界上负有宣传福音的使命。5、相信人是上帝“按自己的形象”所造,由身体和灵魂组成,在万物中居于最高地位,但因背离上帝而陷于罪恶之中,不能自救,唯有信靠基督才能蒙救称义,获得永生。基督教因其信奉的教义而具有很强的传教目的,这使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途径不同于其他宗教。

  基督教在中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以来曾经四次传入中国,前三次受挫,只是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败和解体,凭借帝国主义的支持,才得以渗入我国城乡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

基督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唐代的景教

  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一支,是基督教的“异端”聂斯托利派,在7世纪中叶进入中国内地,当时是中国的唐朝。但是,在17世纪以前,无人知道基督教在唐朝时已传入中国。明天启三年(1623),西安西南的盩厔(zhouzhi)(今陕西省周至县)出土了一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告诉人们,基督教聂斯托利派的教士在唐贞观九年(635)来到中国。这块碑现存西安陕西省博物馆。碑额作《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颂并序》,在中国史籍中,大秦原指罗马帝国全境,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则称东罗马帝国。景教自称大秦本教,是指其教发源于东罗马帝国的叙利亚地区。碑文共32行,1780字,分序文和颂词两部分。序文记述了景教自主教阿罗本来华后,在唐朝太宗、高宗、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诸帝优待下的发展经过。颂词是对六位皇帝的赞颂。碑文作者景净是景教教士,教名亚当,曾任“中国教父”、“乡主教”、“长老”等。其祖父是从巴尔赫(今阿富汗北部)来中国的景教教士。其父是景教“白衣”教士,在肃宗、代宗、德宗时效力朝廷,曾出任郭子仪的副使,在平定安史之乱中起过重要作用。景净可能自幼长在中国,接受过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景教碑出土后隔了将近300年,在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中又发现了七种有关唐朝景教的文献。这些文献和景教碑证明,早在1300多年前基督教曾经传入中国,并且在唐朝活跃过250年之久。

  据文献载,唐贞观九年(635)景教大主教阿罗本来到京都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礼遇。唐高宗时,景教有极大的发展,据碑文言,当时在100座城市建有景教寺。后在武后临朝称制到唐睿宗返位期间,景教受到佛教的排挤和攻击,在变幻不定的宫廷政治中失去支持,一度衰落。唐玄宗即位后,实行对各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政策,景教不断派教士来华朝贡,取悦唐皇,卓有成效,景教在华的传教活动在其时达到高潮。

  景教之名何时开始使用,至今不得知。太宗时曾称“经教”,玄宗时称“波斯经教”。唐代流行的称呼还有大秦教和弥尸阿教。直至德宗建中二年(781)建景教碑时“景教”这个名称才在碑文中出现。

  景教在中国采取的是取得皇室显贵支持的方式,主要在上流社会发展,这似乎成了这一教派在中国发展的模式,此后的几次传入基本如此,缺乏广大的社会基础,在佛教、道教的竞争下,传教活动进展极其有限。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诏灭佛,景教同时被禁,仅过两年,唐宣宗收回“灭教”令,佛教再度复兴,景教却一蹶不振,从此在中国内地绝迹。五代及宋朝在中国史籍中,再也见不到有关景教的记载。

  景教在唐朝的存在是一个历史事实,自阿罗本主教从波斯来到长安,唐太宗正式下令准许建寺传教,基督教接连得到唐朝六代皇帝的优待,前后活跃200多年,最后,由于唐武宗“灭佛”,景教受牵连,基督教在中国第一次传教以失败告终。

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元代的也里可温

  基督教在元代再次进入中国广大地区,并复盛一时。元时入华的基督教分为两支,一支即继续流行于中亚、蒙古诸地的唐代习称的景教,另一支是罗马天主教会派遣来华传教的方济各会修士。

  元朝建立后,景教随蒙古族的入主中原,再度在中原地区各地传播。自成吉思汗以来,元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一视同仁,皆为我用”的政策。因此,虽然有佛教和道教的竞争、排挤,但有统治者的支持,景教仍然成为全国流行的宗教,传教足迹遍及全国。

  1260年,马可·波罗来华,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召见。忽必烈请马可· 波罗带信给罗马教皇,正式提出请教皇派传教士来华的请求。1289年,意大利传教士孟高维诺来华,受到元成宗礼遇,并获准在中国传教,从传教意义而言,孟高维诺是天主教在中国开辟教区的第一人。至1328年,天主教信徒在中国已达3万人。

  元朝蒙古人统称景教徒和天主教徒为“也里可温”,也里可温意为“长老”,是对教士的尊称。在元代,也里可温始终备受尊崇,在元朝的诏令中,也里可温常常列在僧、道之后,社会地位和影响仅次于佛、道两教。在统治者的庇护和支持下,景教一度在全国设有也里可温掌教司(主教座堂)72所,天主教也建立了大都和泉州教区。

  但是,基督教作为一种以传教为主要目的的外来宗教,要成功地植根和传播于中华大地,必须适应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需要,可当时的教徒大都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和色目人,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并没有真正扎下根来,仅仅依附于蒙元政治势力,浮在社会表层。因此,它随着蒙元帝国的兴盛而发展,跟着蒙元帝国的覆灭而绝迹。(待续)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