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09年第六期  > 正文

两岸军事互信 须破三大谜思

日期:2009-12-25 14:3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罗援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罗援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以极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魄力提出在国家尚未统一的情况下探讨政治关系的建议:“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胡总书记的谈话发表以来,两岸的退役将领首度在高尔夫球场上一比高低,黄埔同学的后代们也开始了续接先辈们的同窗情谊,这都为尔后的军事交流做好了先期铺垫。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与两岸经济交流相比较,两岸军事交流相对滞后;人们曾给予热切期盼的“两岸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更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究其缘由,这里有三大谜思需要破解:

  一是建立军事互信是否必然是台湾的“票箱毒药”?台湾有些人生怕现在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会使国民党戴上红帽子,戴上“卖台”、“投共”的罪名,会在年底的县市长和三年后马英九争取连任的选举中失分。这种顾虑不无道理,毕竟台湾国民党的一举一动受制于岛内其他政治势力,特别是“绿营”的掣肘。但是仔细分析2008年10月岛内“陆委会”公布岛内民众对统“独”问题的民调结果可以看出,主张“急独”的远远大于“急统”的,主张“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独立”的远远大于“先维持现状,然后走向统一”的,甚至大于“永久维持现状”的。这些人的“台独”立场一时半会儿不会有根本改变,需要做长期、耐心的争取和转化工作,他们不会因为台湾当局不与大陆“和谈”而转变立场。如果国民党把胜选的希望寄托在迎合、迁就这部分人身上,那在未来的选举中败选是意料之中的事。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一个双赢之举,对两岸都有利,何乐而不为?能力是什么?就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本事。如果,国民党连这最起码的能力都丧失了,那么它在未来的选举中能否胜选,就要大打折扣了。

  二是两岸热络的经济交流是否必然导致军事互信?有人认为,只要在经济上推动两岸“三通”就可以导致军事互信。而实际情况是,“三通”启动以来,大陆一些学者认为台湾方面得到了不少实惠,但支持“台独”的民众不降反升,主张“永久维持现状”(实际上是“和平分裂”)的民意版图反而扩张,“促和”效果并不明显。台湾一些学者则认为,“三通”造成台湾资本进一步外流,产业进一步空洞,两岸经济交流台湾民众未必真正得到了实惠,“台独”可能是更好的选项。由此看来,经济交流与政治交流必须匹配发展,否则,一条腿走路,不仅不会促进政治、军事互信,而且会有碍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两岸经济交流即便取得成果,但由于双方互不信任,没有安全保障,也会是脆弱的。

  三是建立军事互信是否必须事先设限?有人认为,建立军事互信,大陆必须首先调整军事部署。殊不知,这样不仅不会促成军事互信,反而毒化了探讨军事互信的气氛。

  我个人认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要有几条原则:

  第一,大陆是否调整军事部署,要根据自身的安全需求,独立自主地决定,而不能由他人施加压力。

  第二,是否调整军事部署,是谈判的议题,而不是前提。

  第三,军事调整应该平等、互动。大陆调整,台湾也应该调整,如果台湾方面仍以大陆为假想敌,部署兵力、进行军事演习、采购军事装备,特别是维持与美国实质性的军事同盟关系,而美国又以大陆为最大的潜在对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陆单方面调整军事部署?因此,双方都应该拿出诚意来,抓住难得的机遇,积极探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起码要先谈起来。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两岸中国人应以大视野来看台海问题,以大智慧来处理台海问题。

  一万年太久,难了我几代人的统一夙愿,让我们摆脱消极等待的心态,给全世界一个惊喜,给全世界一个榜样。●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