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三期  > 正文

两岸难以离却的情缘(下)

日期:2010-05-12 09:36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姚同发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姚同发

 

寻文化之根以自强不息

  从寻故乡之根,到寻祖先之根,台湾民众挥之不去的是中华民族文化,苦苦追求的是中华民族文化,刻骨铭心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在岛内,无论是在被外国殖民统治的时期,还是在“去中国化”猖獗的年代;无论是富家子弟、平民百姓,还是学者、舞者;无论他们到过大陆,还是没有到过大陆;我们只要一一检视,就不难发现,他们每一个人无不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博大为怀的宽容精神,把中华民族文化牢记在心坎上,融化于血液中,从而描绘出一幅幅高倡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画卷。

  发声请愿民权的林献堂,土生土长,为台湾第二大家族雾峰林家的三少爷,然而他的情感却完完全全是中国的。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时,才15岁的林献堂,奉祖母之命率全家40多人到泉州避难,这对生长在富裕之家的他,可说是一个重要的历练,也奠下他民族的认同感。1907年,林献堂在日本巧遇心仪已久的梁启超,梁的一席谈话,深深影响了日后林献堂温和的非武力抗争的方式。当台湾议会请愿运动的重要干部纷纷锒铛入狱之际,林献堂为营救请愿委员,不避艰险,远赴东京奔走呼号,返台后又深入民间演讲,从此展开了长达14年的台湾议会请愿运动。虽然议会请愿最终不会成功,但林献堂撒向台湾土地争民权、求自治的思想种子,却开启了台湾民主运动的第一步。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钱穆,毕生著述都为鼓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希望普及中国历史知识。早在30年代,他就感慨:“中国是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的国家”。对台湾所有学历史的人来说,钱穆是文化中国最权威的诠释者。钱穆生在文化倾记、国魂飘失的历史时刻,他写书著文之际,有一股对抗潮流的大力量在心中鼓动。这份为故国传承文化的苦心孤诣,在他晚年转赴台湾定居后,使得台湾能有一位国际级的史学大师坐镇。

  在台湾大学附近一间寻常公寓里,无数向往中国经典的年轻心灵,在这里得到滋养和带领。私塾主人爱新觉罗·毓鋆以九三高龄,擎起传承中国文化的重担。从满清宫廷走入台北民间,毓老用他的生命经验沉淀出历史智慧。他的学问和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一脉相承,讲学不仅诠释理论,更重实用。讲四书五经重知识分子的本分;教法家、管子、商君书,强调政治改革、典章制度。一位追随毓老多年的大学历史系教授认为,没有人能真正了解毓老,但可以确定的是,别人都将中国文化当成研究对象,但是老师自己就是中国文化。

  嘉义世家子弟的林怀民,受过高等教育,却放弃许多很好的发展机会,全身心地钟情于舞蹈。他对“我的乡愁,我的家”的坚持,使得成立近30年的云门舞集,不仅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活文化财产之一,在国际舞台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林怀民编舞取材广泛,有古代的白蛇传、屈原,有近代的先民渡海,还有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云门舞集最脍炙人口的戏码是“薪传”,它展现的是史诗般的渡台悲歌,是先民横渡“黑水沟”时遭逢的惊涛骇浪,剧中那点灯引领先民登上婆娑之岛的妈祖,一直是林怀民心中的一盏灯。

  让电脑说中文的朱邦复认为,电脑是文化工具,中华文化必须结合电脑科技才不致落后。最摩登的电脑语言0与1,其概念与中国文化深处的阴阳,不谋而合。但在普通电脑问世之初,它还不会说中文。是朱邦复赋予了电脑中文的生命。像远古时代仓颉体察天地万物的形与意,一字一字费心创造一样,朱邦复与助手花费数年苦功,从中文字典上剪字编卡,分析出104个中文字根,终于在1976年推出仓颉输入法。他开启了电脑的中文环境,让中文输入从此变得简单、普及。五年后,他又与宏基共同发表第一部中文微电脑,让中文成为电脑的正式语言。在仓颉打头阵下,各种中文系统和输入法如雨后春笋,丰富了中文操作的世界。

背祖叛宗的“文化台独”

  在台湾民众匆匆地赴大陆寻故乡之根、寻先祖之根、寻文化之根之际,岛内也时有“去中国化”的另类杂音发出,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台独”。

  “文化台独”是以鼓吹“台湾文化独立性”来支持“台独”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台独”伴“台独”怪胎而生,随“台独”运动而行,它是“台独”的一面招魂幡。台湾政坛由“蓝”变“绿”期间,“文化台独”的黑手进一步伸向民众的思想文化层面,大量灌输“台湾非中国”、“台湾人非中国人”、“台湾文化非中国文化”的理念。说到底,“文化台独”就是图谋泯灭台湾人民的中国心、民族情,割裂两岸民众的情缘,是一种背祖叛宗的行径。

