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三期  > 正文

民族和家族的珍贵遗存

日期:2010-05-12 09:2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李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黄埔前辈高良佐先生《西北随轺记》再版纪事

李迅

 

  春节前,黄埔后代高宁人先生来访,拜年的同时还附赠了其父高良佐先生(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编辑股股长,国民党中央党史编委会处长)的大作《西北随轺记》(再版本)。笔者与高宁人先生熟识多年,他是退休的中学高级教师、民革成员,曾担任过上海市金山区的人大代表。高宁人先生退休后谢绝了多方聘请,辞去了社会兼职,潜心致力于发掘其父亲高良佐的著作,迄今已编成《高良佐文集》、《孙中山传》等近十种,并在网上开办了个人博客。他说,整理父亲的遗作不但是个人兴趣,也是发扬黄埔精神,以个人微薄的努力,为民族和家族留下一点印记。

  《西北随轺记》记述了1935年4月至8月,高良佐先生追随国民党要员邵元冲在西北各省巡访的见闻,记叙了抗战前夕祖国西北各地的风土人情。邵元冲,是孙中山先生的机要主任秘书,也是孙中山逝世前一天签署遗嘱的九位证明人之一;曾担任过杭州市市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立法院副院长兼代院长,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1935年4月,邵受命赴陕西主持祭谒黄帝陵大典,随后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和山西等诸省考察。出发前函召在中央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任编辑处处长的高良佐赴西安任其秘书跟随同行。高良佐随其沿途细心观察各地实际情况,据实记述,撰写成《西北随轺记》。

  书中对于西北诸省的政治、经济、地方特产、名胜古迹等都有翔实记述,对畜牧、粮食、寺院、学校、交通等具体数字分别列成80余个表格,特别将敦煌二百多个佛洞的高、宽、长,塑像数、壁画形式、破坏情形用表详尽列出,作者用力之勤、用功之细令人赞叹。全书展现了西北的历史面貌,对于当时国内民众了解大西北诸省,唤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激发抗战保国的意识,起了相当积极的作用。8月初,高良佐回到南京后,将搜集的十余筐资料连同在南京、上海、陕西等地报纸刊发过的中央社西北通讯,整理著作成共十章20万字的《西北随轺记》,于1936年在南京由建国月刊社出版发行。而此次高宁人先生赠笔者的则是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年收入《西北行记丛萃》丛书的再版本。

  说起《西北随轺记》的再版,高宁人不无感慨。他家里原先一直藏有《西北随轺记》数册精装本,但由于父亲1949年去了台湾后,上海的高家历经多次政治运动,书籍早已荡然无存。高宁人退休后,多方寻访,终于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室找到了原书。但是出于对近代文献的保护,图书馆不能外借。2002年夏,高宁人和老伴连续一个多月,每日冒着酷暑坐4个多小时公交车,往返于郊区金山与市内的上海图书馆之间,为的是阅读和抄录父亲的书。老俩口想到如果这本书能重印出版,对于民国历史研究和现在党和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战略决策一定大有裨益,所以他们也一直在思量如何重新出版此书。

  非常凑巧的是,2004年的一天,高宁人在上网时竟意外地发现了甘肃人民出版社已于2003年把《西北随轺记》收入《西北行记丛萃》重新出版。高宁人即向甘肃人民出版社邮购了此书,证实了确系父亲的著作。他与甘肃人民出版社联系时,出版社的同志表示本书出版时曾在有关渠道发布过寻找作者的讯息,为了维护著作者的利益,目前还保留着再版的稿费。不久,高宁人就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3000元稿费。拿到再版的父亲遗作和稿费时,高宁人的心情万分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