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四期  > 正文

黄埔情暖东江

日期:2010-07-13 10:17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访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魏成

本刊记者

 

  在惠州市政府行政中心大院内的一座办公楼上,有一大间办公室,有两位耄耋老人一丝不苟地、隔天轮换到这里上班。这里就是广东省惠州市黄埔同学联络组的办公地点,两位老人是联络组长魏成和副组长郑雄。今年4月13日上午,本刊记者专程来到联络组办公室,采访了联络组长、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魏成老人。

  魏成生于1927年2月,是惠州本地人,毕业于黄埔二十一期。他现任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惠州市黄埔同学联络组组长,他是民革党员,惠州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和惠州海外联谊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一座纪念碑  一本纪念册

  采访魏老,记者选择的两个话题,都与85年前以黄埔军校师生为骨干的东征有关。第一个是在魏成建议下,惠州市重建“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的事。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打惠州城北门时,战斗激烈,东征军付出了很大伤亡。攻克惠州后,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曾在涂山公园主持阵亡烈士追悼会,后来又在攻城起点处建立了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历经岁月冲刷消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然倒塌,随着“文革”的到来,便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魏成当选为市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从1988年起,他就开始提出重新修建东征烈士纪念碑的建议,直到1992年终于获得市政府批准。其间,魏成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是难以计算的。当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再次在黄埔英雄洒血处落成时,魏成的心情别提有多兴奋了,他感到自己身为黄埔同学,能替早年为国家和民族捐躯的老师和学长尽这份力,太值得也太对了。

  第二个话题是魏成主持编辑出版《黄埔情谊凝东江——东征胜利八十周年纪念画册》的事。2005年是东征胜利80周年,魏成在与惠州一家媒体的记者交谈后,萌发了出版一本纪念黄埔东征画册的想法。那位记者当时说,惠州是东征的主要战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亲自率校军到这里征战,有那么多黄埔师生在这里英勇牺牲,这是惠州的光荣和骄傲,这太值得大书特书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黄埔学生魏成顿时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该做的一件事。为黄埔前辈东征惠州树碑立传,碑在10多年前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树起来了,现在该是立传的时候了。主意一定,魏成开始着手策划,此时,他已年近八旬。他组织成立了纪念画册的编辑组,自己亲自挂帅任主编。在惠州市委统战部的支持和指导下,编辑组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走遍了惠州与东征有关的地方,收集了大量历史图片。经过精心编辑整理,一本铭记东征光荣历史的画册已经成形。而出版印刷所需经费又成为一难题摆在了魏成面前。好事多磨,魏成四处奔走,不言放弃,在热心人士的慷慨解囊下,终于把经费落实。

  魏成把这本内容翔实、印刷精美的纪念画册送给记者时,脸上呈现的是辛勤耕耘后收获的喜悦和自豪表情。但是当记者让他多谈谈在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时,他却三缄其口,笑而不谈,分明是表示今天这些困难与当年东征的将士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一颗赤子心  一片统一情

  联络组副组长郑雄老人递给记者一份“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惠州市联络组2009年工作总结”,从这份并不冗长的总结中,记者看到了惠州市黄埔老人们炽热的胸怀和不知疲劳的身影,也看到了魏成作为带头人所起到的先进作用。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上午,联络组在西湖大酒店召集在惠城区居住的会员开例会,风雨不改。大家欢聚一堂,相互问候并由组长带领学习时事及当前有关政策……”这是工作总结中的一小段话,说的是2009年,其实,这样的学习例会从惠州市联络组成立开始,至今已坚持20多年了。惠州市现在还有黄埔同学15位,年龄最小83岁,最大已97岁。就是这样一群高龄老人,紧紧团结在一起,传承着黄埔精神,为祖国统一、中华振兴,默默地奉献着余热。

  魏成多年来努力践行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对台方针政策,常年保持同台湾黄埔同学的联络沟通,与他们交流思想,密切感情,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消除他们的疑虑和误解。有不少在台黄埔同学应他的真诚邀请携妻带子来大陆旅游,并到他家吃住,亲如一家人。他满腔热情地为台湾黄埔同学办实事,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还向在台黄埔同学寄去《惠州市投资指南》,宣传介绍广东经济发展的优势,鼓励他们来粤投资,为发展地方经济、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去年,魏成赴台湾旅游,在台北见到了他同期同队同学、原金门防卫司令、退役中将戴锷。在阔别60多年后还能相见叙旧,这让两人都激动不已,听了魏成介绍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描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美好远景后,戴锷写诗回应:时序过往影无踪,黄埔健儿易老翁,历尽劫波兄弟在,相见一笑庆大同。

  从每年寄出一封封小小的贺年片,到一次等候已久的跨越海峡之旅的机缘,魏成就是这样,以一颗赤子之心,播撒出了一片呼唤统一之情。

  本刊记者惠州之行,和魏成老人只不过相处了几个小时,但他那待人热诚、行事低调的品格,和对黄埔精神执着发扬的信念,都给记者留下了深深的、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了记者心目中的一个生活与做人的榜样。●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