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黄埔军校同学会  >  2010年第五期  > 正文

春到泾川

日期:2010-09-01 10:29 来源:《黄埔杂志》 作者:袁兆平

字号:  [小]  [中]  [大]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袁兆平

 

  在安徽省中南部的山区有这样一处地方,它是诗仙李白游历之地,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同志的出生地,抗战时期又曾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的发生地。它有钟灵秀丽的山水,有极富徽派特色的古建筑;它还是驰名世界的宣纸产地。这就是集历史、山水、文化精华于一体的泾县,当地人又称它为泾川。阳春三月,我们来到这块绿色翡翠般的地方。所到之处,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也在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

凝重的历史

  我们首先参观了泾县厚岸村的王稼祥同志故居,这里已辟为纪念馆,通过文字和图片介绍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同志光辉而坎坷的一生。王稼祥的家庭并不富裕,居住的老屋面积不大。他虽生长于交通不便的山区,却从小就怀有改造社会、关注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在芜湖读中学时因闹学潮被开除,后辗转去了苏联莫斯科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回国后即到江西苏区进入中共的领导层。他对当时博古、李德等推行的极左路线非常反感,在遵义会议上力推毛泽东同志出来拯救危局,这是王稼祥同志的一大贡献。但在这以后他却历经坎坷,可是王稼祥同志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于平淡地度过余生,直至1974年病逝。王稼祥纪念馆也像他本人一样,简朴无华。

  如果说在厚岸村我们所感受的是个人的魅力,那么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感受更深的则是集体的力量。它位于山岭中间的平地,四周被翠绿的山峰所环绕,曾经驻有新四军军部及下属支队约9000人。他们住的都是当地普通的民房,礼堂则是借用一座祠堂。在这简陋的环境下,军长叶挺虽被国民政府授予将军,却也住在一户农家内。他们为了救国救民而与强敌努力奋战,但国民党顽固派却不容新四军发展壮大。1941年1月,蒋介石命令新四军渡江北上,同时又派了大批兵力在途中堵截包围,企图将这支人民武装一口吞掉,最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们离开云岭时,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春雨,浓密的雾气弥漫,把我们对历史的沉思凝聚在近岭远山之中。

秀美的山川

  走出凝重的云岭,来到名闻遐迩的桃花潭。“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大诗人李白这首充满真情实意的七绝,古往今来打动了无数人,也使桃花潭这个地名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桃花潭就在泾县,它其实并不是个水潭,而是流经泾县的青戈江中一段深水坑。据说当年任泾县县令的汪伦为了请李白前来,就在给李白的信中说“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馆。”好游善饮的李白闻讯大喜,立即前来,却发现所谓“十里桃花”不过是一段水面,而“万家酒馆”也只是一家姓万的人所开的小店。汪伦与他开了个文字玩笑,但本意是真诚相邀。李白当然不会计较,欣然留下住了一段时间,与汪伦饮酒作诗,情谊融融。当他离开时写下了《赠汪伦》,一千多年过去,大诗人的千古绝唱依然打动着后人。今日的桃花潭是个小小的渡口,河面约五六十米宽,水流清冽,渡口两边都有古旧的民居,呈现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正是春暖花开之际,岸边粉红的桃花与远处金黄的油菜花相映成趣,将大地装点得格外缤纷。

  泾县是山区,风光秀美,山山皆青, 水水皆绿。我们在一条叫徽水河的上面乘竹筏漂流。几十上百米的河面,竹筏就在这上面不慌不忙地浮动着,淌过一道又一道河弯。两岸都是小山丘和农田,间或听见鸡鸣狗吠,却没有汽车喇叭等喧闹声。这里被誉为“江南第一漂”,不过平心而论,景色并无特别之处,但就是这种朴实自然,使我们充分感受到皖南山水的恬静与秀美。它好像一个不经意打扮的村姑,猛一看似乎不如那些浓妆艳抹的丽人,但她是天然的、本色的。

  接着,我们来到查济古村,这是一个始建于宋代的村落,算算有千年历史了,到现在还基本保持着原貌。“十里查村九里烟,兰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前人这首诗说的就是安徽查济古村落。查济规模比较大,沿着长长的溪水,一幢幢两层民居鳞次栉比,黝黑的屋瓦、浅灰白马头墙连成一片,数不清的巷子有点像迷宫。青石板的路面蜿蜒开来,使人想起诗人戴望舒写的《雨巷》,恍惚觉得对面会走来一个丁香般撑着油纸伞的姑娘。那浸透着灵气的小桥流水、诉说着古老历史的门楣、精美的门窗雕饰……无一不透露着浓浓的古朴气息,也难怪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纷至沓来。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这些建于几百上千年前的古村落反而成了人们心目中一块神思遐想的圣地。

传统的工艺

  离开泾县前,我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参观了宣纸工艺博物馆。一讲到宣纸,有点文化底蕴的人都知道它是中国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一。“宣”是安徽宣城,不少人认为宣纸产于此。其实宣纸的真正产地在泾县,宣城只是它运输贸易的集散地(就如同张家口的“口蘑”)。博物馆展示了宣纸生产的全过程,还有工人和技师的实物表演。制作宣纸的主要原料是当地一种青檀树的树皮,将其剥下后撕开,在山坡上放置一两年,再加入稻草一起捶打,直到将其打成泥饼状,再加水配成纸浆。技师们用丝网轻轻地在纸浆桶中往上一捞,丝网上沉下一层薄薄的纤维,再倒下来就是一张成形的宣纸。随后经过烘烤干燥和切边,一张雪白坚韧的成品宣纸就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个过程看起来很简单,却凝聚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汗水。据说当时日本等国家也想造宣纸,还派过工业间谍来窃取技术,但其产品的质量就是不如中国。这么一件小事例,再一次激起我们做炎黄子孙的自豪与骄傲。

  春到泾川,大地生辉。泾县美丽的山水与传统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供稿)

相关新闻

天下黄埔二维码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