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
1977年8月22日,美国发射第一颗外太空人造卫星,上面载有一张展现人类文明的金唱片,这张唱片刻录了经过音乐专家严格筛选的27首世界名曲,借以寻求神秘的太空生命中的知音。其中,代表中国的是古琴曲《流水》。
如果说这条新闻在当年“文革”刚刚结束的中国并不足以引起人们注意,那么,到2003年11月,继昆曲后,古琴入选联合国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之为契机,古琴的独特价值开始渐为国人注意,20多年前飞向太空的《流水》声又被人们提起,古琴是什么?为何频频为中国之外的人们重视?
简单地说,古琴就是一种平放弹拨类的弦乐器,因缚弦七根,又称为“七弦琴”,古人又称“琴”。 通常人们所说中国古代文人四大雅好“琴、棋、书、画”中的“琴”即指古琴。中国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不过这并不足以在它身上发生本文开头所提及的两件大事。古琴的非同寻常之处乃在于积淀于其上的丰厚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体现,这才是它的影响超出国界的原因。
古琴发明于何时,已不能确切考证,但凡是历史传说中有名字流传下来的重要人物如伏羲、神农、黄帝、祝融、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几乎都与古琴这件乐器有着神秘的关联。后世典籍将诸种传说大致汇总:一说“伏羲作琴”,一说神农氏“削桐为琴”,一说“舜弹五弦之琴”,又说“尧使无句作琴五弦”,如此等等。这些传说大都是后世推测,无法取证,但古琴出现一定很早,是可以确信的。而且,琴的产生和发展,与开创中华文明的始祖们、与建立一统中国的贤王们都有直接的关系,这显示出,琴的历史与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进程息息相关。
古琴是一件乐器,在现代人眼里,乐器的功能就是用来演奏而被欣赏的,但古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仅仅是一件乐器。
那它是什么呢?
要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琴的使用在上流社会已相当普及,当时,整个音乐艺术在社会中是被作为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来看待的,其背后承载着巨大而厚重的社会政治使命,与天地自然、巫术图腾等有着紧密的关联,古琴因其出身的独特——创制于中华文明的祖先,而被列为庙堂之乐及宫廷雅乐的重要部分,琴的地位与其它乐器相比,一直较高。古琴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它被认为是载道之器,而非音乐艺术范畴的“乐器”所能局限。它的本质风格那时就定下了。
自创制起至其整个发展过程,古琴自始至终凝聚着古圣先哲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们来看古琴的形制:
古琴主要由琴面、琴底、琴首、琴轸、琴腹、雁足等部位组成。琴体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型狭长。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13个圆形的“徽”。琴一般长约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一说象周天365度),琴最早是依凤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项)、肩、腰、尾、足,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凤沼”,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又有凤,象征天地万象。琴,初为五弦之器,后加为七弦。通常说是缔造周朝的“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也有说在陶唐(尧,号陶唐氏)之世即加上了两弦,以之象征“会君臣之恩”。还有说是“文王加少宫少商二弦”。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琴面上的13个徽,象征一年12个月和一个润月。诸如此类,不免联想,琴之制式的变化应跟礼乐理念及其制度的逐渐成型有相应关系。古琴形制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音乐乐器中的表现。而据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古琴至少在汉魏之际大致定型,其构造、型制与后世通用的古琴已基本相同了。
其次,据古代琴论著作记载,古琴在创制、产生之初,主要功能是要禁心、载道、审德。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个一脉相承的文化系统,而且是个思想早熟的体系。其中,关于乐的思想理念也与礼乐思想及制度的早熟相一致,所以,琴的一些主要品性便在文化传统的上游阶段就形成了,并且,早期形成的有关琴之品性的哲学理念也一脉相传于后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琴一直与修身养性紧密关联,绝非悦于声色之器,琴曲的发展也因之表现出中正平和之大气象,而拒斥靡乐之音。在中国文化中,琴是件与“形而上之道”关系极其密切的“形而下之器”,承载了中国文化传统之源头活水中的诸多信息,由琴器和琴乐呈现和传承着中国文化的思想基因,举凡若此,几千年来,琴几乎是负载中国思想文化之时代信息最多的一种乐器。因而,琴,是中国文化中一件特别的具有厚重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品性的乐器。
正因为古琴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它与使用者的特殊关系。历史上,古琴一直受两类人重视,其一为历代帝王将相。除了上古传说中的领袖人物,春秋战国时琴的地位极高,许多诸侯死后要选上好木材造琴随葬(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出土的战国琴);隋唐之际不少统治者对古琴十分爱好,历史上就曾经有隋文帝之孙杨秀造琴千面散落人间的传说;宋元各代皇帝也多有好琴者,最著名的属宋徽宗,他好琴且自操琴,并设有“万琴堂”,专门搜罗天下名琴;而金章宗则把唐代名琴“春雷”当作“御府第一琴”,形影不离,甚至死后随葬;明朝帝王对古琴斲制则多有偏好,因此明代出现一大批斲琴能手;清朝乾隆帝更是热衷于收藏历代名琴,并将其藏琴分等编号记录入册,雍正、嘉庆也爱好古琴。
但古琴的气质更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取向相通,所以推崇古琴的另一人群是历代文人,古琴始终是他们的最爱。在古琴的发展及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文人的贡献巨大。像孔子、司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及唐代诗人、宋代词人等文人学者与古琴的联系是史有所载的,事实上,在古琴发展史上,一直存在着文人琴与琴家琴两条脉络,文人雅士与古琴这件乐器结缘的现象几乎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所谓“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之道,由于文人的参与,表现出一种通神明、协上下,合天地自然之心的特点,鼓琴者心超物外,“琴与书参,琴与意参”,这必然使古琴的特质超越了一般演奏乐器的范围。
历史上最高统治者与文人名流的青睐造就了古琴这件乐器的不同于一般,正是这两类人对古琴倾注的关爱,使古琴在漫长的数千年岁月中,被精致地发展着,享有很高的音乐地位却只是在小众中传播,在大多数人眼里,古琴是一件神秘而有点高不可攀的乐器。
这种情况随着封建统治的消亡和文人阶层势力的崩溃而改变了,古琴再也不能在温室般的环境下受到栽培及保护了。
事实上,古琴艺术也确实在近代时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考验,与其它我国传统民族乐器艺术一样在自生自灭、自然延续的状态中维系着生存的一线希望,古琴的状况尤其堪忧,它失去了延续至明清之际的数千年辉煌,不再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主流,它逐渐被边缘化,成为了一个供人缅怀的古董——它的传播者、弹奏者、听者越来越稀有,至“文革”结束时,全国会弹古琴的人不到二百。
直到古琴成为世界非物质遗产被国家重视,更由于一批有意识的琴家的坚持,古琴开始走出寥落的神秘,其知识得到普及,目前,似乎了解古色古香、典雅古朴的古琴,认识古琴所蕰涵着的深沉的文化韵味正在成为时尚,古琴似乎成为了众多现代人返朴归真、回归心灵的一种精神追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