  1.“文化台独”的历史考察

  早在“台独”处于“地下”活动时期,“文化台独”即率先充当其先锋队,为其开路。其后,老牌的“理论家”如史明、王育德等人,具有“学者”身份的彭明敏等人,加上一些什么身份也没有的政客,便遥相呼应,沆瀣一气,使“文化台独”甚嚣尘上。民进党冲破“党禁”组建以来,“文化台独”活动更加有组织、有纲领、有目的地开展起来。

  其一,倡导“台湾文化主体性”。“文化台独”诬称台湾文化由原住民文化、汉文化、西班牙文化、荷兰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国文化共同组成,属于海洋文化性质,与中国文化的大陆文化性质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台湾文化有其主体性,中国文化只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从文化归属上将“台湾文化”同“中国文化”割裂开来的伎俩,其终极目的就是企图从文化体系上将其与中国文化加以剥离,进而为台湾脱离中国提供理论依据。

  其二,鼓吹“台湾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彭明敏的“台湾命运共同体”,还是李登辉的“台湾生命共同体”,其要害都在强调“台湾的二千万人为同一命运,而与大陆上的中国人为不同命运”。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一语泄露天机,他在多年前就曾不无忧虑地说:“我常想,要怎么说,台湾独立的观念才会被接受。所以我从文化着手,先说台湾是不是命运共同体……”企图以此来“证实”所谓的“台湾共同体”与“中国共同体”是两个互不隶属的对等共同体。

  其三,谋求重建“台湾文化”,从地域上、历史上、文化上与中国划清界限。其突出之举就是提倡“台语运动”,即“废国语、改用台语”。在这股思潮的鼓噪下,“国会”议事用“台语”,领导人作报告用“台语”,电视广告用“台语”,若干民间团体更到了“不准使用国语”或公开排斥国语的地步;一些大学教师改用“台语”教学,一些中小学借教育改革之机开设“台语”课;《民众日报》开辟了“台语”专栏,公开宣扬“台语是台湾文化的树根,是‘台独’树木的活水,是‘台独’树木开花结籽的原素……”有的学者在“台语”的基础上,甚至提出“台文”的构思及推行方案,主张用“台语”方言注音文字,如“杀死人”一定要写成“创死人”,“知道”一定要写成“知影”,等等。这种自创的所谓“台文”,其用意在与国语、中文相区隔,进而达到彰显“台独”的目的。

  其四,制造不应有的历史“失忆”。“文化台独”在一些历史教科书或论著中制造了许多不应有的历史“失忆”,例如,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归福建晋江县管辖,这是中国政府在澎湖地区设置的行政机构,在这些教科书中却“失忆”了;与此相关的,宋朝在澎湖驻军,隋朝在“流求”(台湾)的活动,三国时代吴国军队到达“夷洲”(台湾),也都“失忆”了;在阐述“通商港口开放”的背景时,外国侵略中国的史实被“失忆”了;阐述“二二八”事件的背景时,当时全国的形势被“失忆”了。另外,一些所谓的“中性用词”被赋予了难以启齿的涵义,郑成功“收复台湾”变成了“进取台湾”,忽略了事件的领土主权意义;甲午战后日本“侵占台湾”,被轻描淡写成“取得台湾”,掩盖了日本的侵略罪行;日本侵略他国称之为“进出”,日本投降成了“终战”,等等。这些历史“失忆”与所谓“中性用词”,无疑是“文化台独”的一种拙劣表演。

  2.“文化台独”的基本特征

  “文化台独”尽管其表面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却也呈现出一些共同性。笔者将其粗略地概括为“软性”、“断根”、“蚀心”三大特征。

  第一,“文化台独”是“软性台独”,其共同的特征是在柔弱的外表下用软刀子杀人。不要小觑“文化台独”的能耐,它与“政治台独”相比,其实更具危险性。“政治台独”是激进的,“文化台独”是舒缓的;“政治台独”是大张旗鼓的,“文化台独”是潜移默化的;“政治台独”是解决台面问题;“文化台独”是解决根柢问题。“文化台独”这种“软性”特征无疑更能迷惑人,也更易打动人。民进党的“悲情文化”不啻“软性台独”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每当选举之时,它广纳悲情歌仔、悲情小调、悲情城市、悲情社会、悲情演说、悲情诉求于一身,使许多人在不知不觉间为悲情所蒙,受了骗还不自知。当“文化台独”在岛内大行其道,从莘莘学子、文人学者,到市井小民、百色人等,都只知“台语”、“台文”,不识国语国文;只知本土风情,不识大陆习俗;到那时,台湾离“独立”也就一步之遥了。这也正是我们必须对“文化台独”的“软性”面目保持高度警觉的根本原因。

