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五期  > 正文

黄埔猛将袁也烈

日期:2009-09-09 08:20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李迅

  1959年9月30日晚,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界代表欢聚一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在灯火辉煌的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内,群星璀璨。朱德委员长在前来敬酒的人群中,指着一位身材高大挺拔、身着少将军服、留着短髭的军人,风趣地笑着说:“营长同志,还记得不,你下过我的枪哩!”这位将军此时却像年轻人那样变得腼腆起来,刚想要答话,站在朱老总旁边的周恩来总理开口了:“老总,不能记仇啊,不打不成交嘛!”“不是记仇,是记住我有过这样一个好营长哩!”朱老总笑道。这位少将便是时任海军副参谋长的袁也烈。他的性格如同他的名字一样,钢烈如火。南昌起义时他确实下过朱老总的枪,误把朱老总抓起当“俘虏”。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时任叶挺部下第二十四师二团三营营长的袁也烈,奉叶挺之命,担任南昌城内东门一线的防守,负责设置掩体和路障,以防敌军逃窜。忽然,一个40多岁、穿国民党军装的军官骑马过来,袁也烈厉声喝道:“站住!”那军官刚翻身下马,袁也烈就带着战士一拥而上,下了他的枪,然后让副官把“俘虏”押进营房,并向指挥部报告。不一会儿,副官慌忙跑来报告,说周恩来告诉他,刚才抓的军官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朱德。“什么?糟糕!”袁也烈连忙跑去“请罪”。朱德哈哈大笑,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夸奖说:“你警惕性还蛮高的嘛!”两人相视,发出朗朗的笑声。

从黄埔军校投身革命

  袁也烈1899年出生于湖南洞口县袁家垅,原名炎烈,字树成。1921年8月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听过毛泽东讲解的《列强》和《共产党宣言》,积极参加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活动。

  1924年7月,25岁的袁也烈奔赴广东,考入桂军军官学校。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和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火星社”,1925年5月以“火星社”社员为核心,袁也烈联络同学二百多人起义,投奔黄埔军校。被分配在黄埔军校政治部,担任秘书股干事、宣传科科员。同年7月由聂荣臻、杨其纲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袁也烈先调黄埔军校第四期入伍生团担任指导员,后担任叶挺独立团六连连长,参加北伐。在北伐战斗中,袁也烈勇敢顽强,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北伐军占领武昌后,晋升为副营长、营长,守备武汉。

  1927年5月,袁也烈在武汉列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用一个营的兵力,全歼朱培德部一个团。南昌起义后,根据党组织决定,袁也烈转到地方工作。同年11月,袁也烈改名袁振武,被中央军委派到广西龙州,任广西警备五大队第一团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取得成功,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袁也烈任第一纵队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兼党总支书记。10月,红七军、红八军胜利会师,一道北上向江西苏区转战。在转移途中,他在广东乳原县梅花村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后被安排离队赴上海治疗。

  1931年3月,袁也烈化名袁映吾来到上海养伤。5月15日深夜,一批英国巡捕突然闯入他的住所,与同在学习党内文件的桂仰之一同被捕。凶狠的敌人连夜把他们拖进刑讯室,上电刑、坐老虎凳,妄图逼迫其屈服。但袁咬紧牙关,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和同志们的身份。最后,敌人只得以“危害民国”的罪名,判处袁也烈有期徒刑5年,关进提篮桥监狱。

  服刑期满后,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派员谈话“察看”,迫令袁也烈写悔过书,由于始终没有暴露身份,袁当即答复道:“我不是共产党,有什么可悔过的。”上海特别市党部遂以“袁映吾始终不承认参

加共产党,并无悔过诚意,应送反省院反省”。在苏州反省院,袁每次参加听课和阅读有关书籍,就利用各种形式,对其中愚弄和毒害人们灵魂的内容进行揭露和批判。经过同院方的反复斗争,院方无可奈何,同意他写了一份“弃商就农”的志愿书,于1935年10月将其释放。

  出狱后,袁也烈千方百计找到党组织,经北方局审查,恢复了党的关系,从此改名袁也烈。抗战爆发后,袁也烈被派往国民党石友三的部队任党的地下工委书记。1939年回到抗日根据地,任山东纵队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1942年任清河军区参谋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坚持平原抗日游击战争。

