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三期  > 正文

黄埔日历

日期:2010-05-12 09:41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24年7月23日上午11时,“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俄国高等军事顾问巴富罗夫将军的追悼会在广州东校场举行。

  巴富罗夫,全名尼维尔·安德耶维奇·巴富罗夫,1892年生于俄军一个中将之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取得卓著勋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他加入了革命队伍,1919年成为俄国共产党一员,是苏联红军的著名将领,曾任苏军旅长、师长、第十三集团军司令等职。

  1921年12月23日,苏俄代表马林与孙中山先生商定建立一个培养军事干部的学校。此后,苏联政府不仅在经济上和物资上为黄埔军校的创办发展提供了大量援助,还为军校派来了顾问团,帮助军校制定教学计划、修订各种教程、设立政治委员制度、组建黄埔教导团等。1924年5月,巴富罗夫将军受苏联政府派遣,率军事顾问团抵达广州,被孙中山先生聘为大本营高等军事顾问。任职数月间,他对东征陈炯明的军事斗争及黄埔军校的建设多有贡献,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创建军事委员会。7月11日成立的军事委员会成员多是重要的指挥官,他们是许崇智、杨希闵、谭延闿、樊钟秀和蒋介石。此外还颇有意味地加进了三位文官,他们是胡汉民、廖仲恺和伍朝枢。在7月15日召开的军事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巴富罗夫将军提出一个包含六项内容的计划。第一项是在联军中设立一个政治机构。军队政治工作者要在黄埔军校接受短期训练,然后分别派往各军及其所属部队指导宣传工作。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成员同时也是军事委员会成员,都要负责军队中的全部政治工作;第二项要求对联军的指挥官进行再训练,重点是政治训练和形成统一的战术。现有的军校应得到改善,应该从各军吸收优秀分子,通过特别训练创建精锐部队;第三项建议是采用苏俄内战时期的办法,在广州开辟一个特别防御区,做好动员全部物质资源以便保卫广州的准备;最后三项建议是组织装甲部队、在敌占区发动和组织农民运动以及创立军事检查机构等。

  7月18日晚,巴富罗夫将军在石龙江面勘察时,失足落水,抢救不及而殉职。20日晚8时许,巴富罗夫将军的遗体运回广州,廖仲恺等亲去迎接致哀。21日,巴富罗夫将军遗骸成殓,停灵柩于颐养园内。22日,孙中山先生让大本营秘书处发出巴富罗夫将军逝世的讣告,定于23日上午10时在东校场召开追悼会,同日出殡。

  7月23日上午,国民党中央及广州国民政府为巴富罗夫举行追悼会,孙中山先生及夫人宋庆龄、俄国顾问代表鲍罗廷和党政军要员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谭延闿、许崇智等,以及中央、省、市各机关长员与代表、工会、军队、警察等各界人员万余人出席追悼大会。11时,追悼会开始,由孙中山先生担任主祭,文官脱帽行三鞠躬礼,士兵举枪,官长撇刀如仪,外交部长伍朝枢代为宣读祭文。11时半,祭毕即出殡,孙先生及夫人等亲送巴富罗夫将军灵柩到天字码头。12时50分,巴富罗夫将军灵柩由忤工移至“江固”轮时,孙先生及夫人、鲍罗廷与各总司令等军政要员均脱帽行礼。下午1时,“江固”轮在鲍罗廷、廖仲恺、马超俊等人护送下,将巴富罗夫将军遗体运至广州南石头火葬。巴富罗夫的骨灰于11月初运回苏联。

  在致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的电报中,孙中山先生说道:“巴富罗夫将军是俄国为中国自由而捐躯的第一位先烈。今殉职,本人不胜悲痛!他是邻邦的英勇、高尚的儿子,死得其所。”(本刊辑)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