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和全
我的祖父高吉人(1902—1979),陕西靖边县王渠则镇油房洼人。黄埔四期,曾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副司令官等职。他自幼聪明好学,胸怀大志。1920年考入榆林中学,就读期间与刘志丹、李子洲、高岗等人频繁接触。1924年毕业后即赴安边地方民团团部任教育副官。
1925年8月,高吉人只身回乡探亲,正遇安边张家前来催粮,他便向四邻宣传劫富济贫思想,组织群众拒交粮草。张家派人前来缉拿,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高吉人逃离家乡。在西安遇到同乡黄埔一期生杜聿明,两人一见如故。经杜聿明指点,高吉人于1926年长途跋涉奔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四期步科,时年24岁。毕业后分配在杜聿明部下,先后在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南京保卫战、随枣战役、长城古北口抗战、昆仑关战役及中国远征军赴印缅抗战中屡建战功。1938年,攻取广西昆仑关界首阵地时,在第五军任团长的高吉人,带着由五九八团组织的敢死队,奋战一整天,歼灭日寇700余人,其中包括击毙日本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长中村正雄,并将中村正雄跪埋在昆仑山下,祭奠我军阵亡将士,大长了我中华健儿的威风。
1942年高吉人任二○○师副师长,奉命率全师赶赴缅甸参加英军对日作战。由于英军指挥不当,贪生怕死,配合不力,致使二○○师被强于自己4倍兵力的日军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师长戴安澜给部下各级指定代理人,并向妻儿留下遗言,誓死战斗到底。二○○师全体官兵在师长戴安澜和副师长高吉人的带领下,英勇拼杀,顽强坚守十二昼夜,最后成功突围。不幸的是在回国途中,高吉人最亲密的战友、黄埔精英戴安澜师长由于身中数弹,缺医少药,环境恶劣,壮烈殉国。高吉人临危上任,带领全师数千将士,在没有给养、病疫流行的极度危难中,历尽艰辛,最后渡过怒江,回到祖国的怀抱。蒋介石对二○○师官兵勉励说,这次看到了黄埔精神,中国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1944年,高吉人任二○○师师长,奉命参加缅西反攻,增援怒江西岸,攻克龙陵、芒市,占领遮放、畹町,最后打通滇缅公路,全歼日军,圆满完成远征缅甸作战任务,该师荣获“虎师”之称。当时国民党中央日报曾以“功立域外,誉满盟邦——二○○师在缅抗倭获捷”为题对此做过专题报道。
高吉人能征善战,治军严而不苟,宽而不纵,尤能视僚属为子弟而与其同甘共苦,每次作战,常大喊一声“我高吉人在此,弟兄们冲啊”,故尔上下一心,奋勇同命,克敌致胜,屡建殊勋,素有勇猛名将之称,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曾称他为“高蛮子”。高吉人将军爱好书法和作诗,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尤为楷书见长。每遇连级以上人员阵亡,他必写悼诗一首,以示纪念。但凡是陕北家乡人阵亡,则不分官兵都作诗悼念,如张汉光(排长)是陕北靖边王渠人,在缅甸畹町战役中阵亡,他挥豪写下“悼汉光”一诗:
远征健儿张汉光
横扫畹町阵线亡
异邦含泪祭英灵
芦船直指海东洋
高吉人一生俭朴,勤劳廉洁,不为身谋, 刚正不阿。从军42载,仅回过一次家乡,那是1932年在安徽蚌埠任第五军四师二十二团三营长时,其侄子高生厚前往部队,因病故于军营,高吉人送侄灵枢回家乡。他安葬完侄子,安慰完父母和兄长后,即返部队,从此就一直没有回过故乡。1949年去台后历任金门防卫副司令官、台湾东部防守区副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预备兵团副司令官等职。1968年退役, 1979年8 月25日病逝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