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五期  > 正文

风雨不减凌云志 甘为春泥更护花

日期:2009-09-09 08:13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王晓蓓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黄埔军校同学会    先进会员王大力

 

王晓蓓

  在风景如画的文君故里——四川省邛崃市,有这样一位广受尊敬与赞誉的黄埔同学:他勤于耕耘、默默奉献,在教育战线上呕心沥血30余个春秋;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为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竭智尽力;他热心黄埔事业,积极开展联络宣传工作,为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殚精竭虑,奋斗不息……他,就是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邛崃市黄埔联络组组长、邛崃市政协委员、黄埔二十三期学生王大力。

  在邛崃这片文风深厚的土地上,王大力博览群书,自幼便对中国语言文字产生了浓浓的兴趣。读小学、初中时,他便在自家楼上办起了少儿图书室,高中时还在成都《民风报》上发表了处女作。1949年他随军校集体起义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学习,参加成渝铁路建设;1953年入朝参战,任随军记者;1955年回国后,在家乡邛崃任教,先后在邛崃二中、一中任语文教师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休。

  在他近30年的园丁生涯中,敬业、尽心是所有人对他的评价。他热爱教育工作,勤恳踏实,兢兢业业,满腔热忱地投身到三尺讲台上。相对于科班出身的教师,他的人生阅历更为丰富,善于把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学风格生动、活泼,富有激情,教法灵活,而且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学生们对他的授课印象深刻,很感兴趣。他所教班级的语文考试成绩,无论会考还是毕业考试,都名列全县第一。几十年过去了,学生们开同学会请他参加或是到他家中看望时,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总有王老师当年上课的情景。一次,王大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教过的两位学生在街上见到他,记忆犹新地提到:“王老师,还记得当年您教我们《泥瓦匠》这首诗歌时,朗诵到最后一句‘东家吃米,我吃糠’时,咬牙切齿,还在讲桌上猛一拍,把劳动人民不堪忍受剥削的愤懑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至今还回味无穷。”一位考入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在给王大力的信中写道:“是您教我们的语文课,让我从此爱上了语文,选择了中文专业,毕业后也要像您一样教书育人。”有的学生当了老师后,每逢上公开课,还常到他家中来请他辅导写教案,研讨教学方法。

  囿于黄埔身份,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先进、优秀等荣誉从来与他无缘,但学校领导、教职工和机关干部都争着把子女往他班上送。即使在“文革”时期一片混乱时,不光他教过的学生,外班也没有一个学生出来批斗他,而且在暗中多加保护。从邛崃一中退休后,因其教学质量有口皆碑,他还先后被邛崃市弘德学校、成都市公关旅游学校聘请,从事教学和校务管理工作,深受好评,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

  在多年的园丁生涯中,王大力深切感受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祖国的未来至关重要。在认真搞好课堂教学之余,他还发挥自己文字基础扎实、经历丰富的优势,笔耕不辍,孜孜不倦地进行业余文学创作。早在1955年,他就完成了中篇小说《儿童团的故事》,被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看中;1960年,又编写了连环画脚本《鲤鱼跳龙门》,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一眼相中;1963年,他所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争夺阵地》,把培养教育好青少年一代提高到与资产阶级争夺阵地的高度来理解,先后受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总编部、《人民日报》文艺理论部等有关部门的肯定,还得到国家文化部和中央宣传部的认可,推荐给上海天马制片厂准备拍摄。可惜在对作者政审时,因为出身黄埔,这些浸透了作者心血的作品统统被打入另册,无法与读者见面。面对挫折,王大力并不气馁,更不抱怨,而是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劲头继续他的学习、采风和创作之路。

  2005年,他在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仅0.1的情况下,从自己多年来创作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365首儿歌编成《细雨集》,意在从小施教,从幼育起,寓教于乐,用生动有趣、顺口易说、幼儿喜闻乐唱、愿诵的儿歌去培养教育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他在卷首写道:“百年树木,十年树人。树木先育苗,树人先育儿。人之初,性本善。一张白纸,纯洁无瑕,从小施教,从幼育起,至关重要。”从中深刻体现了他始终坚持育人强国的创作动机,浸透了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他还自费将儿歌集打印成册,分送邛崃市委统战部、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图书馆等单位和个人,社会反响极好。市图书馆特此发给他荣誉证书,盛赞其行为“惠及桑梓”,市志办在修列市志时还专门选录了其中的几首代表作。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几年来,王大力不顾年高,一直在多方奔走,积极筹划着与出版社合作,希望能早日将这本儿歌集正式出版发行,以期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奉献社会。

  作为黄埔学子,王大力对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可谓是殚精竭虑。为筹建成立邛崃市黄埔联络组,他顶着炎炎烈日,逐家逐人了解、登记同学情况,帮助大家消除思想顾虑。自1996年联络组成立后,他一直担任组长至今,付出了大量心血。为帮助同学和家属落实政策,他主动为他们赶写材料,还多次到有关部门陈述请求,力争早日妥善解决问题;组内一位同学因儿子下岗、媳妇离婚后留给他一个小孙女,生活负担加重,心情郁闷。王大力不仅多次登门开导安慰他,还想方设法推荐他儿子到有关单位再就业,以解燃眉之急。他关爱同学的点点滴滴令大家深受感动,被誉为黄埔同学的贴心人。

  为充分发挥黄埔同学在对台工作中的特殊优势,王大力还积极主动,多方面地开展联络宣传工作。他积极支持黄埔后代工作,帮助成立了邛崃市黄埔后代联谊工作委员会,在联络组领导下,开展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丰富了黄埔工作;他不仅组织好联络组日常学习、例会活动、有关联络接待工作,还利用各种有利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如在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他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组织召开了抗战亲历报告会,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他还建议市电视台播出大型历史片《黄埔岁月》,多次为市地方志提供黄埔史料,全方位地宣传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和英雄事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受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肯定,2002年还被评为省黄埔同学会先进个人。

  同许多黄埔同学一样,王大力也曾饱尝过不公正待遇,生活并不宽裕,但他依然有一颗爱国爱民的拳拳之心。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他在邛崃统战系统率先以黄埔联络组名义捐款1千元;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他立刻行动起来,组织捐款,短短一天联络组就募集到爱心捐款2万5千余元送到有关部门。在联络组日常工作中,他总是发动和鼓励黄埔同学、后代亲属利用自身条件,尽可能地为复员退伍军人、残疾人、五保户、困难户减免门诊费、医药费,提供免费电脑技术培训等,热心帮助弱势困难的群众。2005年他在市政协会上送交提案,建议尽快完善农村电网改造,并通过省广播电台《阳光政务》栏目,在电话上与省电力公司领导直接对话。最终使临邛镇几个村多年来用电难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几百户农民用上了安全、价廉的生活用电,清除了安全隐患,减轻了生活负担。

  闲瑕之余,王大力还喜爱根雕,从1992年起他连续创作出几十件根雕作品。他喜欢根雕不全在消遣,主要还在于励志,每件作品都要配写打油诗表达主题和作者心意。他曾为自己创作的一件根雕作品“自强龟”写下这样一首顺口溜:“甩直尾巴昂起头,迈开四肢向前冲。不要嫌我爬得慢,赛过兔子到最终。”意在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激发人们悟出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树立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做人做事信念。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我们衷心祝愿王大力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绽放出新时代的欢歌。●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