解放战争中俘虏黄埔五期毕业的中将

  抗战胜利后,袁也烈任渤海军区代司令员。1946年初,袁也烈和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指挥部队北移山东德州附近,准备解除德州伪军武装。国共两党停战协定签订后,由美国、国民党和中共三方代表组成的第十五军事调处执行小组来到德州城东南渤海军区司令部驻地土桥镇。袁也烈像在战场上指挥作战那样,掌握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的主动权。经过几天的会谈和执行小组的调处,双方终于就如何在德州执行停战命令达成协议。在协议上签字的国民党军代表是新任德州驻军指挥官王继祥中将,我军代表是袁也烈司令员。在为达成协议举行的宴会上,王继祥几杯烧酒下肚,便有些忘乎所以,神气十足地夸耀起自己的经历: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跟随蒋介石南征北战,抗战时期在胡宗南部任职,还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等等。这时,袁也烈起身祝酒,他神采奕奕,落落大方,颇有儒将气度,却蕴含着坚毅和威严。他说:“请大家举杯,为北伐时期的黄埔军校干杯,为王中将这位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干杯。”王继祥万万没有想到,站在他面前的这位“土八路”,竟也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他尴尬地站起来说:“袁司令,想不到你也是黄埔学生。”这时,渤海军区政委景晓村立即插话:“袁司令不仅是黄埔学生,还是黄埔的干部呢。”王继祥在众目睽睽之下,吃惊地张大嘴,很不自然地说:“多有不敬,多有不敬,请袁司令见谅。”

  1946年5月下旬,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内战全面爆发。袁也烈奉命于6月7日指挥发起了解放德州战役。渤海军区部队在兄弟部队配合下,只花了四天时间就攻入了德州城。被王继祥收编的原伪军部队全部缴械投降,王继祥也成为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俘虏的第一名国民党中将军官。

  1946年8月,渤海军区奉命于胶济前线组成山东解放军第七师,袁也烈任师长。1948年2月渤海军区主力组成渤海纵队,袁兼任纵队司令员。淮海战役前后,袁也烈先后任济南、徐州警备司令。

“党给我的荣誉和待遇,

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

  新中国成立后,袁也烈先后任华东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政委、海军副参谋长。面对海军初建时期的种种困难,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在做好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带头学技术、学文化,使华东海军在短短几个月后出现了喜人的局面,不但屡建战功,还涌现了“瑞金舰”、“头门山英雄舰”等先进单位。到1955年1月解放一江山岛时,边打边建的华东人民海军,已能够组织海军航空兵、舰艇编队与陆空军协同作战。

  在担任华东海军副司令员时,司令员是陶勇。陈毅同志曾对陶勇说:“陶勇同志,你在家乡当放牛娃时,袁也烈同志已经是南昌起义的老营长了,他资格老、学问深,你要尊重他。” 1955年,袁也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有人觉得袁也烈的军衔评低了,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我从参加革命的时候开始,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为了救国救民,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从来没有想到要当什么官。党给我的荣誉和待遇,不是太低了,而是太高了”。

  1953年2月24日,毛泽东主席在陈毅和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的陪同下视察华东军区海军。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华东海军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袁也烈早早来到码头迎候。当陈毅向毛主席介绍袁也烈时,毛主席指着袁也烈连呼了两遍:“你就是袁也烈?”毛主席对他也是早有耳闻:“你也到海军来了。啊,你原来是在山东部队工作的,你是长沙第一师范的,记得你是湖南洞口人吧?”袁也烈答道:“是的,主席记性真好。”

  1960年3月,国务院任命袁也烈兼任国家水产部副部长。1964年9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水产部工作期间,他抓紧政治思想工作,重视水产基本建设。当时沿海敌情很紧,袁也烈非常重视渔轮民兵工作。为了建设一支既能打渔又能打仗的渔轮队伍,他首先按“两打”的要求对渔轮和公司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接着又组织渔轮民兵开展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帮助渔轮解决好武器装备,使广大渔轮民兵能真正做到一手拿网,一手拿枪,平时打渔,战时打仗。1963年,袁也烈又兼任国家科委海洋专业组组长,他与副组长于笑虹、刘志平一起牵头组织了29名专家联名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信,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统一管理国家的海洋事业。

  “文革”开始后,水产部领导机构被砸烂。但袁也烈仍坚守岗位,按照党的政策和原则处理日常问题。1967年1月,社会上刮起一股搜查“黑材料”的歪风,水产部保密室被砸,机密文件被抢走。他不顾个人安危,及时指导保卫干部追回了机密文件,并将其妥善转移保管。不久,他又亲自到上海、宁波、舟山等地,帮助渔轮公司组织生产。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他的精神和肉体倍受摧残和折磨,有病得不到医治,于1976年8月8日含冤去世,终年77岁。1978年11月15日,党中央为他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79年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发出文件,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