  第二,“文化台独”是“断根台独”,本质上是凶狠的,其共同的手法即为剪断台湾文化与祖国大陆母体联系的脐带。综观“文化台独”形形色色的表现,不管是涉及语言文字、文化历史,还是涉及宗教信仰、民俗风土,其手法如出一辙,即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历史是不容篡改的,一部台湾史前史,一部台湾移民史,一部祖国大陆经略台湾史,一部近代两岸中国人共同反抗外族侵略斗争史,在在说明台湾是祖国大陆母体的一部分,台湾文化源于中华文化,台湾人就是中国人。“文化台独”要断根、断脐,既违背历史科学,也有违两岸血浓于水的事实,是不会得逞的。

  第三,“文化台独”是“蚀心台独”,其一贯的策略是以“文化入超”腐蚀民众心灵,为推行“台独”理念开通“心”路。一方面,中华文化在岛内处处遭断根,被断脐;另一方面,西洋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却大行其道,无孔不入。看日本漫画、听日本音乐、穿日本和服、崇拜日本明星的“哈日族”(新新人类中酷爱日本一切的人)数不胜数;还有日本的酒色文化、神道文化、皇民文化、武士道文化等等,犹如决堤的洪水到处泛滥。社会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入超”,它造成了民众心灵的巨大创伤。当“文化台独”与“文化入超”沆瀣一气,必导致中华文化的虚无,并误导一部分民众走向“台独”之路。更有甚者,像李登辉、吕秀莲之流自愿拜倒在日本“皇民文化”的脚下,前者自称22岁前是日本人,名“岩里政男”,曾“担任少尉军官,为日本人上阵杀敌”;后者跑到日本下关春帆楼宣称,割台乃“不幸中之大幸”。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不是什么亲日媚日问题,而是助纣为虐,从心底里认贼作父了,不但有悖于炎黄子孙的民族良知,也有悖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伦理道德。

  3.以“文化中国”反制“文化台独”

  “文化中国”这个概念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就在海外流行。“文化中国”强调在世界华人社会里存在着一个涵盖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它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海峡两岸文化学术交流,有利于反制“文化台独”的散布与毒害,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文化中国”对“文化台独”的反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中国”从文化理念上突出了“一个中国”,并确认其为统一的根本原则。现在海外华人学者对“文化中国”概念的阐释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两点认识却是共同的:其一是强调中国文化并不局限于地理上或政治上的中国;其二是强调中国目前在政治上还是分裂的,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拥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统。这两点归结起来,可以认为,从文化的意义上说,中国是统一的。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虽然曾经有过政治地域的分裂,然而却总是短暂的,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文化始终是统一的。这也说明“文化中国”的力量。“文化台独”鼓吹“文化本土化”等分裂主义理论,企图否认和割裂海峡两岸长久存在的文化上的统一性;而“文化中国”强调的恰恰就是中国文化从来就是统一的,这就从根本上摧毁了“文化台独”的理论根据,成为反制“文化台独”的有力武器。

  ——“文化中国”力图超越不同的意识形态,在文化观上要求从一元的社会主义文化转变为多元并存、多枝同根、共生互动的中华大文化。它不仅包括祖国大陆的社会主义文化,还应包括台港澳在内的有利于国家统一的、进步的、爱国主义的文化。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中国人民所以具有恋土归根的本根意识、华夏族类的共同信念、内聚凝合的情感心理,皆因中华文化的精神纽带在起作用:其一是两岸实际存在的语言、民俗、血统、信仰的共同性,其二是两岸实际存在的语言、民俗、血统、信仰的渊源性。“文化中国”正是力图超越意识形态的不同,通过海峡两岸以至世界华人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反对“文化台独”的分离意识,达到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目的。

  ——“文化中国”提倡“和为贵”,肯定“和”为事物的本质属性,主张用中华文化传统来促进海峡两岸的政治统一。综观中华文化巨大宝库,无论哲学、医学、文学,还是农学、商学、社会学、伦理学,都以“和”为潜在主流和最高境界。哲和则哲理圆融,医和则医道入神,文和则文风典雅,农和则农耕适宜,商和则商誉隆盛,人和则相濡以沫,事和则相辅相成……“文化中国”继承和发扬这种“和”的文化传统,它既不否认海峡两岸存在着社会制度的差异,同时又认为两者可以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从而使中华民族形成新的合力,焕发新的生机。“文化中国”“和”的文化传统正是反制“文化台独”“分”的理念的杀手锏。

  ——“文化中国”强调以语言文字的统一作为反制“文化台独”重要的一环。语言文字的统一与文化的统一息息相关,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标志。两岸文化尽管可以多元,但两岸语言文字的统一则是当务之急。语言的统一主要是推行普通话,文字方面除了“文化台独”独创的“台文”有干扰之外,还有一个简体字和繁体字问题。这里我们暂不去辨析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利弊,但这样长此下去,两岸人民会对对方的文字感到陌生,进而使文化认同产生障碍,给“文化台独”以可乘之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语言文字的统一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极为密切。语言文字既是人际沟通、国家统一的工具,同时也可以是制造分裂及仇恨的利刃。以“台语”代国语,以所谓的“台文”代中文,必将导致台湾文化的断裂,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同意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