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心
3000多年来为上层封建阶层和部分文人所掌握的古琴,已进入大众的文化生活,喜爱古琴艺术的人日渐增多。但是,古琴艺术的知音,其实仍然是十分稀少的,很多人并不知古琴为何物,多以为古筝。
琴筝的差别很大,直观的看,琴的形体要“娇小”许多。古琴自古流传有多种样式,如仲尼式、伏羲式、连珠式、落霞式、蕉叶式等,形体呈现出美与和谐感。一般初接触古琴之人,都会视其为精致的艺术品。
而进一步的了解则会对琴谱充满了好奇。古琴谱的记谱方式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独特的,它不记音高、音名,而是记指法、弦名和徽位。古琴谱乍一看去,有点像文字,它确实和文字有关系,称为减字谱。减字谱的发明者是唐代的曹柔。在他之前,古琴谱是用文字记述的,一首琴曲写下来,就是厚厚一撂。如现存唯一的一部文字琴谱《幽兰》谱,挺厚的就像一部书。文字谱非常详细地记录了弹奏者左右手的指法以及在琴上的按弦位置等等,但这种琴谱用起来很繁琐。曹柔发明的减字谱是采用汉字减少笔划的方法,用多个相关汉字的某个笔画组成一个符号,表明哪只手哪一指哪种弹法弹哪根弦什么位置,看起来也像一个方块字(见图1、2)。
减字谱所含信息一目了然,大大方便了弹奏者,对保存琴曲也有贡献,因之一问世就颇受肯定,流传至今。今日学古琴仍然要依靠减字谱,不像其它民族乐器已可以抛开传统的工尺谱改用五线谱或简谱,古琴则不然,无论用线谱还是简谱都必须标出减字谱,也曾有人试图取消减字谱,但并不成功,毋宁说,线谱和简谱是减字谱的补充,这也是古琴与众不同之处。
认识了曲谱,古琴的精髓就是琴曲了。
据统计,至今存见的古琴曲谱总数3000余首,其中包括有所差异的同一首琴曲的不同版本。除去这些不同版本,以单首乐曲计算就多达600余首。在民族乐器中,单一件乐器能有如此之多的古代曲谱,是不多见的。
然从近半个多世纪的传衍来看,在海内外琴家手中弹奏的至多不过百首左右,大部分琴曲仍沉留于古谱之中,并不为人所了解。这是因为,减字谱的记谱法缺少节奏和节拍信息,单靠琴谱很难自学。历史上,古琴主要靠师承传授,由于历史原因,古琴传承一度衰微,弹琴之人日渐减少,故传曲也渐少。因此,现代人要想使许多古琴曲复活,就需要“打谱”。
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琴谱上经常会有某某打谱的字样,打谱是指对一首久已失响的琴曲,经过确认谱本,考证认定谱系,正确地弹出音高,揣摩琴曲意境,组合节奏节拍,再经较长时间练习,使古曲近似原貎的展示出来。打谱是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极有意义的工作,也有相当难度,没有一定的古琴文化修养和弹奏水平是无法胜任的。我们期望随着古琴渐被了解,通过琴人的努力,一些绝响百年的古琴曲会逐渐复活。所幸的是今天人们弹古琴所依琴谱上已标明了线谱或简谱,这就为后人学习创造了方便,相信古琴曲将不再会因曲谱的原因而尘封历史中了。
手抚古朴素雅的古琴,眼观蕰含丰富历史元素的琴谱,不由使人觉得,琴乐可谓当今未受外来音乐濡染的唯一一片净土,是我们本土生长发展、仍以纯正的音调在流传的、积累丰富的乐曲系统,是我们音乐的“母语”。今天,我们要想在音乐中“寻根”,舍琴曲难有其它。
千百年来古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世代传承,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琴文化。在存世的600多首琴曲的3000多种传谱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沉积,体现了古人的音乐观,创作思想、审美情趣,以及表现思想意念的独特技法,是琴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历代琴人不论属于哪种思想体系,政治倾向如何,都以琴为高洁的乐器,在琴中寄托自己的思想与情操。琴曲不论大小,艺术成就不论高低,都崇尚纯正的风格,远离庸俗。
古琴的单弦音并不悦耳,越古之琴越不以琴音动听取胜,古琴的魅力在内涵与韵味。因此自古就有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一说。古琴这种乐器的形制、音色特点,决定了琴曲的题材、内涵、结构等音乐风格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古琴的审美哲学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意境,只求寄情达意,没有实用的目的。古琴曲对知音而言,常常能感人至深。而对不甚懂之人则索然无味。故,不唯弹好古琴需要文化修养,便是欣赏古琴亦需文化修养。
古琴的这一品位决定了它无法在当代成为时尚,无法成为众人喝彩的焦点,但古琴的冰清玉洁并不意味着它是“高不可攀”的,关健是要理解琴,懂琴。
今天,古琴有更多知音无疑是件好事,但古琴从其艺术特质上来看,并非宏大能感染众多人的乐器,也不属宴饮场上的助兴之物,它以追求内在的心灵感受为旨趣,超越了听觉意义上的审美。从一定意义上讲古琴主要不是娱人的而是愉己的,这一点,对古琴感兴趣的人不可不知。
古琴音乐深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等思想的影响,同时佛教禅宗强调的自我体验,心领神会,也颇契合且助于彻悟琴学之昧,弹琴近似修炼,拥有一张古琴,便多了与山水自然、圣哲先人交流的随心暢怀,多了与天地相适的乐趣,古琴的这种审美意趣使它具有了孤高鹤立之势。琴曲历来就有孤高岑寂、淡而会心的意趣,具备的是意境深远的含蓄之美,若无文化素养的基础,很难理解琴曲,也很难弹出韵味。古琴对学习者的文化素养要求是比较高的,弹者水平的高低并非决定于技巧,而是决定于文化修养,这一点学古琴之人亦不可不知。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许多艺术活动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自我情操的陶冶,人文素养的提升,人际情感的交流等。我们所知传统文人基础教育中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原本意义即是如此。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艺术活动的功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为己”而到“为人”,这也许是进步,但以“为己”为目的的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仍然是需要的。古琴艺术大概是保留着以“为己”为目的成分最多的艺术样式,这也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琴家操琴弹奏,通过音乐艺术的浸染薰陶,最终目的是完善个人的修养。琴人操琴修养身心,听者听音而知远。古琴需要的是人心与琴音,人心与人心,人心与天地自然之间的交流。即使在当今社会,这一历史特点恐怕也很难完全改变。古琴艺术的根基,还应当建立在以“为己”为目的的成人整体素质养成上。否则,它那深厚的文化底蕰、高雅的琴道精神都将难以承继,更不要说发扬光大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