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五期  > 正文

笔墨纵横 与时俱进

日期:2010-09-01 10:18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容儿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容儿
 
  刘铁平,1946年出生于山明水秀的太湖之滨无锡。中国书法家协会首批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幼酷爱文史书画,少年时博临汉碑及先秦文字,其后又浸淫于北碑南帖,灵犀所在,心领神会。真、草、隶、篆皆能升堂入室,尤长于篆、隶而臻出神入化;治印古朴,直追秦汉。

  1976年,他的一幅秦篆随“现代中国书法展”赴日本展出而为东瀛书界人士所重;1979年,他的金文又被邀请入展《建国卅周年书画展》,同年,他的竹简书法在全国书法评比中获优秀奖。

  1985年冬,应北京市文物局邀请,挟艺赴京,在首都博物馆举办“刘铁平个人书法展”。其时虽是寒冬,而观众热情如火,展厅中人头攒动,展厅外络绎不绝,他们为其四体皆备、风貌各异的作品而折服。文化界人士激赏,主流媒体赞誉,展期多次延长,以致文化部的官员数次亲临现场,会见刘铁平,热诚相邀展览移师至中国美术馆再度揭幕。银画铁钩真国粹,笔飞墨舞动京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报道了这个展览的空前盛况,数十家报刊争相报道,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分别把他誉为“中国最优秀的书法家之一”和“中国书法界的全才”,这是“继费新我之后,第一位中青年书法家被邀请进入中国最高艺术殿堂举办展览,也是建国以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人书法展览的第一人”。

  此后,他的书法及楹联书法展览陆续被邀请至中国楹联学会、上海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日本名古屋博物馆、北海道市民会馆、第九届日本绿化博览馆、相模原等地陆续展出。在日本的一次书法义卖中,他将百余万日元悉数捐赠给了日中友好协会,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尽心尽力。在苏州展出开幕式上,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学者瓦翁老先生大为感动,随即招呼大家坐下,召开了一个由他主讲的座谈会。而费新我先生在赞赏之余,撰稿于《苏州日报》:“……我为他的数十载墨海苦航,终于取得了可喜成绩而感到欣慰……能以厚实的篆隶功底加以融会贯通,既求古人意味,亦重今人气度,可见其继承传统,刻意求新的态度,他大胆开拓的勇气和力量,不是每位书家都能具备的……”日本、新加坡、美国以及台湾媒体称费新我为“墨仙”、“书坛李白”、“没有费新我的真迹,不成其为收藏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休息时间问郭沫若谁的书法好,能否排个名次?郭老说:“第一名应是林散之,他的狂草当代可数第一,堪称当代草圣;第二名应是费新我,他不仅书法好,而且自从右手有残疾,改左手写字,练就一手真功夫,实是难能可贵。”毛泽东则说:“费新我身残志坚,以左手练书法,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而这篇是费新我一生中唯一的一篇评介当代书法家的文章,可见费老对刘铁平的推重。

  中国书协副主席尉天池著文认为“……铁平的大篆创作的优长在于浑厚、静穆,开润而雄奇的风格,这与他在多种器具、形制上的金文进行综合研究而确定的师承趋向有直接关系,这也是他对金文书法的文化精神和美学要领理解的深度、借鉴的角度和表现的高度的体现。铁平大篆书法优长的基质显然体现在笔墨素质、结体特征及通篇的气象之中。如墨色的丰富而调和;走笔的深沉而跌宕;笔势的险峻而醇和;结体中的擒纵、开合、挪移、敧正等昭然对立而和谐相安;通篇的神融气畅,恢宏奇逸等。他还善于将一个字往往形制多样及风貌多变的特点,适度渗进中国绘画美学的因素,进入自由创变的境地,从而写出诸多色彩纷呈的作品。”

  书法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从本源上说,它是汉字文化的派生。当代书法之所以停留在表面上轰轰烈烈就是因为它脱离了中国文化的轨道而向所谓“纯艺术”的方向发展。刘铁平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在他书法成就如日中天的时候,1986年12月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论书家的博与专》,他说“书法创作毕竟是笔墨的功夫,而在大家都掌握了这种功夫之后,便是比学问,比修养的阶段了。”所以刘铁平除了潜心于书法创作外,在文史、书学理论乃至篆刻、绘画方面的研究也颇费功夫,孜孜以求,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1999年9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艺术与学问之间——记国家一级美术师刘铁平的学术研究》一文,讲述了他钻研的精神和取得的成就。

  汉字的独特性在于它以抑扬顿挫的单音节向文学发展形成了楹联,以人格化的线条向艺术发展形成了书法。马萧萧先生在《名联鉴赏词典·序》中说:“好的对联用好的书法写出来,成为珠联璧合的艺术品,观之神采俊驰,读之音律铿锵,产生双重的或多层次的审美效果。这更是中国文字中所独有的了。”刘铁平在楹联书法上苦心孤诣,成就不凡。《中国当代联坛千家论典》引用他的话说:“用中国传统书法所书写的对联,即对纯文字的联语有了一个再创造……变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象。而给予欣赏者更多的明晰和亲切的感受,并以其特定的形式规律和书法的笔墨变化,以及不同的书体章法,并借助于汉字的点线结构,表现出了以文字为主体精神的意象艺术。书法和对联的结合是一个奇迹,达到了‘笔随心所欲,神与貌相具’的效果,丰富和延伸了文字的内涵,成为了文学和艺术的骄子。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人的智慧和灵动的有机结合。”有人说对联书法“是一首歌中的词与曲”。刘铁平数十年的艰苦跋涉,终于使“曲”炉火纯青,而“词”只能借助他人对联和古人诗词。但他不甘步他人足迹,要抒写自家心声。于是发愤学习诗词格律,博览典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作的对联洋洋大观,配以他精湛的笔墨,相得益彰。

  书法讲究笔情墨性,经过审美静化了的点画线条,借助于汉字的造型,成为玄象形式,本质上是生命的深层律动和民族美感的大写意。刘铁平深谙此理,因之,他不仅仅是用笔写,而是用“心”写。他常常喜欢泼墨挥洒“高怀见物理,和气得天真”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类对联,张扬个性和发散美学情怀,表露灵气,喷发才情,将数十载磨砺的辛苦消融在短暂的挥写过程中,消融在诗情画意的氛围里,进入忘我境界。

  刘铁平的书法创作,不蹈常轨,他常常是“画”字,而不是写字。从有法中思无法,再从无法而立我法,这大约是书家的必由之路。水墨交融,刚柔吞吐,行云流水,心之所思,情之所动,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流淌着生命感、运动感。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与时俱进。刘铁平利用书法艺术这个载体,传播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增进和国外友人的友谊。他曾为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当场书写嵌名联,应对外友协之请为日本海部俊树首相写字,为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写《江南好》词,为美国一些社团篆刻会章,为国内地方政府创作书法作品赠送来华友好人士……

  改革开放以来,刘铁平为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殚精竭力。他数次应邀参加两岸的书法展览,书学论文多次被台湾专业杂志转载。吴伯雄访问大陆时,应邀为其榜书“积健为雄”,还多次应请为来大陆台商书写作品。最近应台湾民间团体邀请作文化交流,为江丙坤写一副嵌名联:“丙部华也,百家教化;坤元至哉,万物资生。”

  酣畅淋漓的笔墨,与时俱进的精神,宁静淡泊的气质,这是刘铁平为朋友和熟悉者所称道的。●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