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五期  > 正文

黄埔情怀难割舍

日期:2009-09-09 08:15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湘埔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记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杨俊达

湘埔

 

  杨俊达,土家族,原籍湘西吉首,1929年出生于长沙,黄埔二十三期生。1949年11月军校毕业后,于同年12月25日随全校师生起义,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西南军政大学川西分校学习。解放后曾参加地质队在西北祁连山进行寻找镜铁矿的勘探,1958年4月回原籍安排在长沙轴承厂工作,1985年退休。



  杨俊达出身黄埔世家,父亲杨光暄是黄埔四期生,担任过二十九师八十五团团长、湖北襄阳团管区司令,1941年曾参加入缅作战;舅父陈国柱是黄埔十四期生,在震惊中外的衡阳保卫战中担任第十军参谋处炮兵科长(中校),经历了47个日日夜夜的浴血奋战。耳濡目染父辈的教诲和榜样,少年的杨俊达就树立了长大要忠诚报国的理想;高中毕业后他便投笔从戎,以身许国。其舅父自告奋勇,做了他报考黄埔军校的担保人。

  “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从此在杨俊达身上深深扎根。新中国成立后,杨俊达积极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53年初他考入地质部招干办,被调派到甘肃的地质部641勘探队,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祁连山进行野外地质勘探长达6年之久。他每天握一把铁鎚,背一个背包,跟随总工程师在岩石上敲敲打打,察看岩层颜色、走向、构成,并进行分类登记,背上满满的一袋样品带回驻地。寒来暑往,栉风沐雨,杨俊达踏遍了祁连山和镜铁山的峰峰岭岭、沟沟壑壑;在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山顶,留下过杨俊达因支气管扩张咯出的鲜血。他为后来建成的兰州白银有色冶金基地和酒泉钢铁联合企业作出了贡献。

  1958年3月杨俊达被“下放”回到原籍安排在长沙轴承厂做冲剪工,他劳动积极性强,工作认真负责,每天操作冲剪机虽然单调,但他把车间当作黄埔战士投身的另一种战场,从不觉得枯燥乏味。他因工伤被冲剪机压断了右手的两个手指,却没有向组织要求调换轻松一些的工种,虽然给工作、生活带来不便,但他一如既往,勤奋工作,兢兢业业,有时还加班加点,深受广大职工群众的敬佩和赞扬。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秋,杨俊达出席了湖南省轴承工业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获奖状,这是对他从事轴承生产20年的褒奖,也为他随后退休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88年经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批准同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杨俊达闻讯后即申请加入成了第一批会员,次年2月又应聘到省黄埔同学会机关协助工作。开始,他一头扎进了与王凯元等会员合编《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员通讯录》的工作,历时一年半。该书共收录近6000名会员的曾用名、籍贯、出生年月、军校期别、详细通讯地址和邮编;编排别具一格,全书(包括续本)共23万字,全省会员人手一册。它对于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增进团结和友谊,推动会员工作和境外联谊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省黄埔同学会机关,杨俊达主要负责信访接待及组织管理,工作中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

计报酬,默默奉献;他牢记“亲爱精诚”的校训,十分关爱黄埔同学,对来访者总是满面春风,热情接待。他尤其同情困难黄埔同学的生活境遇,对他们提出的生活问题和其他要求,只要与政策相符,即转介给有关部门协调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则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访者个个高兴而来,满意而归,普遍赞扬杨俊达黄埔情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十四期同学舒丙心远从沅陵县来长沙上访,流落街头,经浏城桥派出所与省黄埔同学会联系后,他即用单车将其接到同学会,安排好食宿并好言劝导,使其安心;次日为他买好车票送到汽车站,还再三交代嘱咐司乘人员妥善照料,将其平安送到了家门口。此事后来传开,会员们深受感动。长沙市开福区十五期同学廖季潮,因老年佝偻症背驼弯成90度角,几成残疾;又无工资收入,生活困难,孤身独处无人照料;省同学会每年要补助他好几次。每次杨老都要亲自登门把补助金送到他手中,以免去他到邮局取款之艰难。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不经意间,从杨俊达到省同学会机关至2007年离开一晃就是十几年。这期间,省同会学共发展会员5千多人,接待来访3万多人次,来信5万余件,处理各类问题6千多起(其中95%以上的问题已获得解决),补助困难同学生活费20多万元。这其中大量的繁琐事务性工作,都有杨俊达付出的辛勤劳动,他为推动省黄埔同学会工作的协调发展与和谐湖南的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聂帅的叮嘱杨俊达一刻也没有忘记。多年来,他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和极大的工作热忱,坚持不懈地做在台湾及海外亲友和黄埔同学的联络工作。舅父陈国柱1949年去台后担任凤山军校二十四至二十五期总队长,军衔至中将,曾任台军伞兵副司令,改革开放后与杨联系密切,颇多共识。1990年陈因车祸去世后,其10位遗属受杨俊达的影响,都期盼祖国能早日和平统一,至今仍经常往来于两岸。每有台湾同学返湘探亲旅游,杨俊达积极参与接待,做好争取民心的工作,充分运用“天下黄埔是一家”的感情优势,与台湾黄埔同学亲如兄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讲解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涵义及大陆的民主制度等话题,消除他们对祖国大陆的误解。杨俊达的同期同学李谷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俘后去了台湾,1981年秋回长沙探亲,终日顾虑重重,只愿与熟悉的同学接触,而不肯与政府干部见面。杨俊达将其请到自家设便宴招待,共叙同窗情谊,彻夜倾心长谈;以后又多次做工作,终于消除了他的顾虑,使他对党和大陆的认识从此产生了根本性转变。第二次他从台回湘时,还相邀二十七期同学李少白同行。两位长沙老乡兴高采烈地游览了长沙市容和一些风景名胜,亲身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感受到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杨俊达和李谷华还热情地为丧偶的李少白在长沙物色了一位对象,双方情投意合,喜结连理,后来定居台北。夫妻俩再三感谢杨俊达的关心和帮助,并表示会为反“台独”、促统一多做工作。

  进入耄耋之年的杨俊达,身患多种疾病,天天服药,仍坚持上班。他家境较好,儿孙满堂,生活无忧,家人和亲友都劝他:“你不愁吃穿,还去同学会上班干什么?何不在家乐享天伦!”但他仍割舍不掉对黄埔军校和黄埔同学的感情,诚心为黄埔同学服务,得到省同学会领导和广大黄埔同学的普遍赞场。1994年,他被评为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个人;2006年6月,黄埔军校同学会对全国93名先进会员进行了表彰,杨老名列其中;在省黄埔同学会三届四次理事会上,他被增选为理事。他在理事会上表示:“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为实践黄埔同学会的宗旨而奋斗不止!”●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